高考地理必点详34大气.ppt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852235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必点详34大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必点详34大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必点详34大气.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必点详34大气.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必点详34大气.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必点详34大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必点详34大气.ppt(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解 四 自然地理和地图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2 大气 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33 大气的组成 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 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1 干洁空气 氧 21 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氮 78 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二氧化碳 它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 能大量地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 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少量穿透大气的紫外线又起到杀菌治病作用 2 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成云致雨的必要原料 它们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 3 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如 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全球变暖 氟氯烃化合物的

2、增加破坏臭氧使其减少 34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每上升100米 气温下降0 6 原因 地面是其热量的直接热源 对流运动显著 原因 该层上部冷 下部热造成的 其高度因纬度而异 低纬 17 18千米 中纬 10 12千米 高纬 8 9千米 平均高度 12千米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 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 容易成云致雨 云 雨 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34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平流层 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外 在30千米以上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原因 平流

3、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增温 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原因 平流层上部热 下部冷 大气稳定 不易形成对流 与人类关系也密切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平流层水汽 杂质含量极少 能见度很好 大气平稳 天气晴朗 有利于高空飞行 34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高层大气 气压很低 密度很小 2000千米 3000千米的高空 可看作地球大气的上界 在80 500千米高空 有电离层 能反射无线电波 对人类的无线电短波通讯等有重要作用 2 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35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 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地面辐

4、射能量增温 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储存于大气中 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长波辐射 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简明理解思路 太阳热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35 大气的受热过程 明确几个要点 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大气物质是水汽 二氧化碳 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是大气逆辐射 这种补偿作用在夜间更为明显 当云层厚的时候 大气逆辐射更强些 解释现象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多云的夜晚 云层厚 大气逆辐射更强些 大气热力作用对地球生命生存的重要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

5、气温 也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 减少了气温的日较差 大气的保温效应使地球表面气温保持在15 且变化不大 适宜人类生存 35 大气的受热过程 35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本上有而考纲中没有的知识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平流层中的臭氧 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 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却吸收的很少 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反射作用 没有选择性 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云层愈厚 云量越多 反射越强 如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作用 有选择性 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

6、蓝色 教室里 树阴下无阳光直接照射 仍然是明亮的 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大的地区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 削弱得少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35 大气的受热过程 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 物体的温度越高 它的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反之越长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能量集中在可见光 地面和大气是长波辐射 能量集中在红外线 35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本上有而考纲中没有的知识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平流层中的臭氧 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 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却吸收的很少 大部分可见光

7、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反射作用 没有选择性 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云层愈厚 云量越多 反射越强 如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作用 有选择性 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教室里 树阴下无阳光直接照射 仍然是明亮的 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大的地区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 削弱得少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36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36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 36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年变化 北半球为例 南半球相反 36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扩展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纬度 气温

8、年较差低纬小 高纬大 低纬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 高纬相反 下垫面性质 海洋小于陆地 沿海小于内陆 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37 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比较一月 七月图 读等温线的数据变化 找出规律 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在南北半球上 无论7月或1月 这是一般规律 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 气温就高 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 气温就低 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说明 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温变化不大 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37 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北半球同一纬度上 一月等温线向南 低纬 凸出 海洋上则向北 高纬 凸出 7

9、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 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低 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高 记法 一陆南凸 高高低低 7月世界最热在北纬20 30 的沙漠地区 1月北半球最冷在西伯利亚 世界最低温在南极洲大陆上 37 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降低0 6 逆温层问题 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差异 扩展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纬度 纬度低气温高 纬度高气温低 地形 地势 海拔每升高1000米 气温降低6 下垫面性质 海陆位置 植被状况 天气状况 白天晴天比阴雨天气温高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 38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由于各纬度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

10、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 这是引起 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使大气热量和水汽输送 产生各种天气变化 大气运动的类型 垂直运动 上升或下沉 水平运动 风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形成原因 近地面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 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 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又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38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温度 气压与大气运动关系 海拔越高 气压越低 海拔越低 气压越高 一般情况 近地面 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 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 上升气流 近地面形成低压 下沉气流 近地面形成高压 风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气流与天气的关系 上升气流多云雨

11、天气 下沉气流晴朗天气 画图 热岛效应与城市风的形成 海陆风的形成 山谷风的形成 林地和裸地 38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近地面 这三力共同作用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高空 这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地表受热不均 气压差异 气压梯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此力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形成风 此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 此力 越大 风力也越大 风的偏向 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实际风向 还受摩擦力的影响 其减小风速 从等压线图中看风向 A 等压线图各部位名称 低压区 低压槽 槽线 高压区 高压脊 脊线 鞍部

12、 低压区 气旋 气流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高压区 反气旋 气流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38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B 识别风向 风的来向 C 认识风级 D 在等压线图上画任意一点的风向 并说出风向 方法 先画垂直于等压线的气压梯度力 从高压指向低压 再将风向针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倾斜45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39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 1 三圈环流 假设 大气在均匀地球表面上运动 引起大气运动因素是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形成 低纬环流 0 南北纬30 之间 中纬环流 南北纬30 南北纬60 之间 高纬环流 南北纬60 南北纬90 之间 极地高压带 热力原因 冷却下沉 冷

13、高压 干冷 副热带高压带 动力原因 聚积下沉 暖性高压 干热 赤道低压带 热力原因 膨胀上升 热低压 暖湿 副极地低压带 动力原因 被迫抬升 冷性低压 温湿 39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 2 三圈环流的地面表现 七个气压带 六个风带 见上图 3 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规律 赤道低压为中轴南北半球对称 高 低压相间分布 中间为风带 风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 风向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4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 移动5 10个纬度 使一些地区一年中的不同季节 受不同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 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 39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 太

14、阳直射点移动与气压带 风带位置关系 北半球夏半年 位置偏北 北半球冬半年 位置偏南 由于气压带 风带的季节移动 造成一些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的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 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气候特征 例如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中夏季西南季风 是气压带 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南半球东南信风 夏季北移到赤道以南 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向右偏转而成 39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 二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在同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 海水升温慢 降温也慢 陆地升温快 降温也快 所以 同一纬度比 夏季 大

15、陆气温比海上气温高 形成低气压 海洋形成高压 冬季 大陆气温比海上气温低 形成高气压 海洋形成低压 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 使纬向气压带分裂成块状 形成高 低气压中心 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2 形成局部环流 季风环流 39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 39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 39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 其位置 强度异常 会造成各地天气 气候异常 北半球一月 七月的气压被断裂块状分布 北半球陆地面积显著增大 西侧大西洋 亚欧大陆 东侧太平洋一月 冰岛低压亚洲高压 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 1036hPa 阿留申低压 副极地低压带 切断 副极地低压带 七月 亚速尔高压亚洲低压

16、印度低压 996hPa 夏威夷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 切断 副热带高压带 南半球 基本呈带状分布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南纬30 以南地区 气压带基本呈带状 试题经常涉及的考点 副高其位置 强度异常 会造成各地天气 气候异常 39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 三 季风环流 1 概念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亚洲东部最典型 2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亚处在世界最大大陆 亚欧大陆东部 面临世界最大大洋 太平洋 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东亚最明显 季风最典型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如 热带季风气候中的西南季风的形成 39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 3 季风类型 类型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 我国东部 朝鲜半岛和日本 热带季风 我国西南及印度一带 风向与成因差异 冬季 东亚一西北季风 南亚一东北季风 盛行风来自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 即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 低温干燥 风力强劲 海陆热力差异形成 夏季 东亚一东南季风 盛行风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