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9849329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1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1、 蒙养园制度的建立(1)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1912年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他首先发布了几个教育改革令,继之着手对封建主义教育进行全面改革,主要有:1. 颁布新的教育宗旨2. 制定学制系统3. 改革课程4. 改革教学原则和方法(2) 蒙养园制度的规定2、 幼稚园制度的确立第2节 学前教育思潮1、 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与传播(1) 清末学前教育的引进1、 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2、 传教士输入西方学前教育思想(2) 福禄贝尔教育思想的传播(3)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4) 杜威实用主

2、义教育思想的传播2、 学前教育思潮的勃兴(1) 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2) 儿童公育思潮蔡元培试图从教育本身的特点论述儿童公育的必要;他们从不同角度说明儿童公育的必要。第一,从教育的特殊职能看,儿童需要公育。第二,为实现教育普及于全人生,要实行儿童公育。第三,从家庭教育的弊端看儿童公育的必要性(3) 平民化幼儿教育思潮第3节 幼稚园制度的实施1、 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行关于幼稚教育总目标,“标准”指出:(1) 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2) 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3) 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4) 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

3、程标准,它的基础是幼稚园制度确定以后幼稚园数量上的较大发展和实验活动的开展,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因此,它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2、 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1) 厦门集美幼稚园。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于1919年2月21日在厦门集美学校内成立,是一所私立的独立设置的幼稚园,招收幼儿百余名,聘请陈淑华为主任。(2) 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幼稚园。创办于1919年,在该小学的“杜威院”内。招收36岁的儿童,均为南京高等师范工作人员子弟。(3) 北京香山慈幼院。这是一所官督民办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于1919年。其

4、前身为慈幼局,主要收容无家可归和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局长是天主教徒英敛之。(4) 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陈鹤琴创办于1923年春。该园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5)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这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创办人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时间是1927年11月11日。陈鹤琴、张宗麟、徐世碧、王荆璞任业务指导或教师。(6) 上海大同幼稚院。是中国互济会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该会由地下党领导。1930年创立于上海法租界,专门收养与抚育革命者的子女。(7) 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这是四川省教育厅设立的具有实验性质的教育机构。创立于1941年,园长为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学前

5、教育硕士学位回国的路秀女士。3、 幼稚园师资的培训(1) 集美幼稚师范学校。是爱国华侨陈嘉庚所办,创办于1927年,是集美九校之一。该校建校原因:一是完善集美学校,二是解决幼稚教师的缺乏,三是立足于中国,立足于闽南,研究中国的幼稚教育,尤其要研究闽南的幼稚教育。(2) 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是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创建于1930年,张雪门为校长。(3)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1940年10月,由陈鹤琴创立于江西泰和县文江村,附有小学、幼稚园、婴儿园。该校的办学宗旨有三:一是培养幼稚园的师资与造就优质教育的人才;二是开展幼稚教育的理论和教材教法方面的实验研究;

6、三是进行陈鹤琴创立的活动教育理论的实验。(4) 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1943年。第6章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第1节 苏区的幼儿所制度1、 内务部颁发的托儿所组织条例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1934年2月颁布托儿所组织条例来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条例的颁布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2、 托儿所机构的建立到1934年4月,兴国县组织了227个托儿所。在设立的托儿所中主要由两种类型。一类是长期托儿所,大多是收红军家属子女。另一类是季节性托儿所,一般在农忙季节开办,为广大妇女参加生产创造条件,第2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保育院制度1、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分

7、会的成立抗战时儿童保育院对难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反抗侵略。特别重视劳作教育,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树立劳动创造世界的观念。保育院还开展各种社会活动,让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培养工作的自觉性。总之,战时儿童保育工作把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儿童培养成追求真理、手脑并用、自觉工作、反抗侵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抗日战争中是个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团体。2、 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3、 多种形式保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间,学前教育机构有多种类型:(1) 寄宿制的保育院、托儿所,如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洛杉矶托儿所。

8、(2) 单位日间托儿所,如陕甘宁边区机关托儿所。(3) 母亲变工托儿所、哺乳室,如边区银行托儿所、党校三部托儿所等。(4) 化整为零的托幼组织,在一些局势不稳定、敌情变化较大的敌后解放区较多。(5) 小学附设幼稚班,在陕甘宁边区米脂、绥德分区的三所小学及清涧城关完小等校都曾举办过这种形式的幼稚班。4、 保育院的教育与教学(1) 学前教育的目的。纵观本阶段各保教机构对教育目的的表述,可以看出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始终以保育儿童身体、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发展儿童智力为目的。(2) 婴幼儿的保育。保育儿童健康是保育院的首要工作,因为当时的环境、物质状况及医疗条件都对婴儿的生命及健康带来极大威胁。为此有的托幼机构还明确提出“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要求从各个方面保证孩子的健康。1、 尽一切努力保证孩子的营养。2、 制定合理的作息和管理制度。3、 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4、 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3) 婴幼儿的教育。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实行保教合一的原则来保证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教育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婴幼儿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 品德教育。2、 智育。第3节 老区学前教育的经验1、 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2、 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办园的原则。3、 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