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凌源联合校2020高一历史期中.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826770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凌源联合校2020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辽宁凌源联合校2020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辽宁凌源联合校2020高一历史期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凌源联合校2020高一历史期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凌源联合校2020高一历史期中.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代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以下各项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 )A北京人 B大汶口文化C河姆渡文化 D黄帝时代解析:恩格斯这段话反映的是原始农耕出现以前的生产情况。B、C、D选项都已经进入农耕时代。答案:A2判定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是( )A彩陶器上的绘画 B尚书中的记载C居住区中的房子大小 D随葬品悬殊的现象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考古发掘的随葬品的种类和多少,是当时贫富分化出现的有力证据,故选D项。答案:D3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正确;A项主要是骨器和石器;C、D两项都晚于B项。所以答案选B。答案:B4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题目考查的是对宗法制的理解和运用,在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中对等级制度观念要求比

3、较强烈的是儒家学派,故本题选择A项。答案:A5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解析: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目的是加强对六国王子皇孙、富豪的控制,削弱他们的实力,体现的是秦朝统一后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的意思正好相反,排除。D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答案:C6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

4、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解析:“公天下”至“家天下”是由原始传说时期向国家的转型,故A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专制转型,故B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由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型,故C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分封制下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向以一定才能选拔和考核的官僚政治的转变,故D项正确。答案:D7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5、 )A分封制 B算缗令C察举制 D告缗令解析:根据关键信息“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察举制,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答案:C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 )A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解析:中外朝制度主要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以加强皇权的集中,故C项正确;实行中外朝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目

6、的是分割丞相权力,不是终结丞相制度,故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加强,并不是导致西汉灭亡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9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D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解析:西晋能够从政治上把全国统一起来,必须有经济实力高于南方这个基础做保障。从当时全国总的经济发展态势看,经济重心在北方,故选A项;选项B表述的历史现象出现在北魏;选项C的表述与历史不相符合;选项D也易排除。答案:A10中国古代,

7、“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 D晋武帝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向汉族学习,其中就有改穿汉服,故选C项。答案:C11“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解析:关键信息是“历史有什么用?”,应从以史为镜方面分析思考,C项正

8、确。答案:C12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使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指( )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B汉藏两族的融合进程大为加快C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军事同盟D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解析:A、B、C三项皆表述有误,会盟后双方为甥舅关系,是平等友好的,故选D项。答案:D13孔子说,(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兴盛;得不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衰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的是 ( )A西周时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B汉代时实行的察举制C魏晋南北朝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D隋唐时实行的科举制解析:世卿世禄制和九品中正制依据

9、的分别是血缘关系和家世门第的高低,故这两种制度不可能得到贤明的人;察举制易于形成小集团;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则以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人才,D项正确。答案:D14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 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 BC D解析:据材料提到,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故正确;当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故正确,故C项正确。答案:C15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

10、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柳公权C王羲之 D祖冲之解析:根据材料“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擅长行书,且是兰亭集序的作者,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材料不符,排除。答案:C16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隋唐时期的是( )A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出现B火药开始用于战争C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D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解析:祖冲之是南朝时期的数学家,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是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不合题意。答案:D1

11、7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 BC D解析: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一是削减地方官的权力,另设“通判”以牵制之,二是分割宰相的权力,三是控制军队,四是发展科举制度,五是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故均符合题意,A项正确。错在“节度使”,应为“通判”。答案:A18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这带来的影响有( )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 造成官僚队伍

12、的膨胀A BC D解析:北宋每年送给辽和西夏的“岁币”和“岁赐”使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但造成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正确,错误;官僚队伍的膨胀与“岁币”和“岁赐”无关,错误,C项正确。答案:C19北京城正式作为王朝都城开始的标志是( )A金朝迁都中都 B元朝定都大都C明朝建都北京 D辽建都上京解析:金朝迁都中都,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A项正确;元朝定都大都和明朝建都北京都要晚于金朝,B、C两项错误;辽朝的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D项错误。答案:A20空间观念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素养。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从历史空间上来看,这里的“内”是指( )A大都周围的河

13、北、山西、山东B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解析:元朝时期设立行省管理地方,中书省负责“腹里”管辖,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山东以及大都附近,故A项正确;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主要是岭北行省管辖,故B项错误;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主要是辽阳行省管辖,故C项错误;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主要是江浙行省管辖,故D项错误。答案:A21北宋诗人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 ,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诗中的山中遗宝指的是( )A木柴 B煤C石油 D铁矿解析:宋代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

14、普遍使用煤作燃料,苏轼这首诗名为石炭,石炭指的就是煤,B项正确,其他三项错误。答案:B22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强化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D自耕农阶层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个体劳动,以及田庄经济租佃经济,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土地经营制度发生改变而导致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出现对农民称呼的变化,A项正确;夏商西周时期没有小农经济,B项错误;C项与农民的称呼没有关系,排除;材料无法反映自耕农阶层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D项错误。答案:A23朱熹认为8岁宜进入小学阶段,他花费了很大精力编著小学阶段的教材,其中小学一书最为著名,该书以立教、明伦、修身、稽古为纲。这反映出朱熹()A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 B是理学的集大成者C推动儒家伦理普及化 D关注儿童全面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了朱熹和程朱理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倡导经世致用实学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故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的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以立教、明伦、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