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原文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9796246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原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原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原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原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原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原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原文(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内容提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弱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要想获胜就必须构建核心能力,而人力资源是构建核心能力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本文首先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背景及特点提出出民营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建立核心竞争力就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随后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找出目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指出人力资源管理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最后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完善和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议和对策。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

2、源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录1 引言41.1研究背景介绍41.1.2民营企业的界定41.1.2 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51.1.3 民营企业的特点61.2研究问题的提出61.2.1人力资源管理61.2.2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71.2.3 人力资源管理与民营企业发展71.3 本文研究的框架82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92.1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有的优势92.2 宏观环境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92.3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102.3.1 缺乏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正确认识102.3.2 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102.3.3用人机制不合理112.3.4 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

3、112.3.5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手段单一122.3.6 人事法规政策淡漠122.3.7对人才重视不够,员工流失快122.3.8 人力资源部门设置不到位122.3.9 缺乏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133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原因分析143.1 产权问题143.2 管理体制问题143.3 员工素质问题153.4 企业环境问题154 民营企业完善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对策174.1 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174.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174.3 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184.3.1 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4、。184.3.2 建立科学的人才招聘机制,把好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第一关184.3.3 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194.3.4 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204.3.5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204.4 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214.5 寻求管理创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224.6 加强民营企业外部环境建设235 结论24参考文献251 引言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受排挤的对象,改革开放后才被定义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得到名正言顺的发展。在历经调整、取缔、徘徊及加速发展之后,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在逐步发展中对于促进就业、繁荣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5、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社会已经基本告别经济短缺,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WTO 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脚步。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如民营企业经过一次创业后,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管理滞后、资金紧张、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次创业又由于一次创业的诸多先天不足而导致核心能力缺失,在面临着来自内外部激烈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如今十六大的召开、中小企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又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有人预言,民营企业将步入第三次创业时期,这就意味着民营企业将面临国内外更激烈的竞争,此时此刻,民营企

6、业如何在竞争中获胜,依靠什么来获胜是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其可持续发展主要认清的关键问题。1.1研究背景介绍1.1.2民营企业的界定民营企业的概念产生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企业类型只有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两种。1984 年10 月20 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并第一次提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和“实行政企分开职责分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理论界为了探讨搞活国有企业的途径,提出了对国有企业实行多种经营方式问题。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开,且对同一种所有制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由此,国营企业

7、的概念就被国有企业的概念所取代。同时,国有企业既可以采取国营的经营方式,也可以采取国有民营或国有承包经营方式,“民营”这一概念也就应运而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国有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为了避免戴上私有经济的帽子,所有的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企业就被统称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对于民营企业的概念我国目前有两种划分方法:第一是把非国有企业统称为民营企业。按照这种划分方法,一般把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第二是把非公有制企业统称为民营企业,包括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在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包含范围十分广泛,有个体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民办科技企业和国有民营企业。在本论文中将以

8、民营企业中的个体和私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1.1.2 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经过了由阵痛到萌芽,再到曲折生存,直到今天的繁荣发展;也经历了政府和民众由排斥到困惑再到接受的心理历程。第一阶段:从阵痛到萌芽新中国成立到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即便在这之后,民间仍然有些人出于生存本能, 自发地进行简单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出现了一些“地下工厂”和“地下商店”。20 世纪70 年代初中期,福建泉州、浙江温州等地出现了敢于“吃螃蟹”的第一批人。而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营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9、加以改造,用阶级斗争的残酷手段,予以无情打击、压制。第二阶段:曲折生存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转折点,理论上的拨乱反正以及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为启动民营经济发挥了极大的舆论效应。政策上相应作了重大调整,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对过去的小商小贩和民族资本家也落实了政策,一些地下经营者被无罪释放和平反昭雪,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松绑。由于以上原因, 在20 世纪80 年代,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 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

10、加剧,人们思想上出现了动摇,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偏见性看法。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明确界定,这一切理论成果都为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划清了思想迷障,为其发展开拓出一条阳光大道。第三阶段:快速发展20世纪90 年代,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国民营企业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广阔空间和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指出,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中先进分子也可以加入中

11、国共产党。这一思想不但肯定了私营企业主的身份地位及其做出的贡献,而且从更宽泛的层面调动了私营企业主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国家和政府不仅从思想上引导广大人民加深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从政策上做相应的调整,更从法律上对民营企业的地位加以确认。1982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使个体经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1987 年,法律上承认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7 年,以宪法的形式表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确立了法律依据。正是由于上述思想的、政策的和法律的前提条件,中国民营企业得到健康的发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个

12、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为20.46%;到2001 年底,全国私营企业为202.85万户,从业人数2253万人,注册资本1.82万亿,产值为1.83亿。个体工商户为2433万户,从业人员4760.27万人,注册资金435.79亿元,产值为7320.01亿。中国民营企业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 摘自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国研网的成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其在发展生产力、培植地方财源、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公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创造地区经济繁荣、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1.3 民营企业的特点特殊的中国历史背景

13、,造就了我国民营企业独特的特点:从政策背景来看:既受鼓励又有约束的政府行为往往令民营企业无所适从。从规模角度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社会偏见与政策准入等条件的约束下,多数还处于初创期,规模为中小型居多。从所属行业来看:中国的民营企业多集中在第三产业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传统行业早已为广大国有大中型企业所挤占,甚至垄断,少有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进入这些非传统行业的政策、资金、规模经济等壁垒较低,且竞争环境相对较为宽松,比较适宜小型企业生存。从企业体制来看:民营企业由于一般规模较小,运转灵活,且拥有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作为新生的产物,较能接受新的思路,少有僵

14、化陈腐的治理方式。从观念角度而言:由于中国的民营企业多集中于竞争性行业,最早接受竞争的熏陶,因此思想观念上较国营企业更接近于市场经济;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缺少政府各方面支持的民营企业就更必须在观念上具有超前意识,这样才有可能在严酷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从业主角度而言:民营企业家们多数白手起家、通过自我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急剧扩张,沉重的管理压力使业主们面临着进一步自我发展的严峻挑战。尽管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偏见与冷遇,但其发展势头强劲,且成功者辈出。目前,已涌现出一批相当优秀的民营企业,如:联想、四通立方、阿尔派等,他们的发展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且往

15、往在同行业中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1.2研究问题的提出1.2.1人力资源管理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通过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搞好企业员工的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采取各种措施,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1.2.2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究、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制度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企业核心能力来源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均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状况,优秀的人力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是构架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必须以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为基础。企业研究资料表明,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也将组织与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和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体系和文化价值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