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整合提升必修3.ppt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782413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8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整合提升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课堂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整合提升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课堂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整合提升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课堂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整合提升必修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课堂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整合提升必修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整合提升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整合提升必修3.ppt(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整合提升 1 十一五 文化 年产影片456部阔步迈向大发展大繁荣 探究思考 材料帮助理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措施 2 名人名言论修养 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 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夸美纽斯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 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但丁 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 他们错了 是品格 爱因斯坦 才者 徳之资也 德者 才之帅也 司马光 探究提升 材料帮助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认识类主观题 一位媒体评论员说 微博的出现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更深入人心的一种表现 每个人都有表达 沟通的欲望 而字数的限制给予了作家和普通网民

2、不分高下的发言权 从而推进了草根文化的发展 注 草根文化 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区别于高雅文化 上流文化以及传统文化 如 段子 指手机短信 就是典型的草根文化 其通俗性 娱乐性广为手机用户接受 但草根文化良莠不齐 不良信息沉渣泛起 1 有人说 草根文化 植根于群众 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鼓励其发展 也有人认为 草根文化 长于民间 缺乏高雅 应控制其发展 针对这两种观点 运用 文化生活 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 假如你也喜欢织微博 请你尝试在你的微博中发布一段文字 要求 运用所学 政治生活 知识 围绕 加强绿色网络建设 发挥网络积极作用 的主题 谈谈政府和公民应该有哪些作为

3、 字数限制在200字以内 解析 1 用先进文化的含义 不同性质的文化等方面来判断草根文化的性质 2 从政府职能 原则和公民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 1 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 草根文化 的发展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补充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体现了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方针 草根文化 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 健康积极的 草根文化 会形成对先进文化的有益补充 但愚昧落后的 草根文化 无可否认的也会对先进文化带来冲击 我们应该剔除

4、草根文化 中的糟粕 倡导和发展那些群众所喜闻乐见又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的 草根文化 2 从政府角度 应当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认真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坚持依法行政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从公民角度 遵循法律 法规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 履行政治性义务 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 认识类主观题通常要求考生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 现实问题 谈谈自己的认识 其设问一般是 如何认识 或 如何看待 等 做好此类简答题 关键是掌握解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 说明 是什么 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中描述的现象 或

5、对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进行判断 概括 判断时要有意识地往相关学科的知识点上挂靠 但若设问中已有明确表述 则该步可省略 第二步 分析 为什么 即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设问中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多角度分析其 影响 评价其地位 若该现象正确 则分析其积极意义和作用 若该现象错误 则分析其违背的观点及危害 若该现象相对复杂 则要一分为二 分别加以评论 第三步 说明针对这一现象应当 怎样做 要分别从公民 企业 国家等不同的主体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同时要结合教材和国家方针政策进行分析 1 2010年1月12日 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8位警察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不辱使命 为维护海地的和平与稳定事业作出了突出

6、贡献 英雄的精神 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为抗击自然灾害提供物质基础A B C D 解析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与作为时代精神的英雄精神相辅相成 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 日益丰富 因此 正确 表述不准确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正确 观点错误 英雄的精神提供的是精神动力 而不是物质基础 答案 C 2 有人说 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 所以应该培育中小学生的经济意识而不是民族精神 这种观点 A 肯定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正确B 揭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正确C 忽视了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错误D 抹杀

7、了民族精神在教育中的作用 错误 解析 本题易错选A B 错在没有认识到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D没有揭示出材料中观点错误的实质 不选 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培育民族精神就不重要 答案为C 答案 C 3 某文章指出 人们一谈起爱国 往往会联想到金戈铁马 血洒疆场 实际上 在和平年代 爱国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爱国不仅是一种信念 更是一种行动 当前 在中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之时 积极消费就是爱国 这说明 A 爱国主义是抽象的B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C 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D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解析 错选A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爱国

8、主义是具体的 不是抽象的 错选C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在当代中国 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错选D是因为没有看到材料并没有强调爱国主义的主题 爱国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表明了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故B正确 答案 B 4 方块字 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字 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的地位及作用 四个选项均正确 答案 D5 2011枣庄模拟 秦淮河流域哺育出南京最早的文明 大约相当于中原商 周时代 秦淮河流域出现了青铜文化 湖熟文化 与太湖流域的吴越文化核心区发生交

9、往 而融入了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圈 这体现了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受地理 历史等因素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 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A B C D 解析 题目主要强调文化的区域性 只涉及自然条件的不同 故排除 答案 D 6 2010年4月23日 迎来了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 某中学某课题组以 国民阅读方式的倾向及对策 为题 展开研究性学习 课题组统计了大量的调查问卷后发现 该市图书阅读率 指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读者在识字者中的比例 呈持续走低态势 然而与传统图书阅读率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阅读率持续迅

10、速上升 课题组部分成员产生了担心 阅读传统的丢失如果发展下去 国人将失去精神归依 整个民族会沦为浅薄的民族 无根的民族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课题组部分成员的担心进行评析 解析 本题借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考查大众传媒的作用及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评析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从多个角度阐述 答案 1 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兴起只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变化 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 沟通 共享的强大功能 绝不会因为阅读方式的改变而使整个民族沦为浅薄的民族 无根的民族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强基固本 13 例1 2011 广东 31 一个国家 一个民

11、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 可以浮动的 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 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 B C D 14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征 符合题意 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力量 符合题意 表述错误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例2 2011 海南 15 北京的 四合院 上海的 石库门 广东的 围村 陕西的 窑洞 福建的 土楼 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

12、然条件 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A B C D 16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区域性的认识 反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反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符合题意 表述错误 故选C 17 例3 2011 福建 39 郑和七下西洋 祈 和顺万方 共享太平之福 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 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 魏源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 指出 国力之盛衰强弱 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 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 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 所有帝国的兴衰 决定性因素在于

13、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 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 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 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18 解析 本题以树立海洋意识为背景 考查关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 属于分析型主观题 首先要掌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相关知识 然后依据此问所赋分值分两个方面作答 一是求同存异 二是兼收并蓄 最后结合材料与教材原理分析论述 若学生没有掌握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 就不会从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两个方面分点作答 从而导致失分 19 答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求同存异 建设和谐海洋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 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