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知识分享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29781587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知识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浅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知识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浅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知识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浅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知识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浅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知识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知识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知识分享(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发布时间:2015-07-07来源:毕业论文网【摘要】阅读教学就是要在阅读实践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挥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和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和策略。【关键词】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策略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又是不易突破的难点,这是一个不好掌握,但必须掌握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拥有保障学生学习权利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保障学生行使阅读主权,教师应当努力使阅读教学与学生个人和社会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以形成、保持和发展学生的

2、阅读动机和兴趣;教师应当创设情境,组织有适当难度的阅读和问题,促进学生形成内部认知矛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与作者进行对话,在反思中体悟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生命意义;教师应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和策略,让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一、提问对话法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教师的提问在教师的教与学生学之间架起了一条通道。提问的积极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起学生从事有一定难度的智力劳动的兴趣;给学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式”的帮助,将学生个人的思考或集体的讨论引向深入。一般来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记忆性问题,二是发展性问题。记忆性问题只要求学生回忆再现具体的事实或信息,只需回答

3、“谁”、“是什么”、“对”、“不对”。比如:老舍先生的原名是什么?他是什么时期的人?是哪里人?发展性问题往往需要经由理解、比较、联想、想象、重组等心智活动,对事实作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者是把已有知识用于新的情境。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叙述人“我”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学生要想回答出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作出综合的思考和判断。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巧设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教师应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已学”,所提问题应当介于学生的“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使学生意识到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联系。有质量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既感觉到压力,又让他们跃跃欲试,

4、有自行解决的兴趣和信心;所提问题还要有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的连续性,问题的回答将产生怎样的效应,教师应该心里有数。教师需要考虑到问题的覆盖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提问过难或过易的问题,也不能总是提问少数的几个学生。质量高的问题有助于展开争论,成为学生持续讨论和争论的原动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做连续的活动;对学生的应答应给予及时的反馈,教师对于学生应答的态度关系着班级学习的氛围和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对于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和怯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应给予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帮助。二、整体感悟法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全局,促成原始感悟。语

5、文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了解文章是谁写的,什么时间写的,在哪里写的,为什么写,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写的,写得怎样等等这一系列关乎课文全局性的问题。在熟悉文本内容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最初始的感觉,这种感觉叫原始感悟。是学生在毫无功利目的的情况下,和文章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以及对文章的价值判断。这种原始感悟会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乐趣。教师应十分重视和尊重学生的原始感悟。为了促成这种原始感悟,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学生形成和捕捉自己原始感悟的问题,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这篇文章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读过文章后,你最大的收获和最大的疑惑是什么?文章和你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

6、?文章与你了解的社会现实、所体验过的生活情况有什么异同?等等。其次,让学生从原始感悟发展到整体评说。感悟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的最初感觉上,因为这种最初感还带有相当的直觉性、表层性和不确定性。如果说,形成初感时,要求读者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尽力消除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以便充分追寻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那么,在评说阶段,读者就应当尽力从文章中退步抽身,与读物拉开适当的距离,以冷静的头脑去思考和概括读物的内容意义和表达形式,形成自己对读物的独特见解和体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应当重视学生的原始初感,更应当重视学生对读物的整体评说。三、理清思路法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7、。”阅读首先要达到真正的理解。而达到真正的理解,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思路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要让学生在练习读和写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几段从前面哪几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都辨一辨,想一想,这就是所谓自觉地注意思路开展的具体办法”。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否则,读多少篇都是糊涂的。四、言语分析法言语分析法建立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修辞、逻辑、心理、

8、语境、语体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对课文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语言单位进行语言分析,旨在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去表达这样的内容,对于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这些语言形式为什么是最恰当的。言语分析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言语分析法不仅应当说明这个字在描绘时令、状态上的功能,而且还应该追溯诗人当年执笔行文为什么先作“又到”,又作“又过”、“又入”、“又满”,但都认为不好,最后才换定了“又绿”,在读者的眼前出现一片江南春草的景色。这样我们就深入到诗人的执笔行文时的动态思考教程,更能够理解诗人字斟句酌

9、的匠心。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勾画出自己阅读时感觉到的美词、佳句、重点段落、要点、疑点等等,再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言语分析,最后让学生进行模写。总之,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独立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又是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达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阅读教学需要首先致力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教学过程的动态过程由一系列阅读教学方法有机地组织起来。因而,小学高段语文教师要胸怀高远,着眼于未来,要善于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和内容、学生不同的阅读心态,选择适当的阅读教学方法,以

10、达到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根本目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9篇)2016-02-16 16:28 来源:小学语文论文有507人参与在线咨询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摘要: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和课例研究,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为目的,探讨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让学生学会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构建优质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理解语言、提升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思索和研究的问题。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课例研究,从前

11、置学习、词语教学、整体感知、文本研读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关注语言文字,渗透文体意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升语文素养。一、前置学习,找准起点前置学习是指在学习新课前,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前置性作业的要求进行尝试性学习。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年段课标、文体特点、实际学情,一定要少而精,重在教给学生方法。第一学段不布置书面的前置性作业,如果需要,可以把前置性学习放在课堂中完成。第二、三学段可以把前置性作业放在课下,上课的首个环节就要检查前置性作业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下一步教学。这样做不仅便于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而且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词语学

12、习,扎实厚重1.关注字理,渗透文化。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几乎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词语教学中,会读会写只是初级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字词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汉字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汉字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科学有效地将字词教学引向深入。例如琥珀一课,可以这样设计:由核心词“琥珀”入手,引入大篆体的“王”和“玉”,介绍这两个字及“王字旁”的构字方法和文化内涵,然后出示“琉璃”、“玛瑙”、“珊瑚”等与“琥珀”外观相近、构字方法相同的词串,择机渗透温润如玉的传统文化,再把相关词汇整理积累下来,实现语汇积累和文化渗透的无缝对接。2.着眼

13、积累,活学活用。词语教学重在积累运用,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积累语言信息,掌握语言这个学习和交流的工具。例如:在学习翠鸟一课时,第一自然段可以这样设计:以描写羽毛色彩的“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等词语为抓手,适时印证与“翠鸟”之名的联系。然后,出示“丹顶鹤”的图片,启发学生观其色、思其名,再适时出示美丽的丹顶鹤中的描写,在比较阅读中点明“观其色,扣其名,传其神”的写作方法。最后,指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鸟进行仿写,将习得的方法迁移到写作练习中。3.比对变化,发现秘妙。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最活跃的元素,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内在意蕴,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例

14、如:北师大版“诺曼底号”遇难记,此文从薄雾弥漫的夜航开始,到哈尔威船长在阴冷的薄雾中殉职结束,“雾”是贯穿始终的环境描写,起烘托渲染之妙用。教学中,由“薄雾弥漫、愈来愈浓、沉沉夜雾”一组词语切入,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意蕴,感受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变化。然后,以这组词语为依托,跳转到其它小说中的经典描写,如:草船借箭中的漫天大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朔风大雪;桥中肆虐的洪水等等,形成环境描写中关于天气描写的词串,再次印证环境描写的妙用。三、整体感知,掌握规律整体感知即初读之后在较短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脉络进行大体地领会和把握,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阅读教学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

15、整体的规律,所以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不可缺少。整体感知法有以下几种。1.课题扩充。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教学时,要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例如:在初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题“小村庄”和“故事”前边各填一个词语,以此为支点进行扩充,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内容。2.文体归纳法。不同文体的课文有其鲜明的写作特点,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文体特点,归纳写作规律,进行概括理解。例如:阅读写景的课文,要抓住景物特点及写作顺序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16、,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3.关键词句串联法。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过渡句或中心句等,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赵州桥、藏戏等课文,只要引导学生在初读时画出关键句,然后将画出的句子稍加改动,一一串联,主要内容的概括就迎刃而解。4.巧用思维导图。高年级的许多课文内容较长,故事情节较多。阅读这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巧用思维导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设计课文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仔细研读课本,反复推敲,逐步形成课文框架,言简意赅,条理清楚地突出课文的重点,要鼓励学生用线条做各部分内容的连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线条和图案。四、研读文本,凸显语用1.文体意识重在渗透。2011版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与内容”的表述中,加大了对文体意识的关注。其中与文体意识培养相关的表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