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求发展 创新铸辉煌.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775863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逆境求发展 创新铸辉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逆境求发展 创新铸辉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逆境求发展 创新铸辉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逆境求发展 创新铸辉煌.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逆境求发展 创新铸辉煌陕西省长武县人民剧团成立于1956年,是在原私人班社“民乐剧团”和“新民剧团”的基础上组建的。其在鼎盛时期,拥有演职人员90余名,行当齐全,阵容强大,能够演出传统剧目50余本,现代戏20多个,在关中西部至甘肃、宁夏一带享有盛誉。其中由该团尚青武主演的雁荡山、李孝义主演的杀庙、崔俊发主演的打镇台、郭云惠主演的杀场、杨康兰主演的盗草等多达17人20余本(折)戏,曾获得省、市各级文艺调演一、二等奖。剧团还向省、市院团输送了许福显、李扶中、武红霞、白萍、张丽娜、马亚娟等10多名优秀演员,先后18次被省、市、县授予“先进单位”“先进集体”称号。由于剧团工作成绩突出,咸阳市于1992

2、年在长武县召开了剧团工作现场会。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久演不衰的地方戏曲持续滑坡,演出市场萎缩,专业人员流失,剧团面临解散的危局。 县剧团是直面群众、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长武县文体局和县剧团的领导,顺应时代,开拓进取,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提出了“挖掘传统戏,编创新剧目,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剧团工作发展思路。经过几年实践,剧团逐渐走出低谷,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挑战市场的过程中迈向新的辉煌。一、克难攻坚,抢抓机遇求生存2003年前后,由于市场大潮的冲击,剧团陷于困境,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当时,剧场年久失修,灯光音响残损,服装道具破烂不堪,

3、演出市场不断萎缩,经费没有来源,职工工资低微,人才流失严重,曾出现过26人集体外出谋生的局面。怎么办?出路在哪里?县文体局和县剧团的领导认为,剧团不景气的症结在于,长时间老戏老演,较少涉及农民群众关心的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演出场次和经济效益,忽视自身演艺水平的提高;长年累月奔波于乡村庙会、红白喜事之中,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以致使剧团丧失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有的功能和作用。2005年,中共陕西省委发出了“向巨粉娥同志学习”的号召,县文化局、剧团领导抢抓机遇,适时创排了大型秦腔现代剧巨粉娥。该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演出后,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先后在全省各

4、市、县、区巡回演出70余场,并在省戏曲研究院剧场、西安易俗大剧院连续演出5场,场场观众爆满,掌声连绵不断,情景振奋人心。原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董雷两次观看演出并接见演员。省、市各大媒体对演出盛况均作了报道。巨剧的成功排演,不仅配合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而且也打破了剧团沉寂冷落的衰败局面。一是引起了领导对剧团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剧团工作,不少领导表示,县剧团作为全县唯一的专业表演团体,其宣传教育作用无可替代,要给予支持,不能任其自生自灭。二是流失的专业人员被召回,锻炼了队伍,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全体演职人员事业心和使命感。三是县财政将每年给剧团补贴的7万元提高到2

5、5.2万元,改善了职工待遇,更新了设备,提升了硬件档次。四是提高了剧团的社会声誉。二、准确定位,扎根基层谋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发挥剧团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县文体局、县剧团领导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一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教育人,使党委、政府满意,让干部群众喜欢。只有这样,剧团才能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为了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创建活动,近年来,县剧团创作编排了大量小戏、小品和曲艺节目,为经济建设鸣锣开道,为和谐共建营造氛围,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热情。如表现计划生育新风尚的小戏接妈,反映公路建设的小

6、品小商店挡住了村道,快板大路放歌,讴歌移民搬迁的四幕秦腔剧乔迁之喜,描述山川秀美工程的小品划线,还有再现农村果业发展新貌的小品果园风波,歌颂基层干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甜水泉等,共40余部。这些小型剧(节)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深受观众喜爱。同时,剧团还积极参与各种大型文艺晚会和重大节日庆典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党的文艺宣传单位的龙头带动作用,为此,剧团被评为全县平安创建“先进单位”。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同时,剧团十分重视扎根基层、服务民众的工作,始终把活跃和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作为自己的天职。一些经济相对困难的单位和偏远乡村群众,需要文化娱乐,但又拿不出多少钱。剧团针对这种情况,二百三百不

7、嫌少,有时一分不收也无所谓,只要群众满意,比什么都好。2007年以来,剧团赴县内厂矿企事业单位以及乡村庙会义演60余场次,2008年在全县组织了11场大型“清凉之夏”系列纳凉晚会,2009年,辅导全县7个自乐班演出14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三、大胆创新,应对市场铸辉煌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长武县人民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凭着顽强不懈的进取精神,精湛的演出质量,聚散灵活的组织方式,科学的内部管理和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精精彩彩,红红火火地占领和开拓农村演出市场,走出了一条到农村闯市场,靠服务求生存,靠创新求发展,靠改革求效益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由单纯秦腔剧团向综合艺

8、术团体过渡的准备工作。全团共45名演职人员,其中歌舞、曲艺人员15人,占三分之一,30岁以下的年轻人20名,占44%。年演出场次由2007年以前的300场增加到年演出500场左右,演出市场由长武及周边县区拓展至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部分地区。剧团内部管理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剧团在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实行演职人员工资待遇“双轨制”,即剧团与演职人员签订长年合同和阶段合同,签订长年合同人员保证正常月工资,签订阶段合同的实行演出日工资。所有聘用人员在基础工资之外,根据角色行当不同,实行剧场分值制度,确定绩效工资。科学的管理,合理的分配,确保了技高一酬则待遇提高一等,辛劳一份则工资增加一份,既促进了剧团工作,保证了演出场次,又维护了劳动者的所得利益,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如今,剧团人才济济,行当齐全,演出内容丰富,能满足老中青各类观众群的不同文化生活需求。演一处,红一处,受到了演出地群众的高度赞许。常常演出结束后,当地群众为剧团全体演职人员披红戴花,以“满堂红”的形式表示谢意。长武县人民剧团追随时代的步伐,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走向辉煌,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