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神经调节一.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775461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神经调节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生物神经调节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神经调节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神经调节一.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生物神经调节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兴奋的传导和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能力目标 1.通过“兴奋的传导”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发学生的作图能力。 2.通过大脑皮层功能区对反射的调控作用的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大脑皮层是反射活动的高级中枢的知识,培养学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观点。 2.通过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培养学生理解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思想观点。 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1. 兴奋的传导。2.高级神经中

2、枢的调节。 落实方案 1.多媒体课件演示兴奋传导的过程。 2.采用脑解剖模型落实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1.兴奋的传导。 2.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突破策略 1.多媒体课件演示兴奋的传导过程时,注意突出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回路形成、移动及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对后膜的作用,形成下一神经元电位变化等环节。 2.多媒体课件演示刺激中央前回各部位,躯体的运动情况。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神经元电位变化,突触传递,中央前回与躯体运动。 2.脑解剖模型。 学法指导 本节知识与初中的“神经调节”关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回顾有关的初中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顺利进入本节知

3、识的学习应优先考虑。其次,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命活动的过程,学会观察生物模型,也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最后,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提炼知识,也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1.什么是体液调节? 学生回答: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在体液调节中,激素的调节作用最为重要,因此,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举例说明激素分泌的调节。 学生回答: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当人体受到寒冷等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就能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刺激垂体合成

4、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又能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新陈代谢,以使机体抵御寒冷。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多;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就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由此可见,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如对甲状腺的调节和控制,并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甲状腺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

5、丘脑和垂体中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种调节作用叫反馈调节。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3.举例说明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学生回答:如上例中大脑皮层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再如大脑皮层对性激素分泌的影响;再如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的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呼吸中枢的活动就加强等情况,充分说明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有密切的联系,并能相互影响。 4.神经调节如何进行呢?(出题) 教学目标达成 二、神经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请学生回答初中生物学的有关知识,想想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举例:膝跳反射,搔扒反射等 膝跳

6、反射:当用小木锤叩击膝盖下位的韧带时,大腿股四头肌的肌腱和肌肉内的感受器接受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即膝跳反射中枢),神经中枢发出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引起大腿上相应的肌肉(如股四头肌)收缩,使小腿前伸,表现为小腿突然跳起。 搔扒反射:用镊子夹住小纸片的一角,将另一角浸一些0.51硫酸溶液后,贴在脊蛙背部(或腹部)的右侧皮肤上,硫酸便会刺激脊蛙皮肤内的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即搔扒反射中枢),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引起脊蛙四肢上的肌肉收缩,表现为四肢向背部(或腹部

7、)的皮肤搔扒。 另外“铃声狗分泌唾液;铃声上课”等反射。 (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3)类型: 非条件反射:人和动物生下来就有的,也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4)关系。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的过程形成的。 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1)师生共同分析参与反射过程的机体结构。 感受器:是把内外环境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生物的神经冲动的换能器(如感觉神经末梢部分) 传入神经:把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

8、导到中枢神经系统,通常只是一个传入神经元。 神经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某一反射的神经元的总和。最简单的二元反射弧的中枢只是传入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和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因此又叫单突触反射。三元反射弧的中枢在传入和传出神经元间增加了一个中间神经元,复杂的反射弧包含多个中间神经元,至少有两个或更多的突触联系,这种反射叫多突触反射。 传出神经:它们是脑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把神经冲动从中枢传到效应器。 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它是从接受刺激到发生效应,兴奋在神经系统内运行的整个路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3)

9、师生共同分析在反射弧上完成反射的过程: 刺激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机体活动(4)强调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细胞间的传递。 (二)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请学生回忆神经纤维、神经元、兴奋等知识。 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细胞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 兴奋:动物和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弱活动态变为强活动态。 抑制:当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活动减弱,或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的状态。 刺激:在生理学上,把这种

10、能作用于人和动物体,并引起反应的内外环境因素(如化学温度、机械、电等)。 (2)多媒体课件演示接受刺激发生兴奋的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过程。 (3)学生回答 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 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 形成局部电流回路兴奋因此向前传导轴突末梢突触小体。 学生完成93“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图A、B、C”。 2.细胞间的传递 (1)多媒体课件演示突触结构及其兴奋(由突触小泡释放递质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的过程。 (2)师生共同讨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及其兴奋的过程 突触亚显微结构兴奋传递过程:膜电位变化突触释放递质膜电位

11、变化。 (3)学生完成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4)学生回答:兴奋在突触结构上的传递及其一个神经元向另一神经元上的传导,并归纳传导的特点:传导单向性。 教学目标巩固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A.神经节 B.神经中枢 C.反射弧 D.神经元 分析: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完成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机体结构。这种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我们把这种完成反射的机体结构基础叫做反射弧。 答案:C 2.效应器是指( ) A.感觉神经末梢 B.肌肉 C.腺体 D.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分析:

12、效应器是对体内及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做出反应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的最终一环。故效应器应是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答案:D 3.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小泡中有递质 B.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突触后膜中的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 D.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分析: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轴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因此

13、,所谓“突触后膜中的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是错误的。 答案:C 4.下列对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无联系 B.激素调节控制神经调节 C.激素调节为主,神经调节为辅 D.神经调节为主,同时也受激素调节 分析: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以反射的形式完成的。即生命活动的调节者主要是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同时对生命活动起作用,但是,它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仅处于一个辅助的地位,一个配合的地位。 答案:D 5.形成突触小泡的部位是( ) A.神经元细胞体 B.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 C.树突末端 D.突触后膜上 分析:突触小泡能够释放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

14、膜,改变了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使膜电位发生变化,引起下一神经的兴奋。因此,突触小泡的形成部位是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 答案:B 6.实验测知,某神经纤维在静息时,膜电位为70mv,在神经纤维的一端实施刺激,膜电位迅速变化,由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达到40 mv,求膜电位的变化值。 分析: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即电势)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由此可知,题中的静息电位70mv为膜内电位,受刺激后变为40 mv,仍为膜内电位,电位变化值仍指的是膜内电位的变化值。变化值应为40(70)110(mv)。 答案:110(mv) 7.回答递质的作用。 分析:递质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化学物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另一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布置作业 1.完成P96,复习题一、复习题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