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9754242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声现象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要点】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条件备注声音的产生发声体的振动发声体必然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叫“声波”);声速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例题解析】例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说话声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

2、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B正确。,墙是固体,隔着墙还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水是液体,在水下可以听到声音,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C、D也是正确的。图1.1-1 答案:A点评:平时我们所听到的声音都是以空气为介质传播的。声波好像是水波,实质是介质的振动,所以真空(没有任何介质)不能传声。例2:如图1.1-1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吊着的小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我们将看到小球 ,此现象表明 ;实验中小球起到的作用是 分析:当塑料小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由于叉股的振动会把小球弹起,小球的被弹起说明发声的叉股在振动,小球把叉股的微小振动明显化,即把叉股的振动放大了.一切的发声体都在振动

3、,有时振动不易直接观察到,可通过小球将振动放大来观察. 答案:被弹起 音叉在振动 把音叉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点评:也可以在发声体上放一些纸屑,发声体振动发声的时候可以看到纸屑的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例3: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曾作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作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声音在大地中传播的速度比空气中 (填“快”或“慢”)的缘故.分析:声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固体传声比液体要快,液体传声比气体要快.答案:振动 快点评:相同的介质,温度发生变化的时候,声速也发生变化。比如我们都知道340m/s是

4、15的空气中的声音传播的速度,当气温升高时,声速将会增大。【课堂练习】1.一切的发声体都在 .2.声的传播需要 ,比如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3.声以 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 .4.奥运会上,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能听到岸上优美的音乐声,这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5.月球上的宇航员 直接对话(填“能”或“不能”),这是因为月球上 .6.在鼓上放一些小纸屑,敲一下鼓面可听到鼓声,同时看到纸屑上下跳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贴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这些现象都说明了 .7.指出下列情况中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 (1)耳朵贴在课桌上,可以听到放在课桌上的机械手表的滴答声,

5、是 传播的. (2)潜水员在水下听到岸边人的说话声,是 传播的. (3)用拉紧的细线连接两个小纸盒制成的“土电话”进行对话,是 传播的.8.(09常德)2020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的大地震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伤害,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地震后有些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为了保存体力不是大声呼救而是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最后获得了生的机会。用物理学知识解释他们是利用了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的原理,在他们的求救行为中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用硬物敲击后墙壁或管道发生而产生的。9.在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 一定是大钟的回音

6、 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 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10.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中时,声速增大 B. 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中时,声速减小C. 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大 D. 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小11.将耳朵贴在长340m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能听见( ) A两次响声,它们依次先后是由铁管、空气传来B两次响声,它们依次先后是由空气、铁管传来C无数次响声,声波在铁管内被管壁无数次反射图1.1-2D无法判断【课后巩固】1.如图1.1-2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

7、其中的空气 可以注意到听到的声音逐渐变 (填“强”或“弱”),该实验说明了 .2.如图1.1-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 ,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表明 如果在月球上进行这个实验,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 (填“也会”或“不会”)像图示那样弹起,这是因为 .3.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作了以下的小结,请你在横线图1.1-3上为小明填上空缺.(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 产生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4.雷雨交加的夜里,林雨同学看到闪电后约5s听到雷声,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

8、大约 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忽略光传播的时间)5.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14s收到回波信号,该处海水深 m.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这种方法 (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6.(10安徽)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相比较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_的振动而产生的。7.(10泸州)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抗震救灾,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

9、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向外( )A传热 B传声 C通风 D导电8.(10苏州)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9.据说,美国研制出一种用超声波做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就能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A半导体 B磁性物质 C真空带 D绝缘物质10.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的声音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比

10、在空气中传播的效果好 D声音从空气中传播入水中速度变快11.玻璃缸内养有金鱼,若轻轻地敲击鱼缸边沿,则会看到鱼被吓走,此时鱼接收到声信号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空气鱼缸水鱼12.电信局安置的公用电话亭大多采用了一个玻璃罩,隔音效果很好,这主要利用了玻璃的( )A不能传播声音 B能较好的传播声音 C能较好的吸收声音 D能较好的反射声音13.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物质空气氧气铝铁铅物质的密度(kg/m3)1.291.432700790011300声音的传播速度(m/s)330316510050001300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

11、得到的结论是( )A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物质的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物质的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的密度的增大而增大14.在雷雨来临之前,电光一闪而逝,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因为( )A雷打个不停 B雷声经过地面、山岳、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 C电光比雷声传播的速度快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15.(09赤峰)如图1.1-4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敲击水瓶琴 A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C吹着的哨子 D图1.1-4【创新探究】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涉及的发声体分别是

12、、 、 ,这些声音通过 以 形式传入耳内的.2.我省小学生小聂为了探究“蜜蜂靠什么发声?”她剪去蜜蜂的双翅,蜜蜂依旧发出“嗡嗡”声.结果表示:蜜蜂不是靠 发声的.用大头针插破了蜜蜂的翅膀下的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小聂认为蜜蜂的发声器就是小黑点,不管小聂的发现是否正确,我们都应该学习她的 的精神.3.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必须看到发令枪的烟火就开始计时,如果比赛时的空气温度为15,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时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比较,在忽略光的传播时间的情况下,一定( ) A少了2.94s B多了2.94s C少了0.294s D多了0.294s4.阅读声速与气温有关的小短文,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气温影响空气的密度,气温高,空气的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声音不一定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晴朗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1)赤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