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主斜井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9754155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主斜井工程施工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煤矿主斜井工程施工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煤矿主斜井工程施工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煤矿主斜井工程施工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煤矿主斜井工程施工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主斜井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主斜井工程施工设计方案(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第一章 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第一节第一节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1 山西晋煤集团阳城晋圣诚南煤业有限公司招标文件 2 山西晋煤集团阳城晋圣诚南煤业有限公司招标文件提供的图纸 3 煤矿安全规程 4 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5 煤矿井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6 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7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8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9 煤炭建设工程质量技术资料管理规定与评定办法 10 山西晋煤集团阳城晋圣诚南煤业有限公司断面图 图纸 11 其他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及部颁现行的各种技术规范 规程 规定 第二节第二节 编制原则编制原则 遵循招标文件条款 积极响应招标

2、文件要求 指导思想 科学组织 合理安排 优质高效 快速安全 遵循 ISO900 质量保证体系 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4 重视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调查及超前预报工作 建议以测量为依据的信息化施 工管理体系 5 合理安排资源和劳动组织 有计划 有重点地组织人力和物力 确保各项经济 技术指标的全面实现 以获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6 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做好施工现场内外的文明施工 采取等一系列环保 环卫 措施 保证周围环境卫生和正常交通 尽量减小对附近居民正常生活 生的影响 7 采用项目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我单位地下工程方面优势 第二章第二章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第一节第一节 矿井概况矿井概况 一 交通位

3、置一 交通位置 山西晋煤集团阳城晋圣诚南煤业有限公司位于阳城县白桑乡 东冶镇境内 井田 东起菰底村 郑家沟村 小南庄村 马大菰村 小岭村一带 西至上白桑村 东樊村 土沟村东侧 南起后河村南侧 北至凤凰山村北侧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 26 46 112 30 20 北纬 35 19 15 35 25 48 井田位于阳城县白桑乡 东冶镇境内 阳 城 济 源 公路从井田外西北部 由南向北通过 经该公路向北约 7km 可达阳城县城 向南可至河南省济源市 区内村 与村之间有简易公路相通 交通运输条件方便 二 地形地貌二 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沁水煤田南部 地貌属低山丘陵区 区内沟谷发育 多成 V 字形展布

4、 井田内地层大部分被基岩所覆盖 第四系黄土仅零星覆盖 井田内总的地势为中部高 四周低 最高点位于井田内中北部山梁上 原海阳井田中部 海拔为 764 20m 最低 点位于井田内东北部 菰底村南侧 海拔约 525 00m 相对高差为 239 20m 三 河流三 河流 本区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 沁河位于井田外东部 发源于长治市沁源县霍山东麓 的二郎神沟 向南经安泽县 沁水县 阳城县 泽州县 穿越太行山 由河南省济源 市五龙口出太行山至焦作市武陟县南贾村汇入黄河 全长约 485km 山西省境内约 363km 占总长的 74 8 流域总面积约 13532km2 山西省境内为 12264km2 据润城 水文

5、站 1957 2000 年观测资料 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 7 5 亿 m3 最大流量 2716m3 s 最小流量 8 01m3 s 获泽河位于井田外东北部 属沁河支流 发源于沁水县土沃乡白 华岭 流经白桑乡坪头庄入沁河 全长约 75km 属季节性河流 涧河位于井田内中南 部 属沁河支流 发源于析城山南麓 流经西交 桑林 台头 东治等乡镇 向东注 入沁河 全长约 62 5km2 流域面积 856 2km2 河床宽约 15 30m 1982 年 8 月出现最 大洪峰 流量达 700m3 s 井田内无其它常年性河流和大的地表水体 北部的地表水沿 沟谷向北流入获泽河 再向东汇入沁河 南部地表水沿沟谷流入

6、涧河后再向东汇入沁 河 四 气象及地震情况四 气象及地震情况 本区属东亚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一年内四季分明 据阳城县气象部门统计资料 无霜期 184 天左右 气候干燥 多年平均降水量 583 9mm 最大年降水量为 895 7mm 2003 年 最小年降水量为 335 2mm 1965 年 最大日降水量为 144 7mm 1982 年 8 月 1 日 最大每小时降雨量为 49 3mm 雨季多集中于七 八月 多年平均蒸发量 1735 7mm 超过降水量的近三倍 旱季为 12 月到翌年 2 月 多年平均 气温 11 8 6 8 月气温最高 极端最高温度可达 40 2 1966 年 6 月 22 日

7、12 月 至翌年 2 月气温最低 极端最低温度为 19 9 1958 年 1 月 16 日 每年 11 月至次 年 3 月为冰冻期 最大冻土深度为 39cm 结冻期与降雪从 11 月至翌年 3 月 冬春多为 西北风 夏秋多为东南风 风力一般 3 4 级 据历史记载地震台网监测 晋城地区共发生过 5 级以上地震 1 次 5 级以下有感地 震 44 次 最大地震是 1303 年 9 月发生在高平的 5 5 级地震 根据 中国地震动参数 区划图 GB18306 2001 该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周期分别为 0 05g 和 0 45s 根据国家地震局 1 400 万 中国地震综合等震线图

8、本区地震基本烈度 为 VI 度区 五 自然灾害五 自然灾害 本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大风天气 地震 山体滑坡等 矿方应根据实际情况采 取相应的预防治理措施 第二节第二节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本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工程 主斜井井筒的建设 主斜井井筒原设计全长 95m 已施 工 72 5 米 因整合停工 现设计全长 136 25m 井筒走向方位角为 326 07 39 坡度为 22 巷道井口中心坐标为 X 3917442 782 Y 19635372 594 80 井口标高 为 635 500m 主斜井掘进断面为 直墙半圆拱形断面 井筒毛宽 3 9m 毛高 3 65m 毛断面面 积为 12 59m 净宽

9、3 6m 净高 3 4m 净断面面积 10 85m 采用锚网喷支护 间排距 均为 800 800mm 锚杆采用直径 20 2000mm 的钢筋树脂锚杆 交错排列 锚杆托盘 150 150 8mm 每根锚杆使用一支 K2335 和一支 Z2360 锚固剂锚固 顶部锚固力为 100kN 预紧力为 120N m 帮部锚固力为 100kN 预紧力为 100 N m 以上均不小 于设计值的 90 金属网规格 6 0 2000 1000mm 网格 100 100mm 搭接 100mm 用双股 16 铁丝绑扎 间隔 200mm 围岩较差时 使用锚网索喷支护 锚索采用直径 17 8 5000mm 钢绞线 排距

10、为 1600mm 每根锚索使用一支 K2335 和二支 Z2360 型锚 固剂锚固 锚固力为 200kN 预紧力为 200 N m 拉拔力试验值为 200kN 均不小 于设计值的 90 喷射混凝土厚度为 150mm 混凝土强度为 C20 铺底厚度 100mm 水沟净断面为 200 200mm 铺底及水沟 台阶混凝土强度等级 C20 轨道采用 30Kg 钢 轨 40 米一个躲避硐室 共三个躲避硐室 躲避硐室设计为直墙半圆拱形断面 毛宽 2 0m 毛高 2 3m 毛长 1 7m 毛断面积为 5 7m 净宽 1 6m 净高 2 0m 净断面积为 3 92m 躲避硐喷浆厚度 200mm 喷射等级为 C

11、20 附断面图 第三节第三节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一 井田地质勘探程度一 井田地质勘探程度 根据晋城市煤田地质勘探队 2010 年 8 月提交的 山西晋煤集团阳城晋圣诚南煤业 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该报告详细查明了井田的构造形态 含煤地层 特征 详细查明了井田的水文地质条件 评价了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报告达到了 勘探程度 可作为矿井设计和建设的依据 2010 年 8 月 31 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下发了 晋煤规发 2010 929 号 关于山西晋煤集团阳城晋圣诚南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 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 二 地层二 地层 井田内地层出露主要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12、P1s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 及中 统本溪组 C2b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 O2f 第四系分布于山梁及沟谷两侧阶地 井田 内赋存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 02f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C2b 石 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 第四系 Q 现根据地表出露及钻 孔揭露情况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1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 02f 为含煤地层之基底 由灰 深灰色中厚层石灰岩 泥质灰岩 泥灰岩 角砾状灰 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 下部泥质灰岩 白云质灰岩中见脉状 薄层状石膏 顶部常见 细粒状 星散状黄铁矿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井田内出露于井田内北部 中部 2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C2b 厚

13、0 9 07m 平均厚约 7 80m 出露于井田内中部及北部 岩性以深灰色铝土质 泥岩为主 底部为极不稳定的紫红色 褐红色赤铁矿层 厚 0 1 50m 上部铝土质泥 岩中赋存星散状 鲕状及结核状黄铁矿 呈似层状 矿层平均厚 1 00m 与下伏峰峰组 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3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井田内大面积出露 厚 41 96 97 21m 平均厚 88 30m 底部 K1砂岩与本溪组分界或直接覆盖在奥陶系峰峰组之上 主要由砂岩 砂 质泥岩 泥岩 灰岩和煤层组成 砂岩碎屑颗粒多呈棱角 次棱角状 分选中等或较 好 钙质 硅质胶结 灰岩多为粉晶 泥晶质并见燧石结核 含丰富

14、海相动物化石 泥岩中粘土矿物以水云母 高岭石为主 盛产植物化石 多呈水平层理 本组动物化 石有希瓦格蜓 麦粒蜓 似纺锤蜓 长身贝等 主要植物化石有尖芦木 楔叶 卵脉 羊齿 脉羊齿等 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 一段 C3t1 K1砂岩底至 K2灰岩底 全段厚 4 65 9 00m 平均厚 6 78m 由泥岩 砂质泥岩 砂岩及煤层组成 其中 15 号煤层位于该段顶部 煤层厚 1 40 3 40m 平均厚 2 49m 全区稳定可采 二段 C3t2 K2灰岩底至 K4灰岩顶 由石灰岩 泥岩 粉砂岩及薄煤层组成 以色深 粒细及 逆粒序为特征 局部含泥质高 动物化石丰富 种类多 见燧石结核和方解细

15、脉 全 段厚 21 84 39 99m 平均厚 36 72m 三段 C3t3 K4灰岩顶至 K7砂岩底 厚 15 47 48 22m 平均 44 80m 由砂岩 粉砂岩 泥岩 灰岩及煤层组成 其中 9 号煤层位于本段下部 煤层厚 0 40 0 70m 平均厚 0 50m 不可采 4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 区内残留厚度不等 平均厚约 8 40m 底部以 K7砂岩与下伏太原组地层整合接触 主要由砂岩 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 泥岩组成 该组地层主要出露于井田内中部的山 梁上 5 第四系中更新统 Q2 井田内零星分布 岩性主要为浅红色亚粘土 含钙质结核 下部有时见紫红色亚 粘土和砂砾石 与下伏地层成角

16、度不整合接触 厚 0 10 0m 一般厚约 8 0m 6 第四系全新统 Q4 由砾 砂砾 砂不同粒度的岩块及次生亚砂土组成 分布于现代河床和沟谷中 厚约 0 5 0m 平均 2 0m 三 构造三 构造 井田位于沁水盆地南部边缘 晋获褶断带西侧 井田构造线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 向基本一致 受区域构造影响 褶曲为井田内主要控制性构造 褶曲两翼倾角 2 5 未发现断层 陷落柱构造 未见岩浆岩侵入 现将井田内褶曲构造特征叙述如下 1 S1 背斜 位于井田的北部 凤凰山村与南头村一带 轴迹呈弧形 轴向北部为 N11 W 南部为 N41 E 两翼地层倾角 2 5 井田内延伸长约 1 67km 2 S2 向斜 位于井田的中北部 北香台村与东樊村北一带 向斜轴轴向近南北 两翼地层倾角 2 3 井田内延伸长约 2 12km 3 S3 向斜 位于井田的南部 后河村北侧 轴向约 N61 E 两翼基本对称 地层 倾角 2 4 井田内延伸长约 1 30km 综上所述 井田内褶曲宽缓 未发现断层 陷落柱构造 地层走向变化不大 根 据 DZ TO215 2002 煤 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井田构造总体属简单类型 该区地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