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峰 为让淄砚再博兴.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742716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谭峰 为让淄砚再博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谭峰 为让淄砚再博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谭峰 为让淄砚再博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谭峰 为让淄砚再博兴.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谭峰 为让淄砚再博兴他已近知天命之年,却为一方古砚痴迷、抛家舍业;他曾是鲁中首屈一指的动漫产业人,却为一块淄砚顽石而不惜从头开始;他从事过十余种工作,最终在淄砚中找到热爱、理想与事业的完美结合点。 他,就是目前国内外砚界广为关注的淄砚传承者、第一届“中华砚雕师”称号获得者、山东淄博一凡堂砚文化产业园董事长谭峰。回溯历史,淄砚曾有辉煌,然而昔日荣耀难掩淄砚近现代日趋式微的尴尬。谭峰深知淄砚价值,也懂得再次振兴淄砚之艰辛,但他将复兴淄砚历史辉煌、浴火重生的重任扛在肩头,踏上坎坷之路,一走十余年。十年磨砺为淄砚人不可貌相,这句话形容目前在国内砚界小有名气的谭峰特别贴切。说起文化人,人们往往有唐装长发

2、、谈吐儒雅的印象,谭峰不然,面阔短髭,虎背熊腰,典型山东大汉。高中时代就是学校有名的体育健将。对话中谭峰沉思片刻,吐出一句,“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走上了复兴淄砚这条道,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天意使然。”黝黑的脸庞上浮现出恬淡而自信的笑容。1993年,学电气自动化的谭峰,在山东建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1999年因企业重组便开始了自己创业的生涯,他先后尝试过许多行业,去浙江倒过萤石,上小兴安岭发过木材,到山西开过铁矿。最成功的是软件三维动画项目,当年曾是鲁中地区的第一品牌,有人曾出200万元购买他的公司,他没卖,为的就是能留住一批高水平、宝贵的技术人才,而这也为日后他在淄砚复兴的开拓创新之路打下

3、了基础。说起当年创业之艰辛,可谓几起几落,用谭峰自己的话说,走过南闯过北,开过大奔,住过五星,也经历过落魄的日子。2007年夏天,谭峰带父母到长白山旅游,当地一个开煤矿的朋友全程盛情接待。临走,这位朋友拿给谭峰一本品埒端歙,并告诉他:“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1993年大清国宝展的松花砚作品集,我的矿上就发现了这些砚台的正宗原石,听说你们山东人很能,看能不能做出来,做多少收多少。”喜欢挑战的谭峰,也是硬着头皮应下了这个活。回到淄博不久,朋友寄来了石材,谭峰开始了制砚之旅。第一方砚是在老板桌上开工的,那时谭峰办公室环境也相当雅致。“弄了几把篆刻刀,借了一台手电钻就下手了。干了几天,砚没刻好,办公室却已

4、经尘土飞扬,我索性就在公司附近租了个小厂房甩开膀子干。”一切都在混沌中,用什么工具,如何切料,如何造型,如何打磨谭峰一点点琢磨。半年的时间,他总算鼓捣出了第一方仿制的清纪晓岚淄石月池砚。不过按照谭峰的说法则是:“当时还是感觉不错,后来基本不敢看了。而这一边,谭峰却一发不可收拾。他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附近几位古砚收藏师,经过多次上门拜访,尝试把玩研究古砚,才觉得从中有所领悟。由于淄博做砚台的人很少,并且大部分在做龙凤题材的民俗砚,可学习借鉴的技术不多。谭峰就上网找资料自学,有一次在浏览专业论坛时,偶然间认识到一位河北砚雕师,谭峰通过这位砚雕师的网名开始看他的网站,第三天就开车直奔廊坊拜访学习。谭峰对

5、这次“奔”访印象深刻,称之为“从此懂得砚之为砚的基本道理”。由于一心扑到制砚上,谭峰逐步从其他事业上隐退。十次百次的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雕刻的淄砚价值越来越高。2011年前后,一方砚台对方给出500元代工费的价格时,谭峰对制砚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了,“感觉自己摸进了制砚的门”。多年不懈勤勉制砚,谭峰逐渐在行业内拥有“仿古砚大师”之誉。古朴雅致一凡堂2011年秋,正在工作室潜心制砚的谭峰,接到做松花砚朋友的电话:“听砚界友人说,你们淄博的砚台在历史上很有名,请帮忙找几块淄石,我想见识见识。”谭峰多方打听,终于找到淄川洞子沟宋老坑,拿到了石头。谭峰第一眼觉得淄石并没那么看好:这么个灰不溜秋的样子

6、,能是个好东西?他给朋友寄了几块石头,就放下了这件事。不久之后,朋友又打来电话:“经书画界朋友使用鉴定,淄石称得上制砚的绝佳材料,下、发墨性能一点也不逊于端歙老坑,且色调端庄内美。你应该好好挖掘一下淄砚的历史价值和市场价值,说不定能探出一条金光大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谭峰查阅资料后发现,淄砚历史上真很有名:起源于战国末期,盛行于唐宋,北宋文人唐彦猷砚录中说:“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清代纪晓岚嗜砚成癖,曾向时任山东巡抚的清代著名书法家铁保索淄石,曾评价说:“青州红丝砚今久绝矣,惟淄石之佳者颇似端溪。”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曾得一方淄砚,十分喜欢,为之铭曰:“锋发墨,不伤笔,箧中砚,此第一。”从

7、家住淄博张店的中国著名古砚收藏家史杰民先生处,谭峰看到三方分别为宋代、明代、清代的古淄砚。在史老的帮助和支持下,谭峰开始悉心揣摩制作淄砚。2012年初,他赶到淄川订购半吨淄矿石,开始淄博文人砚的研制,很快像着了魔一样,喜欢上淄砚。业内高人告诉他,要做大淄砚,首先要了解淄石原料资源。这一年,他无数次深入淄川、博山、沂源的深山,弄清了淄石砚矿的分布。凭着前几年练出的制砚技艺,谭峰给淄砚确定了“古朴雅致”的风格。在此基础上,他拜师寻友,博采众长,壮大自己的团队,创建淄砚文化产业园“一凡堂”。随着一百多个淄砚砚型的制出,2012年底,谭峰一篇全面介绍淄砚的长贴淄博砚展一凡堂上网后在全国砚界引起广泛关注

8、。一时间,国内外订单纷至沓来,更有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的客商上门洽谈合作意向。如果用“不疯魔不成活”形容谭峰对淄砚钻研的痴劲,那“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则真实地映照出了谭峰在复兴淄砚道路上的艰辛、坎坷、汗水和泪水。接触淄砚时,时值谭峰人生创业的低谷,人生犹如登山,在高峰挺立不易,从山脚下开始的一步步攀登更难。当他认定后半生将情定淄砚重现辉煌这条路时,他身上那种八头牛都拉不回的倔劲,令人吃惊。制作淄砚初始,受经营渠道和产品质量、价格等因素影响,资金回笼慢,由于淄砚原料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谭峰倾其所有在淄砚石料上投入巨大,他常说自己没钱,但拥有一堆无价的宝贝石头。然而,生

9、活的本质是踏实而非浪漫,随着在淄砚石料上的不断投入,以及设备投入、人员工资和其他成本的不断上涨,谭峰的流动资金开始捉襟见肘。 谭峰找过银行,但他这样的小微文化企业贷款难全国皆然;他找过同学朋友,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山穷水尽之时,谭峰想到卖房筹款渡过难关,话一出口,妻子坚决不同意。谁也不知道那些日子谭峰是如何熬过来的,费劲周折百般说服,妻子终于同意卖掉了一套三居室,但资金缺口依然很大。陷入绝境的谭峰突然想起留给儿子结婚用的那套200多平方米的复式婚房,一说卖儿子的婚房,妻子泪如雨下,说不吃不喝也不能卖儿子的房子啊,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谭峰也心痛不已:“连家都不要了,这是一个丈夫和父亲应尽的责任吗?

10、”忆及那一刻,谭峰不禁落泪。懂事的儿子最终还是理解了父亲的决定。多年前儿子去山东鲁能足球学校学习,虽然学校管吃管住每月还有津贴,小伙伴每月还是能收到家里寄来的零用钱,知道父亲创业不易,从进校门的那一天起,谭峰的儿子就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谭峰撇家舍业钻研淄砚的精神打动和感动了很多人,这其中也包括谭峰的父母,一对年近八旬的老人。谭峰的父亲是一位退休的正县级干部,当年企业重组下岗时,谭峰不靠父亲给自己谋求一个铁饭碗,毅然下海自己创业,父亲从心眼里欣赏小儿子的这种自立精神。但看着儿子如今在复兴淄砚这条路上走得是如此的坎坷和艰辛,老人的心也是隐隐作痛,每当看到谭峰为钱发愁的时候,老人便悄悄地把自己积攒

11、的退休金送过去,身体还算硬朗的一对八旬老人在附近的山脚下,开了一小片地,种点蔬菜瓜果,过着清淡的日子。谈到父母对自己的支持,谭峰说无以为报,只能在淄砚传承上真真正正做出点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和支持之恩。期待明日淄砚兴谭峰考察了解到,目前在名砚市场上,广东端砚的市场规模一年在12个亿,安徽江西歙砚的市场规模约10个亿,甘肃洮河砚的市场规模在两个亿左右。全国还有几十个地方砚种,像四川云南一带的苴却砚,河北的易水砚,宁夏的贺兰砚等等,都在蓬勃发展中。距离淄博最近的山东临朐、青州、临沂一带的红丝砚,市场规模也在1亿左右。但淄砚市场规模,目前还不到300万,未来市场前景广阔。“通过多年努力,淄砚已经重

12、新进入十大名砚,市场份额却在二十名以外。”为了振兴淄砚,谭峰下定决心扩大投资。从2012年初开始,他先后投资200余万元,购置原料、走出去引进来培训淄砚传统技艺人才,添置设备,备置半成品、成品,筹备淄砚研讨会,开展全国性淄砚雕刻大赛。“淄石大美,无与伦比。我已为之倾倒,现在我平均一天工作16小时,夜里制砚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谭峰第一次觉得,爱好和工作可以如此统一。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8月,谭峰的淄砚作品方池砚,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2013年第五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金奖。2013年10月,谭峰的淄砚作品群星映空砚在2013年中国精品砚台评选中,荣获金奖。这是全国性的专业奖项

13、,淄砚获得国家级专家的一致认可,此后群星映空砚又作为唯一一方淄砚作品成功登陆英伦,参加了在英国皇宫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展。这一年,谭峰成为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制砚专业委员。“淄砚要发展,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进来,需要更多的兄弟行业人才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政府和媒体加强引导。”谭峰说,他希望自己是淄砚发展道路上的文化传承者,而不仅仅是个只顾自己发财的生意人。据了解,谭峰计划结合自己的制砚实践和研究成果,撰写一本全面介绍淄博文人砚的专著淄砚。让他高兴的是,现在淄博博山的老工艺美术师于国华先生、高洪刚先生、许永宝先生、徐峰先生等制砚师,也都在积极推广淄博文人砚。还有很多年轻人加入。从一张办公桌到占地一百多亩、建筑面积七千平方米的一凡堂,谭峰对淄砚的未来充满信心。他欣慰地看到淄砚重新踏上起跑线,再次博兴。“通过两年多的调研,历史上所记载的优质淄石已经重新发现,新的坑口取样实验大部分完成。陶瓷砚琉璃砚石末砚试制。政府已将淄砚列入文化产业重点资金扶持项目,这次淄博政协会议将对项目展开讨论。有与端歙一样好的砚材,如果培养更多的制砚艺术家,淄砚完全可以进入新四大名砚之列,真正成为淄博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责任编辑 董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