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734072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3地理条件分析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

2、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土壤条件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社会、经济条件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分布平原地区:松

3、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主要粮(树、畜)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特殊分布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图46)。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五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呼伦贝尔市三河

4、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条件。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奶牛等。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2商品率: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地区专业化生产主

5、要粮食作物品种主要分布区水稻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以春小麦为主)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五、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2发展方向: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

6、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重点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

7、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城市化与工业化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二、对外开放的前沿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8、。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3良好的区位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791990年1990年以后问题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原因处于

9、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影响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四、问题与对策问题对策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江三角洲地

10、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1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 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图426),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

11、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该地区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另外该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也逐步趋同,使得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3加强规划与管理 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