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中生物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2.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728338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高中生物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西高中生物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高中生物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高中生物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课时导学案必修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导)】1.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2.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自主思考(思)】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44-46,结合图3-6,根据以下所列问题,在课本上对重点词语勾画圈点并识记,做好标注。一、T2噬菌体是病毒,由 外壳和 构成,专一性寄生在 中。二、 学生仔细看课本图3-6清楚实验方法,说出实验过程。 (3分钟)三、烟草花叶病毒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用蛋白质侵染

2、烟草, (能或不能)使烟草感病,用RNA侵染烟草, (能或不能)使烟草感病。四、把你的问题写出来:【小组合作学习(议、展、评)】1.噬菌体有DNA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哪一种组分?用14C和18O等同位素可行吗,为什么?2.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什么?离心的目的是什么?3.离心后沉淀物与上清液各有什么成分?4.结果亲代噬菌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思考:是不是所有生物都含有DNA? 【课堂巩固】1.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

3、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 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2. 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个噬菌体和细菌的有关结构或物质(如下表所示)。产生的n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噬菌体细菌DNA或脱氧核糖核苷酸32P标记31P标记蛋白质或氨基酸32S标记35S标记(1)子代噬菌体的DNA应含有表中的 和 元素,各占 个和 个。(2)子代噬菌体中,只含32P的有 个;只含31P的有 个;同时含有32P、31P的有 个。 (3)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 元素,由此说明 ;子代噬菌体蛋

4、白质都含有 元素,这是因为 。 训练案(限时30分钟,课后独立完成)编写:罗羽 审稿:陈磊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2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重复了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预期的实验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可是检测实验结果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上清液中放射性强。你认为最

5、可能的原因是()A培养时间过长,细菌解体,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B培养时间过短,大量的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C搅拌力度过大,大量的亲代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D搅拌力度过小,大量的亲代蛋白质外壳没有和细菌分离3. 科学家用含有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该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待大肠杆菌解体后,则15N()A. 不出现在T2噬菌体中B. 仅发现于T2噬菌体的DNA中C. 发现于T2噬菌体的外壳和DNA中 D. 仅发现于T2噬菌体的外壳中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A. 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B. 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 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D. 染色

6、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5. 用TMV型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与HRV型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组成的新品系侵染烟草后,烟草所患花叶病的症状是() A. TMV型病症 B. HRV型病症 C. 两种类型的综合征 D. 两种症状都不出现6. 如果用15N、32P、35S同时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及其存在的部位是()A.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B. 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C.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D. 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7.下列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

7、鉴定 B.配制培养基的成分应适合肺炎双球菌生长和繁殖 C.转化的有效性与R型细菌的DNA的纯度有密切关系 D.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8.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DNA已经全部断裂,失去活性 B.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DNA没有进入R型活细菌的细胞中 C.在艾弗里的实验中,DNA酶将S型细菌DNA分解为脱氧核苷酸,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不存在,因此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D.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也能使小鼠的体细胞发生转化9.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T

8、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及病毒、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 C.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则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10.如图表示用同位素32P、32S和31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DNA和蛋白质,然后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侵染后产生的子代噬菌

9、体和亲代噬菌体形态完全相同,而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应含有的标记元素是() A.31P、32P、32S B.31P、32P、35S C.31P、32S、35S D.32P、32S、35S11.下图1中的噬菌斑(白色区域),是在长满大肠杆菌(黑色)的培养基上,由一个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加入含35S或32P的营养物质,则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

10、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D.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12.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一样”。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具有 的特点。(2)通过 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变化。(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

11、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 ,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 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 。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否则细胞外放射性会增高。(4) 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 起着重要作用。13据图回答问题:(1)过程和表明,将S型细菌的 和 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为 型细菌。(2)过程表明,将S型细菌的 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型细菌转化为 型细菌。(3)过程表明,转化成的 型细菌的后代也是 性的 型细菌。(4

12、)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5)艾弗里等人发现通过以上的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仍不足以完全说明DNA是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又做了一组实验,这组实验如何设计? 。(6)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吗? 。14自从世界上发现了能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简称禽流感病毒),我国就参与了抗击禽流感的国际性合作,并已经研制出预防禽流感的疫苗。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中获得大量禽流感病毒,不是将病毒直接接种到无细胞的培养基上,而是以活鸡胚为培养基,其原因是: 。(2)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禽流感病毒的化学组分,原理是: RNA在浓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 ;DNA与二苯胺试剂共热显蓝色。(3)实验分析出禽流感病毒的物质组成为蛋白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