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思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715473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思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贵州思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贵州思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思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考试试题试题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第I卷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相关背景有: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壮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 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 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并带动了思想的革新ABCD2、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

2、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3、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这体现了孔子:A、以人为本的思想 B、反对苛政的思想C、以理服人的思想D、为政以德的思想4、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

3、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5、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敬鬼神而远之”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6、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极其重视祭祖,族人参加祭祀时,要诵读族谱,击鼓讲唱:“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这表明郑氏家规:A强调尊卑等级关系 B弱化族人社会责任C巩固宗法血缘制度 D立足伦理注重规范7、某年某月某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了号称

4、“千年最长日环食”的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使汉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8、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制机构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9、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A秦始皇 B汉高祖C董仲舒 D汉武帝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

5、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11、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这说明宋代: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重视用孝道治理国家12、儒林外史中有一故事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意在:A.表现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

6、坚守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13、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A.世界本源之争B.求理途径之争C.理的内涵之争D.理气关系之争14、下列关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中,不包括:A主张工商皆本 B主张学以致用 C主张追求人性 D主张君主立宪15、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共同点包括:反对君主专制统治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彻底批判传统儒学的思想体系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

7、A、 B c、 D、16、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他的这一观点: A.束缚了人的思想B.树立了人的尊严C.限制了人的自由D.否定了人的地位17、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B.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C.鼓励人们独立地理性思考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18、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

8、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意在: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D.抨击封建制度19、十八世纪,某位欧洲思想家说:“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契约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这是使政治体得以活动与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主权者在创立政府时赋予君主的,正是这种权利。”他阐述的是:A.社会契约说B.三权分立说C.君主立宪说D.法律至上说20、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

9、里的“大兴土木”是指:A.摧毁蒙昧和神权统治B.修建埃菲尔铁塔C.开辟新航路D.勾画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社会蓝图21、伏尔泰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他去世后,法国人民在1791年将其遗骨迁葬于先贤祠,以供人们瞻仰。法国人民如此怀念伏尔泰的原因不包括:A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B他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C他最先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D他的哲学著作有哲学通信等22、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四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A宣传发展了人文主义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D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发展23、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在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这

10、一主张:A.实质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B.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C.肯定了世俗权力的重要性D.否定了宗教信仰的价值24、15世纪学者费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原本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 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25、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A. 马丁路德 B. 克伦威尔 C. 亨利八世 D. 加尔文第卷 非选择题(共50

11、分)26、(20分)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四: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五: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六: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材料七: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4分)(2)在材料二和材料

12、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8分)(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8分)27、(12分)请阅读:人文主义者皮柯在论人的尊严中宣称,上帝赋予了人按照自己的意图塑造自身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为与上帝相似的东西。人文主义者阿尔伯说:“大多的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诗人但丁很早就说过:“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人文主义的鼻祖彼特拉克同样说过:“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请根据材料归纳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价值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性和局限性。28、(18分)阅读材料,

13、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他又说:“气者,理之依也。”材料三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人(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1) 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2分)(2) 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主张的独到之处何在?(8分)(3)材料三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提出了哪两者之间的区别?后人是如何高度概括他的这种主张的?(8分)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