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实验中学高一历史期中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712892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济宁实验中学高一历史期中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济宁实验中学高一历史期中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东济宁实验中学高一历史期中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济宁实验中学高一历史期中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济宁实验中学高一历史期中 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说明:1.本试卷共分第.卷两部分,第卷做在答题卡上,第卷做在答题卷上。 2.本试卷共28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A. B. C. D. 2. 唐朝政府一切最高命令,叫作“敕”,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由此可推断中书省的职能是A审核决策 B拟撰诏书 C

2、执行决策 D监督审判3.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A汉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4.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下列最能反映作者的观点是A. 从汉朝到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宋代以后,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C. 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应给予地方一定权力 D.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呈此消彼长之态势5.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

3、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A. 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在不断强化 B. 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C. 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D. 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6.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A. 西周 B. 秦朝 C. 元朝 D. 清朝7.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

4、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 汉代内外朝 B. 唐代三省制 C. 明代内阁制 D. 清代设军机处8.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丞相。下列对这种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 都是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B. 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C. 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D. 都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9.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说:“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A. 民主共和 B. 自由平等 C. 救亡图存 D. 公正法治10.二

5、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A.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B. 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C.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11.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两次革命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 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里程碑 B. 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D. 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2.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

6、。2014年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主要是为了纪念 A. 旅顺大屠杀 B. 九一八事变 C. 南京大屠杀 D. 七七事变13.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的飞向南京。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杂牌部队奋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这反映了A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14.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近百年来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的原因有 全民族的共同抗战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配合 国共两党的合作 先进的作战装备 A. B. C. D. 15.孙中山去世后,被

7、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1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17. 五四运动期间,一家理发店门前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这说明五四运动 A. 市民阶层是运动的先锋 B

8、.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C. 资产阶级是运动的主力 D.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8.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 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B.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 确立了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D. 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19.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 A.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B. 规定了

9、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C. 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20.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1.新中国初期我国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22.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

10、A. 恢复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B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3.1992年10月,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其主要内容是A和平统一台湾 B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停止对金门等地方的炮击24.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图是一组近代以来中国国旗的图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此组图片理解不正确的是A. 图具有君主专制统治的色彩 B. 图诞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C. 图确定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25.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的非凡

11、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起航B.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起航C. 天朝惊梦富强梦起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D.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起航建国梦成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其中26题22分,27题16分,28题12分,共50分)26.(2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

12、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材料二 明太祖说:“自奏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是怎样运作的?(6分)有何特点?(6分)(2)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4分)(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4分)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君

13、主专制演变的主要趋势。(2分)27.(16分)近代史上,列强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图二材料一 图一为1842年8月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材料二 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二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材料三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请回答: (1)材料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一句话概括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8分)(3)第二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