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簧名义及类别辨识.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712755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3.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滩簧名义及类别辨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滩簧名义及类别辨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滩簧名义及类别辨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滩簧名义及类别辨识.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滩簧名义及类别辨识滩簧原为形成于长三角地区的一个曲艺类别,清中叶以来逐渐发展为戏曲形式,流传至我国苏、浙、沪、皖、鄂、赣、闽等多个省市,涉及苏剧、锡剧、沪剧、甬剧、姚剧、湖剧、绍兴滩簧、婺剧、瓯剧、台州乱弹、菇民戏、和剧、文南词、文曲戏、赣剧南北词、南词戏等十余个剧种。 滩簧涉及的学术问题错综复杂,学界曾召开过数次专题研讨会,也推出了部分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在滩簧研究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其一,在历史层面,关于滩簧的相关名称文献应尽量搜罗,在靡有孑遗的基础上把握滩簧的发展脉络;其二,从滩簧全貌来看,实则包含南词滩簧与花鼓滩簧两种类别,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花鼓滩簧,对南词滩簧的重视程度不够

2、,有的甚至误认为滩簧仅涉及苏剧、锡剧、沪剧等花鼓滩簧剧种;其三,从音乐视角来看,滩簧各剧种实际上是声腔传播衍变的结果,如仅从历史、剧目等角度分析,则可能“隔靴搔痒”,难以切中问题的本质。在滩簧剧种的辨识中,应牢牢把握住声腔的亲缘关系,从声腔的角度并结合其他因素进行辨识。限于篇幅,本文简要讨论滩簧的名义及类别问题。一、滩簧名义辨识长期以来,学界对“滩簧”二字的写法及其概念内涵有不同的观点:第一,认为应该书作“摊簧”。近几十年来,浙江地区的多数学者坚持使用“摊簧”。如洛地认为:“摊”即“摊破”,“簧”指“演唱”。1先生曾向笔者谈到,他坚决反对使用“滩”字。罗萍在绍兴平湖调中指出:“南词滩簧是分角色

3、演唱的,所谓滩簧,也就是滩而簧之,即分角色演唱的意思。” 2虽然该书中记载的是“滩簧”,但笔者在采访先生时,他特意指出应该书作“摊簧”二字。此类文献还有兰溪摊簧、杭州摊簧等。第二,认为应该书作“滩簧”。多数音乐工具书及相关著作均使用“滩簧”二字。江苏地区的学者大多书作“滩簧”,如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此外,朱恒夫在滩簧考论中也认为:“尽管滩簧本为摊黄,但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大都说成与写成滩簧了,若有摊黄一词,反而会引起误解,所以只能从众。”3那么,究竟如何看待滩簧的名称书写问题?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中有关滩簧的不同记载,根据名称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1.“滩簧”类以“Tan huang

4、”或“Tan wang”为读音的历史文献,涉及滩王、弹黄、摊簧、摊黄、滩簧、滩黄等名称,此类文献最为多见。按其大致出现时间顺序,列举如下:滩王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前后,吴县举人沈起凤等人的传奇文星榜第四出道士云:“唱滩王是我起首”。又云:“卖橄榄粗话直喷,打斋饭嚼蛆一泡。” 4可以看出,此处的“滩王”是一种具有俗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弹黄 乾隆六十年(1795),由颜自德选辑、王廷绍编订的霓裳续谱5卷之八杂曲部分,收录了一支【弹黄调】、两支【南词弹黄调】。摊黄 霓裳续谱“万寿庆典”部分收入了一首桑农献瑞,选用了【摊黄调】作为唱调。6清道光、咸丰年间焦东周生的扬州梦记载:“延宾聚艳,重弹词

5、、摊黄家,爱其文也;至妇女消夏,则喜瞽女琵琶,唱佳人才子传奇”。7从“摊黄家,爱其文也”的记载可以看出,此处的“摊黄”是一种唱词文雅、文学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摊簧 乾隆六十年成书的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虹桥录下”云:“歌以清唱为上。十番鼓次之。若锣鼓、马上撞、小曲、摊簧、对白、评话之类。又皆济胜之具也。”8滩黄 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一书中收入了清嘉庆十八年的都门竹枝词,云:“某日某园演某班,红黄条子贴通?a,太平锣鼓滩黄调,更有三堂十不闲。” 9滩簧 清同治三年(1863)成书的范祖述杭俗遗风,该书“声色篇”中“滩簧”条目记载:“以五人分生、旦、净、丑脚色,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系

6、戏文,如谒师、劝农、梳妆、跪池、和番、乡探之类。” 1 0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滩王、弹黄、摊黄、摊簧、滩黄、滩簧等词语,实际上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作者对“Tan wang”或“Tan huang”发音的不同书写方式所致。在江、浙吴语方言区中,“黄”和“王”的读音相同,都读作“wang”,故出现了“王”、“黄”、“簧”等写法。当前,学界对“Tan huang”二字的写法仍有不同意见。对于“huang”,大多数学者赞同书作“簧”,而对于“Tan”,学界则有“摊”和“滩”前文所述两种不同意见。本文倾向于使用“滩簧”二字,主要依据在于:1.就目前查找到的晚清和民国文献来看,书作“滩簧”的占绝大多

7、数,约200余条。如:徐傅霖的中国民众文艺一斑滩簧1 1 、李家瑞的滩簧1 2 、赵景深的最早的滩簧13。而该时期以“摊簧”为名的文献则很少见,仅有寥寥几条。晚清和民国时期学者的写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滩簧的认识和看法。2.“摊而簧之”的观点仅能解释早期南词滩簧的表演形式特点,对于花鼓滩簧则很难解释得通。3.目前学界大多数学者仍赞成滩簧的书写方式,本文亦从众。2.“南词”类在滩簧的历史文献中,与其相关的名称还有南词弹黄调、南词、对白南词、词调等。南词弹黄调 霓裳续谱卷之八杂曲部分收录了两支【南词弹黄调】。这说明,早在清乾隆年间南词与滩簧已经合流。但此后很少见到有关“南词弹黄”或“

8、南词滩簧”的文献记载,直至近代学者的论述。南词 苏剧是滩簧系统中较早产生的剧种。据老艺人口述,苏剧过去在民间演出时,一直挂“南词”或“对白南词”的牌子,观众亦习称其为“南词”。1 4直到民国时期,苏剧才出现“苏州滩簧”或“苏滩”的称谓。安徽、湖北、江西、福建等地的滩簧剧种,民间亦称为“南词”。 对白南词 除上述老艺人口述外,苏剧前滩一书亦提及:“苏剧的前身是苏滩,苏滩原名对白南词,是用南词这种曲调清唱的戏曲体的曲艺。” 15词调 使用“词调”名称的曲种有台州词调。据文献记载:台州词调“约在1932年,天台县的某乱弹班从温州请来一名旦脚演员教授(南词)摊簧断桥,自此亦称摊簧,在当地习惯上仍称词调

9、为多。”16有学者认为:当前的南词与对白南词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但据笔者了解,历史上苏州滩簧曾出现过同时被称为南词和对白南词的情况,二者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清。3.其它类在滩簧的有关剧种中,曾出现串客、花鼓滩簧、鹦哥戏等称谓。这些名称显示出滩簧的另一种文化属性,即其与底层民众的生活十分密切,具有俗文化特征。串客 清末余治得一录卷十一之二:“花鼓淫戏,吴俗名滩簧,楚中名对对戏,宁波名串客班,江西名三脚班。” 17前滩/后滩 1960年苏剧前滩一书认为:“前滩,即前唱的意思,后滩,即后唱的意思;其演唱习惯是:八前四后,即前唱八出正戏,后唱四出玩笑戏收场。艺人们把前唱的正戏节目,总称为前滩,后唱的玩

10、笑戏节目,总称为后滩。” 18钱滩 民间有滩簧与“钱”姓有关的说法,因而亦写作“钱滩”:“传说清嘉庆帝去世,举丧期间不准演戏。艺人改唱滩簧,脚本为万胜全昆班钱坤元作。另一说清道光帝去世,举丧期间,苏州举人钱明(宝)树改昆曲为滩簧,供艺人演唱。”1 9油滩 是“指以反映清代中叶以来民间生活为主要题材,表演上丑角较突出,注重滑稽打趣,音乐以民间俗曲为主。故而又名油滩。”2 0花鼓滩簧 同治初年,清政府在苏州市中心的元妙观立了石碑禁演滩簧:“花鼓滩簧,多系男女亵狎情事,忘廉丧耻,长恶导淫,尤为风俗人心大害,节经示谕严禁不许演唱在案。乃访得元妙观内各茶坊,仍多杂唱滩簧淫曲”2 1当地至今仍有“花鼓滩簧

11、”的俗称。鹦哥戏 亦称“鹦哥班”,是早期绍兴地区对滩簧的习称,今称绍兴滩簧。2 2综上来看,无论是滩簧、滩王、弹黄、摊黄、摊簧、滩黄,还是南词弹黄调、南词、对白南词、词调、花鼓、串客、鹦哥戏等,其实为滩簧的不同称谓,或同一称谓的不同写法。从以上名称也能大致看出,滩簧涉及两种文化属性:一类滩簧文学性强,具有雅文化的特征;另一类滩簧则通俗易懂,具有俗文化的特征。二、滩簧类别辨识从纵向上看,依据历史发展阶段和表演形式的不同,滩簧可分为坐唱滩簧和扮唱滩簧两类。前期为坐唱的曲艺类滩簧,后期发展成为扮唱的戏曲类滩簧。从横向上看,依据声腔及剧目等方面的不同,可分为南词滩簧和花鼓滩簧两支。一、 坐唱(曲艺)滩

12、簧与扮唱(戏曲)滩簧坐唱阶段的滩簧,演员并不彩扮,仅以代言体说唱故事。因表演形式、演出剧目、音乐特征等不同,坐唱滩簧可分为前滩和后滩两种。坐唱前滩多由五至七人围坐一桌,分生、旦、净、丑等角色说唱故事,演员自兼琵琶、笛、二胡、扬琴、三弦等乐器进行伴奏。这类滩簧主要在苏、浙、沪、皖、鄂、赣、闽等省市流传,涉及苏州滩簧、杭州摊簧、兰溪摊簧、温州弹词、台州词调、文南词、文曲、赣州南北词、南词等曲种。坐唱后滩的表演形式多由一旦一丑或一旦一生说唱故事。据记载,民国时期的苏滩(后滩)、上海本滩、常锡滩簧、宁波滩簧等均为坐唱,多在电台、堂会等场合演出。23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曲艺志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卷本均

13、收入了后滩的内容,涉及苏滩(后滩)、本滩、常锡滩簧、绍兴滩簧、湖州琴书、海宁滩簧、台州滩簧等曲种。民国时期,坐唱滩簧逐渐向扮唱滩簧发展,完成由曲艺向戏曲的戏剧化转型,发展出苏剧、锡剧、沪剧、甬剧、姚剧、湖剧、绍兴滩簧、婺剧、瓯剧、台州乱弹、菇民戏、和剧、文南词、文曲戏、赣剧南北词、南词戏等一系列剧种。演员们将故事情节搬上舞台,各自扮演成不同角色,以代言体的形式演出,有专门的乐队伴奏。目前存活于民间的主要为扮唱滩簧,大部分坐唱滩簧已经消失,其功能和内容为扮唱滩簧吸收。二、 南词滩簧与花鼓滩簧(前滩和后滩)滩簧分为南词滩簧和花鼓滩簧两支的观点,早先由江苏和浙江的戏曲研究者们提出。但对于两支滩簧的名

14、称,学界意见不一。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称为“南词滩簧”和“花鼓滩簧”。武俊达先生亦在戏曲音乐概论中谈到“滩簧有前滩南词滩簧与后滩花鼓滩簧之分。”2 4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则称为“南词摊簧”和“唱说摊簧”。本文倾向于使用“花鼓滩簧”的名称,因其虽不够准确和理想,容易引起与花鼓戏有关的误解,但其更符合这类滩簧的俗文化特征。同时,花鼓滩(摊)簧这一名称亦在民间有所应用。如据无锡戏曲记载:“无锡摊簧有一别称:花鼓摊簧。锡剧老艺人在演唱摊簧传统戏的时候,称这是花鼓摊簧,还有唱词云:“花鼓摊簧唱几本,唱的是庵堂相会、大赖婚。” 25如何辨识滩簧的类别?笔者认为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在研究中,

15、本文设定了四项辨识参照标准:1.历史名称;2.表演形式;3.常演剧目;4.唱腔基本调。根据这一标准,笔者认为滩簧确实应分为南词滩簧与花鼓滩簧两支,二者有着鲜明的不同特征:南词滩簧 1)历史上曾经使用过滩簧、南词、对白南词等名称;2)早期表演形式为“分角色扮演的坐唱戏曲”;3)早期常演剧目多为昆曲折子戏,如断桥、芦林等;4)以【太平调】为唱腔基本调。江苏苏剧中的前滩被认为是最早产生的南词滩簧剧种。浙江的婺剧、瓯剧、台州乱弹、菇民戏、和剧以及江西的赣剧均是包含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腔调的多声腔剧种,其中南词滩簧作为一个独立部分被吸收到各剧种中。此外据笔者研究,安徽文南词、湖北文曲戏、江西赣剧中的南北词、福建南词戏等剧种虽没有滩簧的称谓,但其早期被称为南词,其表演形式、演出剧目和唱腔基本调都与南词滩簧有着密切联系,故应将其划入南词滩簧范畴。本文认为:南词滩簧至少包含或涉及苏剧(前滩)、婺剧、瓯剧、台州乱弹、菇民戏、和剧、文南词、文曲戏、赣剧南北词、南词戏等10个剧种。 花鼓滩簧 1)历史上曾经使用过滩簧等名称;2)早期表演形式为一生(丑)、一旦的对子戏;3)早期常演剧目多为卖草囤、卖橄榄、荡湖船等;4)使用【簧调】为主要唱腔。据此可知,花鼓滩簧广泛流传在以江、浙、沪为主的长三角地区,至少包含或涉及苏剧(后滩)、锡剧、沪剧、甬剧、姚剧、湖剧、绍兴滩簧等7个剧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