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留学生声调习得偏误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711769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古国留学生声调习得偏误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蒙古国留学生声调习得偏误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蒙古国留学生声调习得偏误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古国留学生声调习得偏误研究综述.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蒙古国留学生声调习得偏误研究综述摘 要:汉语作为一种声调语言,声调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于非声调语言,在汉语中声调最重要的作用是区别意义。对于来自非声调语国家的蒙古国留学生,在汉语语音的学习上,普遍反映出声调习得是一大难关。本文对“蒙古国学生”和“声调习得偏误”为主题词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其分析做综述分析。关键词:蒙古国留学生;声调习得;研究综述一、汉语声调研究中国古代已经发现声调具有辨义的作用,但对物理声学认识的模糊,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上世纪20年代,由刘复和赵元任等语言学家引进西方语音仪器,证明声调的高低是由声带振动频率的快慢决定的。刘复(1924)用从法国带来的浪纹针测量音

2、高频率,创制“刘氏声调推断尺”,测得包括北京在内的12个方言点的音高数据。赵元任(1930)创制“五度标记法”标记声调,不仅可以运用于普通话声调研究,也可以进行方言声调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随后,白涤洲(1934)依循刘复的方法也对北京话的声调做了较为精细的研究。赵元任用五度制表示声调基频变化,罗常培和王均(1957)对调值的认知是:阴平高平55,阳平中升35,上声低降升214,去声高降51。吴宗济和林茂灿(*)运用语音实验法对普通话四声的基频、时长和强度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发现阴平调调值和去声调调值仍为55和51,阳平有25、35、325和425四个调值,上声有214和212两个调值。林茂

3、灿(1965)通过语音实验发现由于声带运动的惯性和读音时强调等因素的影响,声调在起始上升会产生“弯头段”,在末尾下降会产生“降尾段”,负载声调音高信息的是“调型段”。Howie(1974)指出字音中的声调部分,主要负载在元音和韵尾上。朱晓农(2010)认为声调时长的确定是一个关键性的技术,声调的起点不是整个音节的起点,而应该从韵腹的起点算起。石峰(1991)认为每种语言或方言都有其特定的声调格局。声调格局是由某一语言或方言中全部单字调构成的。他依照了刘复(1924)、白涤洲(1934)、罗常培和王均(1957)的实验数据,按照T值公式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并加入了自己研究的数据,做出北京话声调格

4、局。二、蒙古国汉语学习者声调习得的研究现状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视野下的声调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单字声调到两字组乃至三字组以上的研究。目前对蒙古国汉语学习者声调偏误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蒙古国汉语学习者声调偏误的研究。张金梅(2006)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声韵调分析了蒙古国学生的“洋腔洋调”,她指出蒙古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最难掌握的单字调是阴平和去声,在两字组的发音上,前字的调长长于后字,并认为这是由两种语言的差别造成的。包双喜(2007)提出蒙古国汉语学习者往往把汉语的声调与蒙语的语调混淆,认为出现语音这种语音偏误的原因是母语负迁移。他还提出了针对语音教学的建议,“用具体的例子和五度竖标图

5、反复练习四声,体会声调高低升降的变化,提高辨别四声的能力。”张瑞芳(2008)运用感知和经验总结的方法指出蒙古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过程中,声调方面的偏误最为严重。具体地,单字调阴平调值在44甚至更低;阳平调值起点低于3度,终点达不到5度;很难掌握上声高降升的发音特点;去声调值起点偏低,调长偏短,发音短促。徐剑(2008)采用听辨的方法发现蒙古国学生单字调调值偏低,去声发音短促,这与张瑞芳的研究结果相似;阳平发成低降升的曲折调;部分学生把上声调读成324或者阳平。她对声调教学提出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设计听辨发音组合的建议。陈金香(2009)通过教学经验总结和对比研究发现蒙古国留学生轻声掌握

6、较差,往往读成去声;阴平读作高升或低降;上声变调时,上声和非上声相连,前字读阳平,这是对上上相连规律的泛化;在语流中发音更为困难。她也对蒙古国留学生形成语音偏误的原因进行阐释。乌仁赛罕(2011)在教学实地调查中发现蒙古国学生阳平和上声发音偏误较为严重,容易用阴平和去声代替阳平和上声。她指出由于蒙语长元音造成的母语负迁移,学习者容易把阴平误解为蒙语的长元音。焦琪(2012)基于教学的总结指出蒙古国学生在学习习得汉语声调时,把阳平字读作阴平字,去声的调域低于普通话标准音的调域。孟和图拉(2012)通过听辨方法,指出蒙古国学生调域存在偏误,并提出加强学生声调听辨能力培养的教学建议。刘丽颖(2012

7、)认为蒙古国学生学习汉语阴平和去声的难度大于阳平、上声和轻声,也会出现四个声调混淆的情况。王琳(2014)运用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指出初级蒙古学生声调偏误率阳平上声去声阴平,并认为母语负迁移是造成声调习得偏误的主要原因。乌仁高(2014)通过问卷调查和听辨的研究方法,总结了蒙古国留学生在语音上的偏误主要表现为:阴平调调值是44,阳平调调值终点达不到5度,去声短促。丁艳(2015)在基于蒙古蒙古?留学生的语音偏误,认为蒙古国学生的汉语声调发音的随意性大,用重音代替声调,并强调教学中要先从单字调入手,声调教学要依从阴平、去声、阳平和上声的顺序。窦荔(2016)对蒙古国留学生进行元音、辅音和声调的调

8、查,指出学习者阴平和去声偏误率较低,阳平和上声偏误率较高。综上,普通话声调研究趋于完善,研究内容也从单字调向两字组乃至三字组连续变调的方向扩展,多采用语音实验的研究方法。但对于蒙古国汉语学习者声调偏误的研究,研究不够深刻,多采用听辨和实验中介的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对声调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强调对比教学,但对蒙古国学生学习特点分析不足,产生偏误的原因研究不够深入,因此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1 林焘,王理嘉等.北京语言实验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 沈炯.北京话声调的音域与语调,北京语音实验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3 孟和图拉.蒙古学生汉语习得中的语音偏误及教学对策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4 林茂灿.普通话两音节间 F0 过渡及其感知J.中国社会科学,199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