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遗传与变异复习课.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709379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遗传与变异复习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生物遗传与变异复习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遗传与变异复习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遗传与变异复习课.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生物遗传与变异复习课【知识联系框架】【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一、遗传的物质基础 1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染色体 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是最早观察到的染色体与遗传有关的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因为绝大部分的遗传物质(DNA)是在染色体上的。也有少量的DNA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所以线粒体和叶绿体被称为遗传物质的次要载体。 2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DNA是遗传物质最直接的证据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此外还有细菌转化实验等。详见专题二。 3DNA的结构、复制及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详见专题二。二、遗传的

2、基本规律与自然选择 遗传的基本规律主要有3个:基因的分离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不作要求)。1基因的分离规律图8-1 基因的分离规律发生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彼此分开,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遗传行为。对于基因分离的学习重点要掌握和理解其中的比例关系。下面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现将纯合的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得F1全是高茎;F1的高茎豌豆自变得F2。其遗传过程如图8-1所示。其中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必须熟记,并且要理解在F2的高茎豌豆中的纯合体 DD占13和杂合体 Dd占 23的比例关系。这个比

3、例关系在解遗传题时是非常重要的。F2中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和随机亲配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是不一样的。自交的概念是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相交,杂交一般是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相交。如果F2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比例计算方法见表8-1。表8-1F2高茎中的基因型DD(1/3)Dd(2/3)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DDDD(1/4)Dd(2/4)Dd(1/4)各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高茎高茎高茎矮茎在F3代中的例1/31/42/32/42/31/42/3归类后F3代中的基因型的比例DD:1/2Dd:1/3Dd:1/6归类后F3代中的表现型的比例高茎:5/6矮茎:1/6表8-1中的表

4、现型和基因型的比例关系在解有关人类遗传病系谱的遗传题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详见例题解析。图8-2如果F2代的高茎豌豆之间随机交配,就会有4种交配方式如图82。计算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的常规方法如表8-2。表8-2交配方式基因型表现型DD(1/3)DD(1/3)DD(1/9)高茎(1/9)DD(1/3)Dd(2/3)DD(1/9)、Dd(1/9)高茎(2/9)Dd(2/3)DD(1/3)DD(1/9)、Dd(1/9)高茎(2/9)Dd(2/3)Dd(2/3)DD(1/9)、Dd(2/9)、dd(1/9)高茎(3/9)、矮茎(1/9)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合计DD(4/9)、Dd(4/9)

5、、dd(1/9)高茎(8/9)、矮茎(1/9) 随机交配用上述方法计算比较烦,如果用基因频率的方法计算就简单多了。在F1的高茎豌豆中,基因型DD占13,Dd占23,所以在群体中产生的雌配子有两种D和d,其中D配子的比例为23,d配子的比例为13;雄配子中D基因的配子比例为2/3,d基因的配子比例为1/3。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二项式表示即可,即(D+d)(D+d),展开后三种基因型所占比例为:DD=8/9,Dd=4/9,dd=1/9;表现型的比例为:高茎(Dd.Dd)为,矮茎(dd)为1/9。所以自交和随机交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自然界中的某一生物群体中,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

6、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基因在种群基因库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叫做基因频率。基因频率可通过抽样调节的方法获得。如从某个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的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AA、Aa和aa的个体分别为49,42和9个。就一对等位基因来说,每个个体可以看作含有2个基因。那这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其中A基因有249+42=140个,a基因有29+4260个。按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可确定在这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70,a基因的频率为30。如完全随机交配,3种基因型的频率和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在自然界中,一个完全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的种群几乎是

7、不存在的。因为遗传平衡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没有基因突变;没有选择压力(生态条件适宜,空间和食物不受限制);种群要足够大;完全随机交配等。这些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即使在实验条件下也无法满足。当选择对基因发生作用时,基因频率就开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生物的进化。如在上述例子中,假如aa的个体生存能力相对较差,只有约45的个体能够较好地生存并繁殖后代,则参与繁殖的基因频率已发生变化。即在100个个体中,基因型aa的个体只有约4个个体能够参与繁殖后代,即在100个个体中实际参与繁殖后代个体数只有95个,49个AA42个Aa和4个aa。那么参与繁殖后代的基因频率为:A基因频率为(249+42)/190=736

8、8%。a基因频率为:(24+42)/1902632。假定交配仍然是随机的,其后代基因型的频率为:AA为5429,Aa为3879,aa为692。由此可见后代基因型的频率已发生变化,aa基因型的频率在下降。如果这种定向选择一直保持下去,基因型a的个体将逐渐被淘汰,在该种群的基因库中aa基因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少。生物也就发生了定向的进化。 2自由组合规律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研究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问题,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研究2对或2对以上位于不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2对或3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问题。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

9、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在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时,关键要理解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基因的自由组合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基础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表现出自由组合。在许多对性状或等位基因组合在一起时,如果逐对性状或基因考虑,肯定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这是解题的关键。具体实例见例题。 自然选择对性状的组合也发生作用,如某种植物花的颜色有红花和白花两种性状,红花对白花是显性,红花对传粉昆虫的吸引力大于白花。大蜜腺对小蜜腺为显性,大蜜腺对传粉昆虫的吸引力大于小蜜腺。这2对相对性状的组合有4种:红花大蜜腺、红花小蜜腺、白花大蜜腺、白花小蜜腺。对传粉昆虫的吸引力:红花大蜜腺最大,红花小蜜腺和白花大

10、蜜腺次之,白花小蜜腺最小。在自然条件下,红花大蜜蜂腺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最大,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在种群中,红花大蜜腺这种性状组合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基因重组虽然没有新的基因产生,但新的基因组合的类型数量却是巨大的,自然选择对不同性状的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性别决定和伴性遣传 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性的动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染色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另一类是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一般是1对,而常染色体为n-1对。性别决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XY型性别决定,特点是雌性动物体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个体内有

11、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XY,如哺乳动物、果蝇等。另一种性别决定的方式是ZW型,特点是雌性动物体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ZW,雄性个体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ZZ,如家蚕、鸡、鸭等。根据性别决定的原理,不论是哪种性别决定方式,后代的性别比例都是11。性别决定发生在受精的过程中,对人类来说取决于X型精子还是Y型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受精作用一经完成,性别也就决定了。 哺乳动物的性别主要取决于体内性染色体的组成,环境对性别的决定几乎没有影响。但在低等一些的动物体内,如两栖类、爬行类等,性别的决定除与性染色体组成有关外,与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如青蛙等低等脊椎动物,即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Y,但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也

12、会发育成雌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即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X,也会发育成雄蛙。也就说低等的脊椎动物染色体对性别的决定不是很强烈的。伴性遗传是指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方式与性别存在着联系,故称为伴性遗传。在人类中,如果在性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是隐性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如果在性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是显性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如果致病基因在Y染色体上,这种病只在男性中发生,女性无此病。具体实例见例题解析。 4人类遗传病的5种遗传方式及其特点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主要有5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和伴Y染色体遗传。这5种遗传方式的遗传特点见表8-3。

13、表8-3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遗传特点实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白化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软骨发育不全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色盲、血友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抗VD佝偻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人类中的毛耳 遗传方式除了上述5种外,还有两种遗传方式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细胞质遗传和从性遗传。 细胞质遗传是由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遗传方式。与核遗传不同,不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后代总是表现出母本相似的性状。其原因是受精卵细胞

14、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来自卵细胞,即受精卵中的细胞质都是来自母方,父方不提供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只提供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雄配子对此性状不发生影响。在研究细胞质遗传时,正交和反交的结果是不同的。如果假定甲品种作父本和乙品种作母本相交定为正交,则以乙品种作父本和甲品种作母本相交则为反交,如果正反交结果不同,可判断为细胞质遗传。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在杂合体(Hh)中,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则无角,这说明在杂合体中,有角基因H的表现是受性别影响的。见表8-4。这种影响是通

15、过性激素起作用的。表8-4基因型公羊的表现型母羊的表现型HH有角有角Hh有角无角Hh无角无角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现型都同性别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三、变异 变异主要分为两类: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是指非等位基因间的重新组合。能产生大量的变异类型,但只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的细胞学基础是性原细胞的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彼此分裂的时候,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分子结构的改变,即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但能产生新的基因,对生物的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