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期中模块考试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699632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济宁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期中模块考试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济宁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期中模块考试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济宁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期中模块考试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济宁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期中模块考试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济宁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期中模块考试 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 (选择题 8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目录部分如下第一章: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第二章:黄河下游之新王朝第三章:封建帝国之创兴第四章:霸政时期第五章:军国斗争之新局面第六章: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其中的封建帝国指的是:A周 B秦 C汉 D唐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标准

2、是()A功绩 B品德C血缘关系 D才能3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分封制受到冲击 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4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B皇权的至高无上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D疆域规模的扩大5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3、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6. 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盖外朝为尊,中朝为亲。以这一角度看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特点A中央政府的自主权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起用身边亲信近臣,形成决策核心 D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7. 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下诏:“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封侯)焉。”此举的意图是() A施恩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D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8据刘响旧唐书记载:(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

4、判度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甫镈)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敕下,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给事中有审议权 B给事中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滥用皇权的制约 C给事中有否决权 D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9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国家统一C强化贵族特权 D加强君主专制10.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

5、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11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导致了此后长期的割据分裂。有鉴于此,宋朝为此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12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3中国古代历代王室把天子的形象供奉在人世间的顶峰,学会了怎样把权力的缰绳集中在自己手中,保持一个统一的国家。古代皇帝为保持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有A封建亲戚,定周礼 B用中朝,设刺史C行推恩,置通判 D置行省,废丞相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

6、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是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臣15明成祖朱棣做皇帝的最初10年中,他和顾问们在编订朝廷实录时做了一系列修改,谎称朱棣为马皇后所生,因此他作为健在的最年长的嫡子应该在1392年被指定为太子,但因某些儒士顾问的干预而未果。还指出,他不情愿地对建文朝廷采取惩戒行动不是为了夺取皇位,只不过在履行祖训录的训示而已。这说明朱棣()A要向后人表明自己夺权目的B要为国家修成一部信史C制造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依据D强调实行嫡长子继承制16.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

7、与之相制衡,但司礼监太监成了事实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明中期以后的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更加严重。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A君主集权加强 B皇权渐趋衰弱 C中央集权体制破坏 D内阁取代六部17.“无特出之首长,亦无权向各部及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不过为一御用机关,不得目之为政一府中之最高枢机。”此文描述的是A汉丞相 B唐中书省 C明内阁 D清军机处18.下图为清光绪年间的一张“廷寄”,即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重务的皇帝谕旨。“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以上材料反映了A.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中央

8、对地方的控制B.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C.军机大臣地位高,掌握了国家的决策权D.军机处成为加强专制皇权的工具19.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 )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B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C斯巴达的民主传统 D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20“一个民主的社会对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希腊民主政治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A设立公民大会 B成立“五百人会议”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21亚里士多德指出,“平民群众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是雅典政治的本质特征。从职能和地位看,古希腊

9、设置的国家机构中最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A“民众法庭” B“公民大会” C“平民保民官” D“五百人议事会”22.雅典官员在短短的一年任期内,要经过资格审查、信任投票、卸任检查和陶片流放四道关卡的严格监督,基本杜绝了官员享有特权,切实维护了多数公民的利益。这主要表明了A雅典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 B雅典政治的人民主权C雅典杜绝了官员腐败 D雅典民主注重程序23.“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里克利这段演讲强调的是A.权力制约B.公民意识 C.平民政治D.法律至上24

10、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25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雅典人开始谴责伯利克里,把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他身上。伯利克里在民众会议上说“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已,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最终伯利克里被废黜和罚款。这反映了 ()A伯利克里应该为艰难情况负责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最终效力C瘟疫是导致伯利克里下台的根本原

11、因 D伯利克里与公民之间存在冲突26.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 )A肯定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27.罗马法规定:“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你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上述法律反映了 ( )A罗马法主张轻罪重罚 B罗马法维护贵族利益C罗马法影响深远 D 罗马法的细致完备28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

12、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29.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A.是专门解决债务问题的法律条文 B.抛弃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C.蕴涵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 D.无限制地放纵了贵族的专横30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告示第32编记载,对承租人以土地遭受火灾为由要求免除地租的申请,皇帝的批复如下:如果你耕种的土地遵受了意外的火灾,那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