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沙中学高三地理测试十一.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680355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沙中学高三地理测试十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北沙中学高三地理测试十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北沙中学高三地理测试十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沙中学高三地理测试十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沙中学高三地理测试十一.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测试试题(十一)(含解析)一、选择题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交界处,有两座神秘的盐湖,它们紧挨着火山,湖水中含有特殊的火山熔岩成分(富含钠、钾元素),使得湖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盐湖周边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以及湖面上挥发的有毒气体,使得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大多数生物存活,却成为小火烈鸟的“天堂”。下图为纳特龙湖和马加迪湖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 马加迪湖形成于( )A. 火山口集水B. 河流改道C. 滑坡阻断河流D. 地壳断陷集水2. 马加迪湖水源主要是盐水温泉(温度高达86),该湖高盐度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 碳酸盐火山灰随东南信风落

2、入湖中B. 汇入淡水较少C. 蒸发量较小D. 湖泊没有出口3. 小火烈鸟每年干季迁徙到此觅食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A. 干季天敌少利于繁殖B. 嗜盐微生物、卤虫生长繁殖快,饵料丰富C. 气候干燥,不利于疾病传播D. 入湖河流多,饵料丰富【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东非大裂谷是地壳断裂下陷而成。据题中“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可知,该湖泊是断裂下陷湖。D对,其余选项可排除。【2题详解】从图中的纬度可看出该地在1S附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故该湖高盐度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C,C符合题意。通过该地的纬度可知该地受东南信风的影响,汇入淡水较少,由于湖泊没有出口(地表或地下),

3、因此水分流失仅能通过蒸发产生。其余选项都是可能的,可排除。故选C。【3题详解】小火烈鸟每年干季迁徙到此觅食繁殖的主要原因是嗜盐微生物、卤虫生长繁殖快,饵料丰富,B正确;干季天敌依旧多,A错;气候干燥,不利于疾病传播,但这并不是在该处觅食的主要原因;入湖河流少,D错。故选B。下图为2018年1月2日至4日雨雪分界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4. 引起图中雨雪界线变化天气系统是A. 冷锋B. 暖锋C. 气旋D. 准静止锋5. 影响图中曲线“东部稀疏西部密集”的原因最可能是A. 纬度高低B. 冷空气强弱C. 地形地势D. 距海远近【答案】4. A 5. C【解析】【4题详解】从图中看雨雪界线不断向南移,

4、说明该天气系统自北向南移,说明冷空气不对向南推进,冷空气势力强,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为冷锋,A正确。【5题详解】图中西部地区受东西走向山脉的影响,冷气团向南移动受阻,东部地区没有地形阻挡冷气团向南推进速度快,C正确。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古代称堪舆术,将古代天文、气候、地形、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构建环境的艺术之中。四川阆中古城被称作“风水第一城”,旅游业发达。读图,回答下题。6. 下列对阆中城区所在地的叙述,最可能的是A. 河岸坡度大B. 土层深厚,颗粒大C. 地下水埋藏较深D. 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7. 下列有关阆中城区布局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甲地是沿江防洪堤最厚最高区域B. 乙地

5、建筑较为高大密集C. 丙地为重工业区D. 古城区布局因受行政规划影响而成8. 从传统风水学说来看,阆中城所在地是一个风水宝地。下列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A. 三面环水,调节小气候,气候要素年较差大B. 四面环山,城区风力较小,热量不易散失C. 北方山地阻挡寒冷的西北风,冬季相对温暖D. 植被丰富,水源充足,环境优良【答案】6. D 7. B 8. A【解析】【6题详解】读图可知,阆中城区位于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等高线稀疏,河岸坡度较小,土层深厚,颗粒较小,地下水埋藏较浅,故D项正确。【7题详解】甲地为河流凸岸,以沉积为主,沿江防洪堤并非最高;乙地位于城区,且处在道路交汇处,应为商业区,建筑物

6、高大密集;丙地位于城区,发展重工业会对城区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故不可能是重工业,应为环境污染较小的服装厂等;古城区沿河岸布局,便于取水生活、农业耕作,并非是受行政规划影响形成,故B项正确。【8题详解】读图可知,阆中城所在地三面环水,受河流影响,调节小气候,气候要素年较差小;地势周高中低,四面环山,城区风力较小,热量不易散失;北方有山地屏障,可阻挡寒冷的西北风,冬季相对温暖;四川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图示地势低平,起伏较小,植被丰富,水源充足,环境优良,故A项正确。里海为一封闭海盆,水平面变化主要受制于伏尔加河径流量。近百年来里海水平面升降幅度大,1930-1977年,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伏尔加三角

7、洲位于里海北部,以多汊道著称,下图示意伏尔加三角洲分区及相邻各地形单元,图中a为伏尔加三角洲顶部地区,b为上三角洲平原,c为下三角洲平原,d为前三角洲(三角洲水下部分),短虚线为人工开挖的鱼类洄游水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9. 伏尔加三角洲多汊道,与其形成相关的是A. 地势起伏较大B. 河道下切严重C. 水量变化较大D. 人工开挖排水渠10.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伏尔加河下游相继建成一些大型水库用于农业灌溉等,水库建成后的伏尔加三角洲地区A. 三角洲顶部地区面积缩小B. 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颗粒变大C. 下三角洲平原侵蚀加剧D. 前三角洲面积可能减小11. 在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时期,伏尔加三角洲上

8、A. 主要汊道河床变宽、缩短B. 与主要汊道相邻的汊道将萎缩废弃C. 人工鱼道的作用减小D. 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9. C 10. D 11. B【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9题详解】伏尔加三角洲地区地势平缓、河床较浅、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因此河流经常改道,形成众多汊道,故C项正确。地势起伏较大,河道下切严重,则河流汊道较少。人工开挖的鱼类洄游水道,与三角洲多汊道无关,AB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水库建成后,注入里海的水量减少,河水含沙量减少,沉积作用减弱,三角洲顶部地区面积不会缩小,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颗粒变小,A、B两项错误;水库建成后,入湖径流量减少,里海水平面下降,下三角洲

9、平原将向里海延伸,前三角洲面积可能会缩小,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11题详解】在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时期,水流速度加快,伏尔加三角洲上主要汊道河床变窄、加长,与主要汊道相邻的汊道将萎缩废弃,水位下降,人工鱼道的作用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故选B。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蓝莓,果实颜色极具吸引力,好吃又兼营养保健功能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野生蓝莓,果实品质优但产量低;在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现已培育出七十多个品种,蓝莓植株高度有的品种达 1.5 米左右,有的品种仅 0.3-0.8 米。这些蓝莓品种的共性是生长环境喜湿怕旱,主要差异是耐寒程度。例如,生长在

10、我国东北地区的蓝莓可耐-35低温,但极端天气下,当地气温可能会出现超低温,农民经常人工堆雪以防冻害。下图分别示意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冬、夏季山谷、山顶气温日变化。(1)据图比较冬、夏季山谷和山顶气温及其日变化的差异。(2)分析影响大兴安岭蓝莓主要种植在山谷、洼地主要自然原因。(3)分析在半山坡的野生蓝莓比山谷种植的蓝莓不易受到冻害的原因。(4)简述当地果农采用人工堆雪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理。【答案】(1)冬季:山顶气温高,山谷气温低,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山顶气温日较差小夏季:白天山谷气温高于山顶,夜晚山顶气温高于山谷,山谷和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变化更大。(2)山谷和洼地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

11、山谷和洼地因河流和丰富的地下水,土壤湿润;山谷和洼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3)冬季,太阳辐射减弱,(山谷两侧的)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冷空气将山谷原本的暧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得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在此生长的野生蓝莓不易受到冻害;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本地,对当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强。(4)冬季时堆雪(积雪)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土壤积雪(堆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农业的区位因素。【详解】(1)根据图示曲线,左图是冬季气温曲线,山顶气温高,山谷气温低。气温日较差是一日中

12、气温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山顶气温日较差小。右图是夏季气温曲线,白天山谷气温高,夜晚山顶气温高。山谷和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变化更大。(2) 大兴安岭蓝莓主要种植在山谷、洼地,主要从水分、热量、土壤角度分析。结合上题分析,山谷和洼地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山谷和洼地有河流和丰富地下水,土壤湿润。山谷和洼地土层沉积深厚,土壤肥沃。(3)冬季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减弱,夜晚山谷两侧的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谷底的气温低,易受冻害。冷空气将山谷原本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得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所以半山坡生长的野蓝莓不易受到冻害。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本地,对当

13、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强,不易受冻害。(4)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当地莓植株高度较矮,约0.3-0.8米,容易人工堆雪覆盖。冬季时堆雪覆盖,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和土壤。积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从而减少了冻害发生。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可可树起源于南美,适宜生长在全年气温高,湿度大,土壤肥沃,海拔一般低于300米的地区。目前全球超过90%的可可仍是由自给农场的小农生产,全球70%的可可豆来自非洲。下图为“美洲主要可可树种植国家分布图”。材料二 全球气温的上升将导致原可可树种植区域不再适应可可树生长,为满足市场需求,可可

14、种植区不得不向高山森林保护区转移。我国南方地区也有可可的广泛分布。(1)阅读材料,归纳可可树分布特征。南美洲是世界上主要种植可可树的地区之一,简述其生产的有利条件。(2)甲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依然能够满足可可树种植的气候条件,试分析其形成原因。(3)说明可可树向高山森林保护区转移可能带来的危害及我国可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答案】(1)主要在热带地区;北美洲南部,南美洲中北部。地处热带,全年高温,降水丰富,市场广阔。(2)甲地位于较低纬度;受暖流影响;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丰富。(3)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专业化水平;注意生

15、态环境保护。【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详解】(1)可可树适宜生长在全年气温高的地区,故主要在热带地区。可可树起源于南美,适宜生长在全年气温高,湿度大,土壤肥沃,海拔一般低于300米的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可可树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南部,南美洲中北部,纬度低,地处热带,全年高温,受赤道影响大,降水丰富,美洲市场广阔。(2)甲地位于较低纬度,全年气温高;受巴西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作用明显;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适合可可树生长。(3)可可树向高山森林保护区转移,占有原有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单一,加剧水土流失;枯枝落叶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我国可可产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可可的品质和适应性;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获取规模效应;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效率;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7年的最后一天,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供电照明系统施工顺利完成并全线亮灯。历经6年筹备、8年建设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的主体工程如期具备通车条件,符合工期计划目标。港澳台媒体评价说,作为横跨粤港澳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不仅让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