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680302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汾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以周公等为代表的西周贵族认为“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的祖先神,而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他们大肆宣扬“惟命不于常”“天命靡常”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西周贵族的宣传A. 旨在为新政权的合理性制造舆论B. 强化了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C. 有利于当政者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 表明西周政治受到儒家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并未出现过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的神权思想,中国古代的神权思想是从属与服务于奴隶制王权和封建皇权的,目的在于使王权和皇权神化。材料中“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等思想有利于他们的

2、统治合法化,并赋予他们以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故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西周贵族宣传“天”“上帝”是天下各族共有的神,旨在为新政权的合理性制造舆论,与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无关,故B选项错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周政治受到儒家影响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2.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到春秋后期,县制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这表明战国时期A. 诸侯对地方的管理加强B. 商鞅变法影响深远C. 楚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D. 贵族阶层备受冷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后期诸侯通

3、过设置县级区划管理地方,分封制瓦解,诸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A项。B项,商鞅变法发生于战国时期,排除;C项,秦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而不是楚国,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贵族阶层备受冷落,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

4、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3.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A. 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B. 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C. 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D.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相对中原落后。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楚、吴、越等国认同中原文化,说明华夏文化圈逐渐向外扩展,C选项符

5、合题意。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的说法错误,当时周王朝在地方实行分封制,不属于集权统治,A选项排除。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春秋时期属于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才出现兼并统一战争,D选项排除。4.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汉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丞相职能的扩大B. 外朝权力的扩大C. 中央官制的调整D. 中央集权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汉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可知材料说明汉武帝时期宰相的权力缩小,结合

6、所学可知,汉武帝推行中外朝制度,削弱宰相的权力,故选C项;据材料“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表明丞相职能缩小,排除A项;中朝决策,外朝执行,外朝权力缩小,排除B项;材料表明皇权与相权,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汉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联系所学西汉的中外朝制度及其影响分析解答。5.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参议,而称号不一,出于临时,最后乃有同品平章之名,然其为职业则一也。”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这一做法A.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B.

7、加强了吏治的建设C. 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D. 提高了行政的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传统宰相是制度性职务,对皇权的威胁较大,而临时性职务大多源于皇帝的需要,其官员大多是皇帝亲信,这有利于皇帝掌握事权,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反腐、官员管理考核等方面的信息,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集体议政和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的信息,C项排除;材料信息中职务和官员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D项排除。6.宋代,诏书一般表达的是政府的意见,原则上均由宰相的属官中书舍人起草,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且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这表明,

8、在宋代A. 宰相获得了法定的行政权B. 政府的权力侵蚀了皇权C. 宰相拥有的权力趋于集中D. 皇权受到制度性的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可知,宋代皇权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故D项正确;材料旨在体现宰相对政令的副署权,而非行政事务处理权,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政府权力对皇权的侵犯,故B项排除;北宋相权被分割,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点睛】“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是关键信息。7.始篡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

9、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说明了A. 皇帝权力受到制约B. 内阁是法定的行政机构C. 首辅没有任何权力D. 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明内阁仅仅是皇帝內侍机构,不是正式行政机关,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内阁地位,不是皇权,排除A项;材料“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说明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据所学,内阁具备票拟权,C项错误。8.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时间阶段数量(位)

10、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44年间)8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36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僖宗一唐哀帝(34年间)67强薄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间频繁征战A. 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 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 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 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 藩镇之间频繁征战”等信息,可以看出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B项正确;A项逻辑关系错误,应该是使相出现是藩镇割据的原因之一,排除

11、A项;使相主要在地方,并没有涉及分割相权,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是使相导致战争不断,这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9.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A.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B. 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C. 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D. 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议事程序”中“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可以看出,这一做法对“行省”长官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有监督、制约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是“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不是“朝政

12、”;而且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的权力制约,与制约中央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并不一定就能够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排除;D项,行省议事程序加强了行省官员间的制约,不利于提高行省议事的效率,排除。10.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时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任期2.954.732.472.712.762.201.581.46由此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状况A. 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B. 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C. 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D. 推动了中央集权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13、,安徽知县任期时间在顺治到同治年间总趋势上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利于政策执行的持续性,总的来看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故A项正确;官吏的任期长短和吏治清明与否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清朝统治前期,社会发展相对稳定没有列强施加压力,故C项错误;官吏任期制的长短不能体现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中央集权的完善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11.谱牒编修伴随着宗族的出现而产生。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谱学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唐朝也屡修谱牒,扩大了庶族的政治权力,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这说明唐朝A. 抑士扬庶,以平衡社会矛盾B. 科举未能改变庶族的政治地位C. 门第仍然是选官

14、的唯一依据D. 科举制使社会上下流动性减弱【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唐朝也屡修谱牒,扩大了庶族的政治权力,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可知唐朝通过修谱来提高庶族的地位,打破世家大族对官职的把持,平衡社会矛盾,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科举制,故BD错误;唐朝科举取士,门第不是选官唯一标准,故C错误。12.唐太宗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据此可知科举制A. 打破垄断,缓和激烈社会矛盾B. 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C. 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社会风气D. 教化民众,引导社会文化方向【答案

15、】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推崇儒家对社会的教化功能,故将儒家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打破世家大族控制垄断政治局面的垄断,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优化社会结构,加强社会阶层流动的现象,排除。C项,题干未反映科举制促进了社会向学风气的转变,排除。13.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B. 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C. 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D. 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唐朝以前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士族垄断做官,据材料小姓子弟和寒素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故选B项;据材料“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可知,选拔的不全是士族子弟,排除A项;唐代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依据是才学,而不是门第,排除C项;材料中士族子弟仍占大部分,不能说明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排除D项。14.宋真宗曾作劝学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