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堆云洞讲义教材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29679625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县堆云洞讲义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夏县堆云洞讲义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夏县堆云洞讲义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夏县堆云洞讲义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夏县堆云洞讲义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夏县堆云洞讲义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县堆云洞讲义教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夏县晋南革命摇篮堆云洞 道教名观堆云洞,始创于元代,据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是它得鼎盛时期,历史上曾被列入古禹都的八大景观之一。这座道观最早叫“和光洞”,传说为古仙修真处。后更名为“朝阳洞”,成佛家弟子的活动场所,当时规模都很小。明朝末年,守寺僧不守戒律,参与赌博,将庙产输光后逃离。到清康熙元年,道家全真教龙门派接管了全部产业,开始了艰苦创业,并改洞名为“堆云洞”。历经九任道长的苦心经营,改造扩建,到咸丰年间形成如今之规模。“堆云”是说一层层的建筑从沟底直达天空,就好像云朵堆起来的一样。碑文记载说:这里“前后左右空旷深隐,一遇风雨之期烟云四塞。望之恍然如画,谓之:堆云。”又曰

2、“从霄连壑谓之堆云,穴崖而入谓之洞”,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道教人士的理想境界和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堆云洞位居稷王山麓,隐匿于黄土沟壑,群岭环抱,独岗孤耸,建筑群依岗而建,随其自然,大小十二座院落层叠构筑,集古建形制之大成,汇南北建筑之神韵,形成了房上建房,院中寻院,洞里藏洞,螺旋盘桓,曲径通幽的独特人文景观。加之四周古树与茂林的衬托,恍然一副神仙境界,历来有“道家仙境”、“人间胜景”之美称。业内人士则称颂它为“浓缩的仙境,放大的盆景”。因其外观酷似于西藏布达拉宫,又被誉为“山西小布达拉宫”。堆云洞堪称晋南革命的摇篮。1922年怀抱教育救国的革命先烈嘉康杰在此创办了“平民学校”,也就是今天运城“

3、康杰中学”的前身。他把这里作为新思想新文化的讲坛,为革命培养了一批有生力量。1928年,中共河东特委在此成立并在此秘密活动长达10年之久,领导晋南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至今,这里仍保留有许多革命遗迹。198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运城市唯一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2、 第一层景观 古代许多文人雅士也被堆云洞的奇特景观所折服,遂赋诗八首以赞美之。“双涧合流”即为八景之一景:位于堆云洞东面的河是蛇涧,西面的河叫虎涧,两河于东南方交汇而去即为双涧合流。有诗曰“左右水潺潺,当门一带环,红尘流得尽,成就此元关”。在风水学上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双涧合流恰似堆云洞神灵显

4、现,如同腰间官带相围而显露出神的尊严;另一说是双龙抱珠,把堆云洞比做一颗宝珠。可见这里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由于近年地下水位的下降,终年流水的双涧现已干涸。 堆云洞山门前有两颗大树,大的是皂角树,小的是槐树。它们究竟树龄多大无人知晓,据考证,至少在400年前它们就已经是大树了。明朝天启年间有一位主持僧人在此居住,号称“三荚老人”,缘由是因为当时门前有三颗荚果类树木。如今,存活下来两棵树,另外一颗皂角树枯死于20世纪60年代被村民砍伐掉。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国北方的庙观前古树几乎皆为柏树或槐树,而唯独堆云洞前却栽植着两颗皂角树与槐树,它们呈三角形分布且相得益彰。 这颗皂角树是堆云洞的奇异神树,

5、它有三绝。一是可预报年景,被当地称为“气象树”: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年树上就不结皂角:而一旦国家有灾难或遇灾害年景,树上则挂满皂角。据说在1937年日寇入侵中国,1976年我国三位领导人相继去世,以及唐山地震、南方水灾之时,此树就结满了果实。距今最近的2003年非典时期,这棵树上只结了五个皂角,预示了小灾小难。而近两年树上一个皂角也没有,说明风调雨顺年景好。二是树上有一条小拇指粗、60公分长的白蛇,每年都不定期地在树身上出现,随后又悄无声息地消失无影无踪,民间皆称其为神蛇。2002年5月13日,县主要领导来考察并首次做修复规划时,在这棵树的两个树杈根部,出现了一条白蛇盘在那里。同年6月27日

6、下午,石家庄道教协会会长,70多岁李崇德道长来此考察,当车行驶到河对岸时,就恍惚中看到一道白光闪过,树下出现一位白衣仙女的身影。李道长匆匆来到树前,忙问陪同人员树上是否有条白蛇。当得到肯定回答后,连说怪不得如此,并连忙叩头跪拜。2003年7月,县里在重修开发时,白蛇曾数次出现,被视为神异。据传,遇神射出现是吉祥的好兆头,有神缘的人说不定能看到它。另外,这棵树的树身也非常奇特。它的树根酷似龙爪,树干似龙身,树冠极像凤凰的尾巴,呈龙身凤尾状。俗话说龙生九子,它的树身上有九个疙瘩,非常像龙头,被称为吉祥之物。皂角树旁边是山门,它面阔三间,中间为大门,东、西两边间则分别为青龙白虎的神像,他们是道观的守

7、护神。堆云洞的风水从周围地势地貌来看,已形成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自然走势,在此重塑神像,说明古人将山脉的灵气汇聚于此,使得此道观更具神气,从而显示道观的神气灵验,祈愿能吸引着众多的香客前来参拜。山门两侧各有一座大二宽敞的院落,东面的院子是当年的牛院马院,西面的院子是当年的场院。根据地粮碑记载,至清嘉庆年间堆云洞面积已达到144亩,偌大面积的庄稼从种到收,自然离不开耕作的牛马和宽绰的麦场。据说历代道士就是如此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两院落的保存便是真实的写照。场院右边的窑洞,里面有一口水井能通到上面的道院去。这里最早是道观的吃水用井,后来河东特委在此成立之后,为了与敌人周旋,将此水井

8、巧妙改造,变成了井中地道和秘密通道,当年嘉康杰遭到敌人围捕时就曾利用此通道逃过一劫。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的坚强、机智、勇敢和斗争环境的严酷。前面那座房间是堆云洞的碑刻展厅,它汇集了现存的所有碑刻拓片,由此可以了解堆云洞的创建和发展的历史,同时领悟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哲理。园门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上面所书的就是“堆云洞”三个连笔篆书,在此设置园门的主要目的是与外面的两座大院相区别,越过此门就等于真正进入了神仙洞府。洞门不大,墙体却很厚,要越过门槛必须迈大步方可通过。而迈步之时,出于惯性,身体自然前倾屈尊,这就意味着地位再尊贵的人到此都要放弃尊严,自觉低人一等,以虔诚的心向神

9、灵参拜,这也体现出古代道士的聪明设计。映入眼帘的这座牌坊,其披风板上正面镌刻着“山曲水明”四个字,传说最早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所提,后面则镌刻着“月清云淡”四个字。它既是对堆云洞自然风光的描绘,也蕴含着出家人追求理想的最高境界。牌坊的建造则是增加堆云洞建筑等级的最好艺术体现。仅仅十几米的距离,有三道门。道家讲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就意味着超凡脱俗,步入真正的仙界。沙石洞的洞门是通向上层建筑的唯一通道,也是堆云洞八景中的第二景“石穴隐云”。有诗赞曰:“未逢春鸟报,只见白云屯,隐隐神仙府,几人曾到门。”从这几句诗中我们不难领悟出:当年的堆云洞风调雨顺。洞门前及周围沟壑间,四季云遮雾罩,如同琼

10、台仙境一般。由于洞口不大,没有信使的指点,即便到了门前,怕也难觅到这进出的通道,这也从充分显示出此道观建筑的深邃所在。进入洞中,拾级而上,洞壁四周尽为沙石。堆云洞所处的土岗四周,甚至在距离不足四米的水井和上面窑洞中都没有这个沙石层,唯独这洞中处于沙石之中,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神奇造化由此可见一斑。据考证,它是几十万年前由一自然河流古道淤积而成,由于地质的变迁,才使得河床抬出地面,融合于黄土丘陵间,这也是沧海桑田巨变的最好地质例证。虽然这个洞位于沙石之中,看似松散,但结构却非常牢固。在自然状态下,它比混凝土的寿命还要长。据说历史上每逢雨后,云雾由洞中自然产生而涌出洞外,人们为它的神奇所惊叹,取名“

11、发云洞”,以此来赞美这座道家仙境。道教是我国的三大宗教之一,道观建筑星罗棋布,像堆云洞这样选择在沙石之中挖洞作为进出之门的,几乎是绝无仅有。当年的河东特委把这里作为秘密活动地址,其隐蔽性给共产党人安全从事地下活动,带来很大的便利。3、 第二层景观出了沙石洞,便是堆云洞建筑群的第二层,它也是依势而造,最自然、亦最不规则的一个院落。这个院落可以从不同方向通往其他院落,充分体现出堆云洞“院中寻院”这一建筑奇观。粮仓、磨坊、水井、柴窑等建筑有机组合在一起,成为道士们自给自足的真是生活写照。院中这口水井,就是刚才在下面场院窑里看到那口井身的上出口。在这里大家可以联想到地道战电影中的井中地道一幕。旁边这座

12、一门两窗的小窑历史上叫“柴窑”,是道人堆放柴禾的窑洞建筑,如今人们习惯称它为“三拐洞”。当年河东特委在此秘密活动期间,将这座横窑用地道连拐贯通的方式巧妙改造后,变成了三室一暗道一夹室的“秘密印刷厂”,当年许多共产党人的许多文件和传单,就是在这个秘密的窑洞中印制出来的。通过地道进入这个室内面积不大的窑室,这里就是当年河东特委印刷厂的车间所在。墙上壁柜内之夹室是它的最隐秘场所。当年为迷惑敌人,共产党人在壁柜外悬挂有神像一副,下面摆放着供桌和祭器,给外界一种祭拜神灵的气氛。工作之时,从夹室中将印刷用具,诸如蜡板、油印机、纸墨等拿出使用,完毕后放回原处,将室内清扫干净后在恢复原状。这种利用地道、隐藏机

13、关和井中通道从事秘密活动的方法,可以说是晋南共产党人在早期革命斗争中,与敌人斗智斗勇时独创的,比抗战期间活跃于冀中平原的地道战早10年之久。院中这棵树叫“合欢树”,因其所开花朵酷似绒线又称为“绒线树”。它是嘉康杰烈士在这里办学期间亲手所栽,虽然已经枯死,但枝干挺拔,犹如先烈的风骨永存。可喜的是,在它的旁边又长出一颗新树,是夏县县委、县政府领导亲手培育而成,代表了革命的红旗代代相传。四、道院这座道院创建于清咸丰九年,是堆云洞的最后一次扩建工程,也是目前堆云洞建筑等级最高、布局最正规的一座院落。门前有副砖刻对联“静隐深山消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横批为“景仰丹台”。这幅对联充分体现了出家人远避尘世

14、,超凡脱俗,一心成仙的思想追求。进门之时,请抬脚跨越,千万不可踩门槛,因为到家讲究,跳过高门槛就意味着跳出了一切灾难,从而摆脱困苦,真正步入平安人生。回头看门额板上的四个大字“道德为师”,“道”是万物之母,“德”是道的显现,“道德为师”体现了到家的思想核心。道院是道士的主要生活区,也是历代主持道长的办公场所和接待客人的招待机构,亦为点燃个革命之火的地方。早年平民中学就是在这个院里开学的,正面的西课堂就是平民中学的第一所教室。1928年中共河东特委在这里秘密成立,1929年6月7日、8日这两天,在南厢房中召开了历史性的六人会议,改河东特委为河东特支,使晋南的革命事业开始了新的转折。如今,这里已经

15、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的中心,有“平民中学”、“河东特委”和“嘉康杰生平事迹”等三个展室。位居西客堂之后的这个不规则的小房子,是从其中穿行经洞道而至,故称为“后套房”,它是主持道长的卧室所在地。此房建造艺术奇特,后墙呈内弧形,就如同一把太师椅的形状。据说道长居住于此,既能接受众人的朝拜,又可稳如泰山,摆脱一切干扰和侵害。清道光年间,临猗县的一位文人雅士,因仰慕堆云洞的建筑风格和道观名气,曾先后数次来此游览,于主持云阶道人谈经论道,促膝谈心,一住数日,不肯离去。就是在这间幽静的小屋里,陆玉振写下了堆云洞八景和纪游堆云洞两篇著名的诗文佳句,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的文化瑰宝。堆云洞的厨房是座窄长的小院

16、,它是道人们生火做饭和餐饮所在地。正面三间为厨房,系做饭和道士用餐之处。房内有一神龛是供奉灶神的位置。西角房则是厨师的住所。有趣的是,这里房间不大,却分上下两层,下层住人,上层用于放置备用的厨具。东角房是放置蔬菜的冷藏室。其建筑奇特,通过角房可进入里面的密室,密室基本上位居地下,四周有极厚的地表和墙体围护,十分阴凉。在这间密室中放置蔬菜,可长期保鲜,特别是夏天。所以今天的人笑称它是“古代的天然冰箱”。据说当年还有一用途,任何道士违反道规后,执行惩罚时,把它作为关禁闭的房间。潮湿阴冷的房间能使违规道士产生恐惧心理,从而达到以闭门思过促其悔改的教育目的。厨房两侧崖壁上的排水渠道体现着堆云洞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这座道观在建筑设计上甚是讲究,所有地方的雨水都不外排,而是汇聚到各个院内,然后通过明渠暗道同意外排,这两个排水渠道便是城墙上的雨水汇集下泄的水道。有了这种保护性的设计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