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开原高中高二化学第三次月考.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671430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开原高中高二化学第三次月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辽宁开原高中高二化学第三次月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辽宁开原高中高二化学第三次月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开原高中高二化学第三次月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开原高中高二化学第三次月考.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开原高中高二第三次月考考试化学试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Na:23 Al:27 Cl:35.5 N:14 Cu:64 Fe:56 Mg:24第卷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 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胶体是呈黏胶状的物质 B.胶体的外观不透明、不均匀C.利用半透膜可以除去AgI胶体中的KNO3 D.利用滤纸可以过滤除去蛋白质胶体中的食盐2下列六种物质:Na2O Na2O2 NaCl Na2CO3溶液NaOH NaHCO3中,不能与二氧化碳

2、反应的是 A B C D3有水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Na+H2O Na2O+H2O,Na2O2+H2O,C12+H2O,SO2+H2O,其中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的是 A B C D 4、已知两瓶气体分别是HCl 和Cl2 ,可以区别它们的方法或试剂是观察颜色 打开瓶盖看有无白雾 湿润的淀粉试纸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AgNO3 溶液 A、 B、 C、 D、5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H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完全电离将

3、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根据反应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A B C D6下列化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用氯气和消石灰制漂白粉 B铝热法冶炼金属钒C用石灰石、纯碱、二氧化硅制玻璃 D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7下列关于镁和铝比较结论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硬度较小的银白色轻金属 B因镁的金属性比铝强,所以镁的熔点比铝高C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导电性增强D常温下在空气中都能与氧气反应,所以它们在空气中不能稳定存在8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A在含大量Fe3+的溶液中:N

4、H4+、Na+、Cl-、SCN-B使pH试纸变深蓝的溶液中:K+、CO32-、Na+、AlO2-C水电离的c(H+)=10-13mol/L的溶液中:ClO-、CO32-、NO3-、NH4+、SO32-D能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的溶液中:Na+、NH4+、S2-、Br- 9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分别与足量的10的盐酸反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a2CO3产生的气体较多 BNa2CO3产生气体的速率较快;CNa2CO3消耗盐酸的质量较少 DNaHCO3消耗盐酸的质量较少 10.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相互反应时,无论哪种过量,都可以用同一个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的是A.偏铝酸钾溶液和盐酸

5、B.氨水和硝酸银溶液C.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溶液 D.苯酚钠溶液和二氧化碳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O22-+ 2H2O = O2 + 4OH-B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4OH-=AlO2-+2H2OC向明矾K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SO42- 恰好完全沉淀: 2Al3+ + 3SO42-+ 3Ba2+ + 6OH-= 2Al(OH)3+ 3BaSO4D向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 Mg2+ + 2HCO3-+ 2Ca2+ + 4OH

6、-=Mg(OH)2+ 2CaCO3+ 2H2O1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将CO2通入BaCl2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人SO2,产生沉淀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C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NaHSO4溶液,沉淀消失D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CuSO4固体,速率不改变13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9.6g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分子数一定为0.3NABpH1的甲酸溶液中,HCOO和OH数目之和为0.1NA C0.2g D2O中所含中子数为0.1NAD常温下,1.12L氮气所

7、含原子数为0.1NA14. 以下各组均有三种溶液,这三种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均相等,将它们充分混合后,不会产生沉淀的是 AAlCl3、Ba(OH)2、HCl BMgCl2、Na2CO3、HCl CMgCl2、Ca(OH)2、HNO3 DNaAlO2、NaOH、H2SO4 15. 有Fe2+、NO3-、NH4+、H+、Fe3+和H2O六种微粒,分别属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有1molNO3-参加还原反应,则转移8mole-B还原产物为NH4+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8:1D若把该反应设计为原电池,则负极反应为Fe2+-e-= Fe3+16、将15.6

8、g Na2O2和5.4g Al同时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200mL溶液,再向该溶液中缓慢通入HCl气体6.72L(标准状况),若忽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得到6.72L(标准状况)的气体 B、最终得到7.8g的沉淀C、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Cl)=2mol/L D、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c(Cl-)+c(OH-)17、将a g CuO和Fe2O3的混合物分成两等份,向其中一份中加入b mL c mol/L的稀盐酸正好完全反应;另一份在加热的条件下用H2还原,反应完全时用去H2 d L(折算成标准状况)。则d等于A、22.4(3a4bc)

9、10-3 B、22.4bc10-3 C、22.4(3a4bc10-3) D、11.2bc10-3 18. 某稀硝酸能与4.8 gCu恰好完全反应,等量的此稀硝酸在和Fe反应同样生成NO时,最多消耗Fe为 A 2.8 g B 4.2 g C 4.8 g D 5.6 g19、下列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对应的图形正确的是0 n(NH3)D、氨气通入醋酸溶液中导电能力A、盐酸中加入NaAlO2溶液沉淀质量0 n(NaAlO2)B、SO2气体通入溴水中pH70 n(SO2)C、pH=1的醋酸和盐酸分别加水稀释0 n(H2O)pH71盐酸醋酸20在一定温度下,向某饱和硫酸钠溶液中加入a g无水Na2SO4

10、粉末,搅拌、静置后,析出bg Na2SO410H2O晶体。下列量中,可以根据已知条件计算的该温度下硫酸钠的溶解度 原饱和溶液减少的水的质量原饱和溶液减少的溶质的质量 析出晶体中含Na2SO4的质量A B C D第卷三、填空题21.(13分).把氯化亚铁水溶液中的Fe2+氧化为Fe3+,而不引进金属离子或其它原溶液中不含有的阴离子,所用的三种方法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_ _ _ _ _ _.在装有固体A的试管中加入无色溶液B(足量),此时A未溶解.但加入一定量的水,A即逐渐溶解.并有气体生成,溶液变为浅绿色.将空气通入该试管的溶液中,溶液颜色很快加深.请填写下列空白:(1)B的化学式是 (2)A

11、加水后才溶解,其理由是 22.(6分)已知下列变化过程中,0.2 mol 参加反应时共转移 0.4 mol 电子。+H+RO2+Mn2+H2O(1)x的值为 。(2)配平上述氧化还原反应(用具体数字)。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23、(10分)根据反应框图填空,已知反应均为工业生产及应用中常见反应,其中B、G、I、J、L均为常见单质,B、D、J、L为气体。A是工业生产F的重要矿石原料的主要成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0。(1)写出A、B的化学式A B (2)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4.(13分) 硫酸锌可作为食品锌强化剂的原料。

12、工业上常用菱锌矿生产硫酸锌,菱锌矿的主要成分是ZnCO3,并含少量的Fe2O3 、FeCO3 MgO、CaO等,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如下:(1)将菱锌矿研磨成粉的目的是_。(2)完成“氧化除铁”步骤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OH)2+_+_=Fe(OH)3 +Cl-(3)针铁矿(Goethite)是以德国诗人歌德(Goethe)名字命名的,组成元素是Fe、O和H,化学式量为89,化学式是_。(4)根据下表数据,调节“滤液2”的pH时,理论上可选用的最大区间为_ _。Mg(OH)2Zn(OH)2MgCO3CaCO3开始沉淀的pH10.46.4沉淀完全的pH12.48.0开始溶解的pH10.5Ksp5.610-126.810-62.810-9(5)工业上从“滤液3”制取MgO过程中,合适的反应物是_(选填序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