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5 中国古代史复习-经济史农业教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666333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5 中国古代史复习-经济史农业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5 中国古代史复习-经济史农业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5 中国古代史复习-经济史农业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5 中国古代史复习-经济史农业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5 中国古代史复习-经济史农业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专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一、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复故爵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抑制商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鼓励农耕。(4)东汉:多次下达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减轻赋税,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裁并地方官衙,削减官吏,复员军队,大批劳力返乡从事农业生产。(5)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积极发展西南经济。(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

2、一定的土地;重视水利(7)北周:武帝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强制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8)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玄宗,大力发展生产(9)五代十国(南方):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抵御钱塘潮(10)五代(后周):世宗,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力大为增加(11)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12)辽:大力发展农业,采取赐贫农耕牛,垦荒免赋等措施(13)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

3、区有完备的灌溉系统(14)金:迁汉人到东北垦荒,促进当地农业发展(15)元:元世祖重视农业,中央设立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颁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16)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鼓励垦荒;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二、农业发展表现1工具进步(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旧石器;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钻孔技术;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骨、石器种类很多(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

4、出现(3)战国: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到来。(4)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5)汉:铁农具样式增多,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用上了铁农具;耕犁安上了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赵过发明耧车(6)魏晋:(北方)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7)隋唐:筒车,曲辕犁;(8)北宋:圆头尖头的犁铧出现;使用人力操作的踏犁;2农作物推广(1)原始社会:河姆渡种水稻;半坡种粟,蔬菜和麻(2)奴隶社会:商周种五谷(3)汉:稻麦种植推广,东汉出现双季稻(4)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推广到江淮地区,(5)元:农作物品种增多,(6)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

5、明代引进,清代推广3 经济作物(1)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园规模大,政府开始征收茶税(2)五代十国(南方):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3)北宋: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4)元:棉花种植遍及南方(5)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推广到江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4 农业技术(1)商周时: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2)战国:牛耕得到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3)汉:牛耕广泛推广; 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牛耕法出现。耕作技术进步: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及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技术5 水利(

6、1)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孙叔傲修芍陂;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 ,郑国修郑国渠。(2)汉: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如:漕渠,六辅渠,白渠;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为主;西北修建坎儿井;汉武帝汉明帝时,大规模治黄;(3)魏晋:(江南)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北方)马均发明翻车;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要求,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4)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不少水利工程;(5)五代十国: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6)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较完备的灌溉系统(7)元:中央设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

7、利6 江南农业的发展(1)魏晋表现:开发范围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充实江南劳力,带来先进技术,南方民族融合,统治者重视农业,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2)隋唐: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现象很多;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之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3)五代十国:表现: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圩田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增加南方劳力

8、,南方统治者采取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4)南宋: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 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像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

9、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3 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4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四 赋税制度(一)过程1 夏商周:贡赋制度 分封的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交纳贡赋 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2 春秋: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

10、(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3 秦汉: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4 隋唐:(1)租庸调制 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纳绢或布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2)两税法 分为夏秋两季征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统一税制,扩大征税面,保证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放松人

11、身控制,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是赋税制度的变革和进步。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激化了阶级矛盾5 北宋: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向应该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募役法减轻农民负担,保证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增加政府收入,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6 明后期:一条鞭法 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和人丁的多少收税,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反映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

12、的增长7 清前期:摊丁入亩 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刺激人口的增长(二)特点1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直至取消人头税(两税法)2 征税形式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一条鞭法)3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两税法)4 征税对象由征收实物为主到征收货币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5 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代役(以“庸”为标志)6 商品税逐渐加重五 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1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在商朝时已经存在,

13、西周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一步推广。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种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井田制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2 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他们。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一个重要原因。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汪洋大海。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

14、贵族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制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大致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均田制主要在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其主要特点有: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和劳动力,这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受田农民必须纳租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六 土地兼并问题A 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土地兼并是其基本特点,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在封建社会不可能根除土地兼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B 原因

15、:1、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根源。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3、人们观念的影响。4、国家政策的局限性。C 影响:政治上,1、削弱中央集权。2、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1、国家财政收入锐减。2、加剧农民的贫困,影响购买力,制约市场的扩大。3、影响人们的观念,将财富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成为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严重障碍。七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1)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B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主”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C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终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2)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A 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