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内衣文化演变~~~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9665208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内衣文化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内衣文化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内衣文化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内衣文化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内衣文化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内衣文化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内衣文化演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内衣文化演变 古代内衣较早的称谓是“亵衣”。“亵”意为“轻簿、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此我收集了各代对内衣的称呼以便大家写文参考。 早在先秦时期,由于中国农耕业的开发,大面积纺织纤维的种植使得服装形制发展很快。其中悠久的养蚕织绸历史,更为多层次,为复杂结构衣装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至少在五千年前,中国女装就有了“上衣下裳”的结构和内外层次的变化。 西周:亵衣“亵”意为“轻薄、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消极心态。女子贴身穿的上衣,也就是肚兜中的上兜,它以不能轻易示人的实用性质而得名,造型如同今日的汗衫。 汉:抱腹、心衣“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

2、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在当时用素色面料来制作内衣的情况是不多的。 自魏晋南北朝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出现裂隙后,中国古代内衣文化开始了不为礼俗所拘的浪漫岁月。隋唐时期,凭借内衣的形制、赋色来袒露身体,更显唐代内衣服饰文化的开放气度及人文精神中精彩绝艳的异光。魏晋:(十六国):两当“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衬棉。“两当”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后传人中原,属异族

3、文化。 唐代:诃子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的“理学”制约,并没有使内衣文化黯然失色,而是以“窄、瘦、长、奇”别具中原特色,为日后的“肚兜”文化奠定了根基。宋

4、代:抹胸“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单的夹的,形式不一。元代:合欢襟“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 明朝内衣文化中“非绣衣大红不服”的“主腰”式内衣,更体现了当时社会风尚中“导奢导淫”的生活消费理念明代:主腰“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清代

5、“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 清末民国,既有对传统内衣的继承,又有对西方内衣文化的接纳,修身塑形、寄寓精神的“肚兜”艺术提升了华夏内衣的品格。 清中期 杏黄五彩绣莲生贵子菱形绸地兜肚(纹样局部) 清晚期 五彩绣花蝶斗菱形绸布水田衣 一般水田衣的图案装饰以小面积为主,强调不同色块面料的拼合效果。此款“水田衣”以满地绣纹的处理不多见,红、黄两色作

6、底的对称安排,与不同图案的不对称绣纹统一中见丰富。 清晚期 五彩绣蝶恋花平纹布地兜肚 将蝶、花融会布局,生机盎然,以“长命锁”来修饰颈部,浑然和谐,奇妙无比,人们借此图案来保佑儿童长命百岁。民国初期,家庭为了祈求小孩吉祥如意,健康成长,给小孩子肚兜上镶上“驱邪降福”的长命锁,这是汉族的一种育儿风俗,在民国初期以后广泛流传。当时人们认为人有灵魂,小孩从出生到12岁之间,魂魄没有长全,不宜惊吓,因此需要特别保护,衣服上装饰这种图形也是最好的镇魂方式。 民国 多色晕绣三多圆摆式米色绸地兜肚 用色彩渐变产生一种韵味与丰润之美 民国 五彩绣麒麟送子元宝形平纹棉布兜肚 元宝兜,款式特征为护肚片的下端(腹部

7、)另缝缀一只形似元宝的装饰片,是儿童夏季常用的内衣式样。“元宝”简称为三元,指解元、会元、状元。儿童内衣上以此形态来作装束,寓指成年后仕途辉煌与财源广进。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马甲“小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对襟,襟上也施数粒扣,穿时将胸腰裹紧。”小马甲”进一步发展并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点便成了现在的胸罩。面料以棉、丝为主。此外,北齐的“心衣”、隋唐的“宝袜”、宋代的“抹胸”、明清的“肚兜”、民国的“束身小马甲”,中国古代内衣都“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从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半圆形到倒花蕾形、如意形、虎形,呈现千姿百态。纵观整个内衣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内衣以一种朦朦胧胧、时隐时显、含羞内敛来抒发

8、对美、情以及身体表现的企望。? 在古老的中国,最著名的内衣要算肚兜了。“肚兜”即抹胸的俗称,辞海释“掩胸之衣”,是古代妇女穿在最贴身处的内衣。伴着几许古典的浪漫风情,现代人一听到“肚兜”总有几丝奇思遐想。但古时候不单是女人穿肚兜,男人和小孩也穿,并且从满四个月开始,每个人几乎一辈子离不开肚兜。中国人的贴身肚兜,传说是从杨贵妃开始。事物纪源中记载,“贵妃私安禄山,指爪伤胸乳之间,遂作诃子饰之。”诃子即是肚兜,至于可以证实的记录,是宋朝时肚兜已很流行,至清代最为兴旺。肚兜在其后不管其式样如何变化,花样如何繁多,总脱不了前面必是护着胸和肚子、后面一定为空的样式。就像现代时髦女性夏天穿的露背装,只不过

9、在面料和做工上有些不同。PS:西方内衣发展 在西方,内衣又被译为Undercover或Underwear,它包括紧身胸衣(Corset)、乳罩(Bra cup)、掐腰(Waist nipper)、连胸紧身衣(All-in-one)、背心式衬裙(Camisole)、短腰(Short)等许多种类。 胸衣最早产生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的紧身衣有软制和银织两种,所谓软制,是以多层布料重叠粘合缝制,右前身或背后加上密密麻麻排列的纽带和扣钩,在胸下,腰际等重要部位安插大量有弹性的鲸须骨条。而硬制胸衣则用金属铸成前后左右四片网络框架,拼合而成,类似武士的铠甲,上端至乳中部,前下端还常有三角区域直抵小腹,穿着时绝

10、不能弯腰,不然就成了自残的武器。 17、18世纪初期,欧洲的紧身胸衣使捕鲸业异常发达,人们干脆把紧身胸衣悄全用鲸骨做的。到了18世纪末,胸衣已不再那么坚硬。分成前后几片,另加胸乳片,具有了较好的立体结构。 19世纪,妇女解放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铸逾500年的紧身胸衣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1885年国际劳动成果博览会上充气的假胸的成功,到爱德华七世纪时期前挺后翘的“S”造型,到1874年美国两个医生推出“卫生紧身衣”到1902年,美国人Charles Bevoise发明有内置的侧翼合身紧身衣,称为“brassiere”,这是现代文胸的雏形。 1907年,法国时装设计师

11、波列(Poirt,18781944)走出了关键的一步,设计出符合自然体型的女装,使女性从紧身内衣中解放出来。 一战的开始则宣告了紧身内衣的灭亡。笨重的纱裙已不适合社会工作的需要。战争在无意中解放了女性,平胸在一战后成为一种时尚在20世纪早期,紧身内衣最终结束。 20世纪初西方的经济大萧条,反而迎来了好莱坞的黄金时期,也使美国成为新的时尚发源地。演员的典型苗条身材,内衣有一次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腹带,文胸,甚至紧身文胸也再次成为塑造凹凸有致的女性曲线的重要手段。 二战爆发无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对于内衣业来说。却似乎是促使女性内衣向简洁化、功能化和多样化发展的强心剂。内衣款式远离

12、了设计,只强调单调、实用和功能。 1950年代,好莱坞步入了它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一批性感偶像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流行体型,那就是342436(英寸),这也是1959年3月8日在纽约创造的芭比娃娃的尺寸依据。50年代也是把内衣从卧室带到公众场合的十年。文胸开始在电视上露面,电视和电影明星们一起成为重要的时尚内衣的传播手段。 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女性自信的增强和事业的成功,弱化女性性征的做法逐渐失去了意义,取而代之的热点是再次展示女性的曲线美。设计师们很快作出了回应,极合身的内衣和服装在市场上风行一时。 90年代,性元素向主流时尚的过渡为内衣的时尚,作为身体和服装的衔接体,内衣不再仅仅是穿在里面的一

13、种衣服了。时尚设计师们将内衣带入了流行领域的最前缘。 无庸置疑,现代科技使内衣的设计和生产具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蕾丝花边的设计到文胸底样的形成,从人体与内衣舒适度的配合检测到内衣着装效果的电脑虚拟,科技为女性内衣带来了最新、最舒适的美。中西方内衣文化比较 中国毕竟还是保守的民族,直至清朝末期随着洋纱洋布进入中国,西方的内衣才真正演绎在中国女子的身型之上。清末民国,既有对传统内衣的继承,又有对西方内衣文化的接纳,修身塑形、寄寓精神的“肚兜”艺术提升了中华内衣的品格。清朝末期西方胸衣的传入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很大原因是古代中国封建礼教和人们崇尚的中庸与自然。 中国的古代内衣文化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是根深蒂固加之中国封建思想的影响,一开始就要大多数人接受西方的内衣文化是不可能,但是总有少数人人进行大胆的尝试。也由于这部分人的大胆尝试才带动西方内衣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从而出现中国“内衣文化”在民国后期的革命。 但是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女性始终在内衣文化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她们在不同时期也承受着不同的内衣观念。中世纪的西方紧身内衣,使女性的身材凹凸有致、玲珑动人,但使得她们深受紧束横勒之苦;而与西方内衣相比,我国古代的内衣柔软轻巧,也正体现了古代中国所崇尚的中庸自然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