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 浙教.ppt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658234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 浙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一历史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 浙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一历史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 浙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一历史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 浙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一历史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 浙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 浙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 浙教.ppt(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百官之长 群僚之首 早在战国后期 秦国就率先设立 丞相 一职 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在中央设立丞相 掌丞天子 助理万机 使之成为正式制度 宰相 丞相 君权 相权 时间 秦 西汉 唐 宋 设中朝 设三省六部设政事堂 增设参知政事 明 废 皇权与相权既相克相制 又相辅相成 发展趋势 不断加强 明朝洪武十三年 1380年 朱元璋下令诛杀丞相胡惟庸 并废除中书省 命六部直属皇帝 同时 将相权分给六部 朝廷的权力都集于皇帝一身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明成祖时 设立内阁 以内阁大学士负责批答奏章 草拟圣旨 其实 内阁大学士只是相当于皇帝的 私人秘书 其权力要比原来的丞相小得多 但世

2、人一般把内阁大学士比作宰相 明 废 君权 不断加强 模拟制作图示 君权 时间 秦 明 清 西汉 唐 宋 设中朝 设三省六部设政事堂 增设参知政事 设军机处 废丞相建内阁制 秦行政机构示意图 皇帝 太尉 御史大夫 郡 县 帝位终身 皇位世袭 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秦行政机构示意图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郡 县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户礼兵刑工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国家工程建设 刑法 军政 礼仪制度 户口与赋税 官吏考核与任免 事无不总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周文王齐桓公秦孝公秦始皇 姜尚 周公旦 管仲 商鞅 韩非子 李斯 统治者与任用的人才 龚自

3、珍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孔子就提出了 文质彬彬 的君子观 孟子则以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为 大丈夫 墨子 尚贤 主张任人唯贤 赫拉克利特认为 一个优秀的人可以抵得上一万个人 把品德 知识 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 科学的人才观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古代人才价值取向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一 重道德 崇操守取向二 重政治军事型人才 轻经济型人才的取向三 重人文型人才 轻科技型人才的取向四 官本位取向 评点 其中不乏可取的因素 如重道德崇情操的以德为先的人才观 但更多的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 为什么近代以来 我国的经济远落后于西方 科学技术也被抛在后头 而处处受掣于西方列

4、强 任人宰割 这实与我们民族轻视经济 科技人才的传统价值取向不无关系 特别是官本位的价值取向 几乎支配了全社会一般人的现实生活 把人仕做官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惟一途径 视做官以外的追求为旁门左道 人们对仕途的关心超过了对科学的爱好 势必弱化社会机能的多样性和限制人才的多向拓展 结果是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也严重限制和阻碍了我们民族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唐太宗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有诗道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废九品中正制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始建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 以进士 明经两科为主 增加科举取士的

5、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用高官主持考试 二 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2 沿革创立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唐玄宗开元年间任高官主持考试 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后为定制 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首创殿试和武举 完善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 以进士 明经两科为主 形成 隋炀帝建立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3 意义科举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必然结果 后为历朝沿用 影响深远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 有利于选拔人才 扩大了官吏来源 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大者登台阁 小者任郡县

6、 科举制将读书 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政局稳定 增强了政府的效率 体现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684年留下一段记录 政事堂者 君不可以枉道于人 反道于地 覆道于社稷 无道于黎元 此堂得以议之 唐初君权之所以自动地做如此重大的让步当然与太宗个人关系极大 李世民的政治智慧和自制力都是古今少见的 君权是整个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与代表 而相权则是实现君主意志和君主专制的工具 相权必然服从于 从属于君权 宰相组织必然服务于整个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 另一方面 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又是官僚组织

7、的代表 又必然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宰相及其所代表的官僚组织并不等同于君权和君主专制 刘邦取得政权之后 一次得意地对父亲说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不难治产业 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群臣听了不以为怪 反而 皆呼万岁 大笑以为乐 君主公开谋求私利 把国家视为私产 一般人也视为当然 兔死狗烹 伴君如伴虎 清代雍正皇帝的话来说就是 当以朕之所好好之 所恶恶之 小农在正常情况下是彼此孤立隔绝的 不仅无法形成全国性的联系 而且也可以构成专制国家稳定的兵员和赋税来源 在通常情况下 封建社会最有组织性的集团当首推军队 除了军队之外 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就是封建社会中最有组织性的力量 这不仅是因为官僚组

8、织本身就是一个组织严密 机构庞大的整体 而且在其内部还因科举制度 地缘因素而形成官员之间的师生关系 乡籍关系等非正式群体 此外 官僚组织背后是一个宠大的士大夫阶层 他们拥有知识 且以儒家思想作为其共同的信仰与行为准则 因而也比其他社会集团更有群体意识和整体性 宰相是官僚组织和士大夫的重心所在 势必成为专制君主猜忌防范的首要对象 也是导致君权相权冲突的原因之一 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 也是内廷近臣权力膨胀的结果 在皇权国家里 在某种程度上 宰相的作用甚至比天子更为重要 因为专制帝王虽然高高在上 大权在握 但宰相处在皇帝与各部门之间 在皇帝与各级官吏之间充当 桥梁 同时 宰相又是道德

9、和忠诚的象征 它是确保皇权不被滥用的一道防线 一种保证 所以 宰相必须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灵活的政治手腕 才能处理好朝廷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1 萌芽期 黄帝至西周 在史书中 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 宰 相 百揆 等一些关于官职的记载 在政治实践中 这些职位已经有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职责 但宰相尚未成为正式的官称 更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 2 创立期 春秋至秦这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 内外矛盾交织 国家政务日渐繁忙 国君一个人实在是难以应付 于是出现了一个以宰相为最高首长的官僚集团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 各国纷纷招贤纳士 选贤用能 一批名相也应运而生 如管仲 晏子 商鞅 张仪等人 他们活跃在周秦之际的历史舞

10、台上 经过几百年的政治实践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创立完整 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了 其实 早在战国后期 秦国就率先设立 丞相 一职 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在中央设立丞相 掌丞天子 助理万机 使之成为正式制度 3 鼎盛期 汉初至汉武帝时到西汉初期 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 并很快达到了顶峰 当时 宰相处于 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无所不管 并出现了萧何 曹参 陈平等一大批名相 不过 就在相权膨胀之时 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 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所以皇帝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 一些宰相很快 厄运当头 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时期 共有三十多位宰相被杀 被贬黜的更多 4 调整期 汉武帝时期至元

11、朝在两汉时期 由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开始显现 宰相制度很快进入了调整期 核心是 皇权日益集中 相权不断被分割 因为历史条件不一样 不同的皇帝又有不同的特点和喜好 所以宰相的权力也有变化 时而强化 时而弱化 汉武帝以后 皇帝开始倚重身边的心腹 尚书台 削弱相权 不过 时间一长 尚书台逐渐坐大 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 分割乃至取代了相权 最后形成了内外朝互相消长的局面 刘邦与萧何皇权与相权既相克相制 又相辅相成 在进入调整期后 宰相制度也多有变化 最重要的特征是多相并存 三省出现 在曹魏时 三公 太尉 司徒 司空 只是名义上的宰相 只有录尚书事 尚书令及尚书仆射才能实际执掌朝政 至两晋时 中书监

12、中书令 侍中的地位提高 又分割了尚书省的权力 宋 齐 梁 陈时多有沿袭 北魏 北齐时 门下省逐渐发展起来 侍中的权力大增 西魏时 宇文泰改革官制 以 大冢宰 为宰相 后来又改设左 右丞相 隋朝建立后 杨坚废三公 以三省长官知政事 称为 真宰相 唐朝是中国宰相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其宰相机构与宰相名称复杂多变 在唐朝前期实行的是三省制 中后期演变为中书门下体制 在唐前期 真正掌握实权的是尚书省 中书省和门下省 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 长官为尚书令 副长官为左 右仆射 中书省负责处理表章 起草诏令 长官为中书令 副长官为中书侍郎 门下省负责审查奏抄 签署诏令

13、长官为侍中 副长官为黄门侍郎 在三省之外 又有 政事堂 政事堂本来是三省长官商议军国大事的场所 从唐太宗时起 皇帝经常指派别的官员去政事堂 参与讨论国家大事 一是给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上 参与朝政 参知机务 参知政事 专典机密 和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等名号 二是给一些资历较老的元勋功臣加上 同中书门下三品 的名号 至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年 改政事堂为 中书门下 使其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政治体制又发生了很大变化 宋朝时 设置 中书门下省 作为宰相机构 为了分散相权 皇帝有意设立多位宰相 一般是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为正宰相 参知政事 为副宰相 起初 参知政事的地位还比较低 后来与正宰相没有多大

14、差别 使宰相的权力更加分散 此外 又设立枢密院 长官是枢密使 三司 长官是三司使 负责掌管全国的军队 财政 以分割相权 金国入主中原后 废去中书省 门下省 以尚书省总揽政务 元朝时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 负责统领六部 长官为中书令 下面有平章政事等多位官员 相权又有所恢复 5 衰落期 明朝至清朝末年宰相制度无论怎么调整 都不能彻底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明朝洪武十三年 1380年 朱元璋下令诛杀丞相胡惟庸 并废除中书省 命六部直属皇帝 同时 将相权分给六部 朝廷的权力都集于皇帝一身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明成祖时 设立内阁 以内阁大学士负责批答奏章 草拟圣旨 其实 内阁大学士只是相当于皇帝的

15、 私人秘书 其权力要比原来的丞相小得多 但世人一般把内阁大学士比作宰相 思考 制度与以前的丞相等三公相比 有什么特点 就是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三省间互相牵制 从而达到专制的目的 古代用人制度的演变 禅让制 世袭制 军功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西周 西汉 三国 隋 战国 秦 九品中正制 九品 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正 评品官 一般按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按原籍担任 中央根据 中正 评定的品第授予相应官职 评定标准的沿革 初创时 家世 才能并重 至西晋重门第和家世 轻视才能 评价 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进一步促进了汉魏际士族形成及以后的巩固发展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

16、长期的发展变化 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吸取 请中国回答下列问题 1 西汉时期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 这是一种怎样的用人制度 2 到了东汉 这种选拔制度的主要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 产生了什么后果 3 隋朝时科举制度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唐朝则对科举制度予以继承和完善并形成定制 你对科举制度有何评价 4 明朝的科举制度有何严重局限性 从社会发展演变的角度看 这种局限性说明了什么 1 背景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 士族势力日益强盛 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 到了南朝末年 随着士族势力的衰弱 庶族势力日渐兴起 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 庶族地主要求取得与自己经济实力相应的政治地位 2 目的 隋朝统治阶级的核心是以杨氏为首的关陇汉族士族集团和汉化的鲜卑贵族集团 为了巩固统治整顿官僚机构 吸收庶族地主参政 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上的特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打破士族对选官用人的垄断 科举制度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阶级关系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