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29657478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2019.5.9 100分,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的要求。1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2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嫡长子继承制排除在王位继承圈以外的众王子弟,获得了新建诸侯国的权力,更得到了一般宗族子弟绝不会出现的各种政治特权。材料表明

2、西周分封制( )A 推动了王室宗族迅速分化 B 强化了王室间的血缘纽带C 有效缓和了各诸侯国矛盾 D 实现了地方对中央的拱卫3.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载:“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上述材料处应分别填入() A.儒家、墨家、法家B.道家、墨家、儒家C.墨家、儒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4 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这说

3、明()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 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 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5战国时期,秦国法律规定官府每年定期对公家饲养的牛进行评比,对饲养好的管理者给予奖励,反之则罚。若是到用牛耕田的时节,牛的腰围减小了,主管的官吏也要受到笞责。这表明当时秦国()A注重保护牛耕农业 B畜牧业成为农业支柱C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D法律制度落后于形势6.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A.古人健康

4、水平呈上升趋势 B.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C.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D.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7.上面为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图中政事堂为宰相的议事办事处。政事堂的设置旨在()A.提高决策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 C.防止大臣专权D.分割宰相权力8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级。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 B.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 C.反映了科举制在

5、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 D.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9.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地区时间赴试人数分配名额录取比例苏州庆历中2004501绍兴二十六年2 000131541福州绍兴二十六年3 40062551淳熙十年15 000622421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10.唐朝李嘉祐诗曰:“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宋朝苏轼又说:“(居民)散在城外

6、,谓之草市者甚众。南宋年间鄂州的南草市”,“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由此可见草市()A.唐宋时期开始出现B.打破贸易时空限制C.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受到政府严格管理11.宋天圣元年,设置益州交子务,开始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以时间计算分界发行,每三年为一界,界满则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发行限额每界是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宋朝这一做法()A.制约了交子的使用范围 B.表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C.造成了货币制度的混乱 D.有助于币值稳定和经济繁荣12.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

7、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重农抑商政策弱化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13.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反映出宋儒()A.否定传统经学 B.重申儒家义利观 C.强调主体意识 D.批判周孔之道14.北宋建立之后,“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A.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使军事权集中

8、于皇帝 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15 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A 传达行政命令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防止地方割据 D 扩大国家的疆域16.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17 军机处刚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

9、完毕。其所反映特点与如下军机处所为相一致的是( )A 不识字小太监任服务人员 B 大臣职务由皇帝临时交办C 章京年初一也须当差入值 D 大臣膝处用圆布中置棉絮为衬18.大清律例载:“如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A.法律带有野蛮特征B.钱庄、票号较为普遍C.仍然推行抑商政策 D.重视规范商业行为19.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晚明时期会社简表名称地点描述匡社苏州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吴江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苏州广州商人联

10、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无锡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20.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用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时间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 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21.关于雍正的死因,古今有不同的记

11、载。雍正的起居手册记载:“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戌时,上疾大渐,召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至寝宫授受遗诏。到二十四日子时,龙驭上宾。”清帝外纪记载:“惟世宗(雍正)之崩,相传修炼丹饵所致,或出有因。”这反映出()A.历史叙述中不会有客观性的记载 B.不同历史记载使史学呈现多元化C.当事人记录的历史才具有真实性 D.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总会有差异22.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A.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

12、的控制C.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23.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24.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A.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B.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

13、)注意事项: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和草稿纸上无效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 四川。中国古代

14、史材料二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用元代的纸钞,铜钱的流通并不畅达。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1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9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天下定于一”董仲舒“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