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一历史第五次考试.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654545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高一历史第五次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南高一历史第五次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南高一历史第五次考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高一历史第五次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高一历史第五次考试.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耒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五次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 非常重视祭祀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故B正确。土地和五谷不能说明非常重视祭祀,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农业与土地的关系,故C排除。小农经济的突出

2、特点是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材料未涉及,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特点2.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 小农经济B. 精耕细作C. 铁犁牛耕D. 自给自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3.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

3、产生的原因有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曲辕犁的出现自然经济的推动作用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许多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小农经济出现,故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过渡,故正确;曲辕犁的出现在唐朝,故错误;自然经济原始社会就存在,故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4.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

4、代田.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为A. 增加了种植面积B. 休养地力,保苗抗旱C. 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D. 革新了耕作工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读材料可知,代田法的最大特点是“沟垄相间”,沟中地势较低,将农作物种植在沟中,一方面容易吸收和保留水分,另一方面也可减轻风沙的侵袭。第二年原种植地域成为垄,也可有效避免土地重复耕种肥力下降状况的发生。故选B。考点: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有:(1)从形成时间来看: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

5、点。(3)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4)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5.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 灌溉B. 制瓷C. 耕种D. 冶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冶铁业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是东汉杜诗的水力鼓风冶铁。所以选D。6.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 农民生活艰辛B. 土地兼并严重C. 农

6、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 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古诗为资料考查学生正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诗句“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故A项正确。C项可以从“卖新丝”、“粜新谷”的词句中获取,而“丝”与“谷”又恰好反映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点,因此D项也是正确的。B项土地兼并现象不能从诗句中得到验证。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点评: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中国古代经济特别注重对农业生产工具、“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和古代经济政策的考查。主要运用新材料或图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7.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

7、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农用动力发生改变自耕农经济出现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根据所学,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产生;土地所有制中井田制逐渐瓦解,私有制开始确立;因此 正确。第项实际上说的是“工商食官”政策。工商食官是西周建立起来的官营手工业、商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到春秋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等因素,这一制度被打破。故选D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大

8、变革时期,一方面,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和宗法制等遭到破坏,井田制的土地制度也趋于瓦解;另一个方面,封建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开始出现,社会剧烈动荡不安。8.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 春秋时期B. 西汉C. 南北朝D. 北宋【答案】C【解析】据材料“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南北朝灌钢法的特点,故C正确。两汉时期没有发明灌钢法,故AB排除;宋朝也不是发明灌钢法的最早时期,故D排除点睛:本题材料的意思是:把生铁和熟铁

9、合炼成钢,这便是灌钢法,而这项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答好此类题目首先要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多运用,多总结。9.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A. 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B. 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C. 使手工业缺乏市场D. 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答案】B【解析】晋商等区域性的商邦的崛起是对商业发展有利的,可是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更多的人选择将自己的资本投入到仕途,而不是选择扩大生产,这就

10、使得资本流失,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这是积极影响;C选项错误,手工业市场依旧广大;D选项错误,晋商等商邦从事的并不是农业商品的贸易,故排除。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强调的是消极影响。晋商带来的影响有很多,其中要与材料描述的事情相关,而且还要是消极影响,而不是积极影响。明确这两点,问题很容易解决。10.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答案】C【解析】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

11、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11.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A【解析】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

12、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及流通方式劳动力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私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私营主雇工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12.北魏至唐代前期持续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

13、济,但最终失败。中唐以后统治阶级没有再进行类似的土地制度调整。这种现象说明A. 中后唐土地兼并现象已明显减少B. 土地制度的重大调整须因时而变C. 封建社会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D. 封建统治者都注意抑制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均田制实施的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其最终失败说明封建国家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选C。13.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 重农抑商政策弱化C. 海上丝路贸易兴盛D. 民间长途贩运发达【答案】C【解析】由“城外千帆

14、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故选C;我国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排除A;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是基本经济政策,排除B;我国古代是官方垄断对外贸易,排除D。14.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机户出 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开始于春秋战国,“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出现于宋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唐

15、代的越窑,故正确的顺序是,排除ABC,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宋代的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瓷器;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井田制15.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A.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 经济南移趋势明显C. 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 耕作技术不断提高【答案】B【解析】材料“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体现农业的发展,无法体现南北经济交往密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唐宋南方经济获得发展进而出现的饮食方面的变化,“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发展,故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正确;材料体现饮食数量的增多而非饮食文化日趋丰富,表现的是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