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呼兰一中、阿城二中、宾三中、尚志五中四校高二历史期中 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646686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哈尔滨呼兰一中、阿城二中、宾三中、尚志五中四校高二历史期中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黑龙江哈尔滨呼兰一中、阿城二中、宾三中、尚志五中四校高二历史期中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黑龙江哈尔滨呼兰一中、阿城二中、宾三中、尚志五中四校高二历史期中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哈尔滨呼兰一中、阿城二中、宾三中、尚志五中四校高二历史期中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哈尔滨呼兰一中、阿城二中、宾三中、尚志五中四校高二历史期中 1.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一中、阿城二中、宾县三中、尚志五中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题,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 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对秦汉政治的认识,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的中

2、心环节。由此,选C。A只涉及表象,B、D显然是错误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度2.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始实行;C项说法错误,西周的主要政

3、治制度除了分封制外还有宗法制和礼乐制度。D项正确,因为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而实行分封制,可以有效地管理地方,稳定西周的统治。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夏商周时期曾采用过不同的历法,分别称为夏历、殷(商)历和周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这说明A. 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B. 同姓子弟是分封制的主体C. 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D. 周文化得到了天下的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说明当时历法没有统一,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故C项符合

4、题意。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分封制的主体与材料的主旨历法没有统一不相符合,故B项错误。历法没有统一说明周历没有得到部分诸侯国的认同,故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C。4.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A.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B.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C.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来看,战国

5、时期的变法通过改革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加强君主集权等方式,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准备,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秦朝统一后建立起来,故A项排除;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C项排除;西周后期分封制已走向崩溃,故D项排除。5.在档案文献的编纂与传承之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神鬼之事,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据此转变可推断A. 周代逐渐步入信史时代B. 文字书写趋于简化与规范C. 神权和王权进一步结合D. 对人的社会实践更为尊重【答案】D【解析】步入信史时代从商朝开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字记录情况,不是

6、文字本身的书写问题,故B项错误;商王被称为群巫之长,即神权和王权的结合,而周代统治者奉行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神权和王权结合不像商朝紧密,故C项错误;题干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神鬼之事”到“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说明记载内容由神鬼到人事,反映了社会实践的深入,故D项正确。6. 有学者说:“三代之前的宗法制,是皇帝制之前的一种制度,它与皇帝制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皇帝制专制。”“没有皇帝制专制”的主要表现是A. 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的形成B. 嫡长子继承制对君主权力的削弱C. “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D. 分封制下君主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答案

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7.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

8、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8.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

9、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9.苏辙在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中说:“城廓之户虽号兼并,然而缓急之际郡县所赖;饥馑之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故财之在城廓者,与在官府无异也。”其言论旨在A. 反对“不抑兼并”的政策B. 强调缓和

10、社会矛盾C. 向国家提供征税的依据D. 为土地兼并辩护【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看,“故财之在城廓者,与在官府无异也”可以看出其含义是认为土地兼并在有饥馑盗贼的时候可以“助民、捍敌”,故旨在为土地兼并作辩护,故选D,A项的意思正好相反,BC不符合材料。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10.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11、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

12、、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1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 需要大量劳力B. 适时增加肥力C. 提倡精耕细作D. 善于积累经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

13、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名师点睛】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12.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A. 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B. 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C. 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答案】B【解析

14、】【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哲学家思想中的“本”“末”之别是由当时小农生产形态决定,故B正确。材料强调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与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并不是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排除C。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农经济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排除D。13.下表是汉书中对当时医学发展状况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当时史料出处汉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已有“本草待诏”的职位汉书郊祀志元始五年(公元5年)曾“征求本草等教授者来京师”汉书平帝纪楼护少年时候“诵读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汉书楼护传A. 儒家经

15、典为医学提供知识基础B.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条件成熟C. 政府设有专门机构研究药物学D. 民间钻研医术氛围非常浓厚【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给的这些史料如“本草待诏”“本草等教授来京”以及民间百姓自小学习医术等等可以得知,西汉时期政府有专门机构研究药物学,也符合历史事实,故C项正确;从表格中不能直接得出“儒家经典为医学提供知识基础”这一结论,尽管中国古代医学与儒家经典关系密切,但是表格中并没有提到儒家经典的信息,故A项排除;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而汉书是记载西汉历史的史籍,从时间上来说,不可能在西汉就会得出东汉医术成书条件成书。而张仲景做伤寒杂病论是有感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民流离之苦而做,其成书条件固然有西汉时期医学的发展,但是该书在西汉的成书条件尚不成熟,故B项排除;“民间钻研医术的氛围非常浓厚”属于主观臆断,从表格中楼护的例子不能得出民间百姓普遍钻研医术的结论。14.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