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学高一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期中.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646496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学高一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期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学高一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期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学高一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期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学高一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期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学高一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期中.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岳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时量: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夏、商都城以宫城为中心,宫室族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宫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这反映出当时A. 具有原始民主制的残余B. 皇权至上C. 政治生活等级森严D. 王权至尊【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都城的建筑布局以王宫为中心,宫室族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这体现出王的地位明显上升,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王权专制,并不是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当时没有皇权,只有王权,故B项错

2、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都城的工程建筑等级特点,不能说明政治生活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点睛】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B. 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 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D.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

3、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知,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先代贵族不是主体,故A项错误;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庶民和奴隶

4、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大。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总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3)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3. 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 体

5、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元子(大宗)哉”可知是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B正确,排除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而分封制是层层分封,后期并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排除C;郡县制的设立才逐渐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排除D。所以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新上任的郑庄公不仅不为

6、平王奔丧,还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A. 周王朝统治名存实亡B. 官僚政治建立的必要性C. 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D. 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处于东周时期,“郑庄公不仅不为平王奔丧”“侵入王室疆土,抢夺成熟的庄稼”反映出周王室衰微,天下共主地位受到挑战,故选C;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5.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 有

7、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项错误;“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是元代行省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6.王夫之指出:“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这主要是说( )A.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分封制下地方分离倾向严

8、重C. 封建制被分封制破坏 D. 郡守县令的职位不能传给子孙【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行官员直接选拔制度,郡守、县令们享有原先诸侯手中的权力,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而不是分封制下地方分离倾向严重,排除B;C项说法错误,材料中的封建制指的就是分封制,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所以选A7.江苏连云港尹湾曾发现一个古代墓葬,其中出土的木牍正面写道:“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二十四有堠。都官二。”根据

9、所学知识分析,该墓葬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A. 西周 B. 秦代 C. 汉代 D. 元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地方存在县、邑、侯国等制度,应为西汉时期,西汉初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C项符合题意,正确;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与西周无关,排除A;秦朝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B;元代地方制度是行省制,排除D;所以选C点睛:概念选择题解题技法,此题主要考查郡国并行制,一般来说,概念选择题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史论观念。8.史书记载:

10、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候得推思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的是A. 秦始皇B. 汉高祖C. 汉武帝D. 唐太宗【答案】C【解析】【详解】针对西汉初期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推恩令”,逐渐削弱了王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中“上”是汉武帝,故C项正确。秦始皇时期推行的是郡县制,故A项错误。汉高祖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项错误。唐太宗时期不存在王国问题的解决,故D项错误。9.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互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

11、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A. 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B. 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C. 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D. 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希望门下省从万民和国家利益出发,不要避私怨,顺一人之颜情,即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门下省和中书省,没有提及尚书省,故C项错误;A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10.北宋在禁军的地区配置上,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的政策,名

12、为中央驻一半,地方驻一半,实际上主要部分驻守在京师,只有少量驻扎在边境重镇。这有利于A. 提高军队战斗力B. 民族战争中处于优势C. 专制主义的强化D. 削弱地方的割据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依据题意可知,北宋禁军制度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力量,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禁军地区配置的特点与军队战斗力强弱无关;B选项错误,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宋代地方军事力量较弱,在与周边民族作战中处于劣势;C选项错误,禁军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非体现专制主义的强化。【点睛】本题依据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相关知识,结合宋朝相关史实可得出答案。11.中国

13、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来看,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初期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之后形成的中央政府官制。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符,排除A、B、C项。12. 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

14、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图二反映了唐朝时期在地方上设置道为行政区划,图三反映了明朝时期地方上设立三司,包括布政使司,图四反映了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与封国并存,故答案为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3.“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是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的(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可知是科举制的选官特征,科举制是指通过考试选拔官吏,D项正确。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

15、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与材料不符,排除A。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与材料不符,排除B。九品中正制强调家世门第,与材料不符,排除C。14.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