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643472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1.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A. 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B. 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C. 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D. 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周襄王将“公田”作“私田”进行赏赐,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题目涉及

2、的是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经济改革的一方面,同时维护统治才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故B项错误。题目中无法得出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故C项错误。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与题目土地制度改革不符合,故D项错误。所以选A。2.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 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 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 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 个体生产成主体【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可知材料意在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3、,故选C项。材料也没有反映井田制已完全瓦解,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牛耕的普遍使用,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将个体生产与其它生产作比较,不能说明其成为主体,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吏卒供给输送的劳苦。这些做法A.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 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C. 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

4、的膨胀D. 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可知,体现的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西汉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造成诸侯势力膨胀属于郡国并行制的弊端,排除;D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的传统政策,没有改变,排除。4.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盐官令和盐官丞具体负责;在40个郡国设立了50处铁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A. 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B.

5、盐铁行业发展迅速C. 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D. 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设立了36处盐官设立了50处铁官”反映了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干预操控经济,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盐铁行业发展迅速,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民间私营工商业的状况,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汉武帝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盐铁官营的措施,学生紧扣材料信息“设立了36处盐官设立了50处铁官”即可得出正确答案。5.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

6、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A. 因时耕作,集体劳动B. 分工细致,技术先进C. 重视农时,精耕细作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犁廉耕细”“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可知是对农业的精耕细作,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集体劳作,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分工,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不是男耕女织,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农业的精耕细作。由材料“耕耱技术”技术的记载可知反映的是农业的精耕细作。6.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时期图像名称牛耕法耕犁初唐陕西三原李寿墓壁

7、画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盛唐敦煌23窟牛耕图一牛牵引直辕犁敦煌445窟牛耕图二牛抬杠曲辕犁晚唐安西榆林窟25号壁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A. 曲辕犁普及于盛唐B. 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 唐朝犁耕形式多样D. 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在唐朝仍然以直辕犁为主,故A表述错误,排除A;通过材料无法看出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排除B;通过材料看出,唐代有一牛牵引,有二牛抬杠,有曲辕犁,有直辕犁,说明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故C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唐朝犁耕形式的推广情况,排除D。7.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

8、这反映了唐代A.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B. 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C. 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D. 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代重农政策。由“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不令宰杀”信息可知唐玄宗严禁宰杀对社会生产、生活有重要贡献的马牛驴等牲畜,结合当时背景分析,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重视畜力(主要是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可体现“重农”,未涉及“抑商”,A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故B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不令宰杀”,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重视

9、畜力与农耕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8.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这些现象A. 源于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B. 体现了对社会管理的无序化C. 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D. 表明了“抑商”政策的松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表述之意为政府对土地买卖的频繁,职业更换的管理松弛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正确。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故A错误。对社会管理的无序化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古代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松弛,

10、错误。9.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清晰可辨的有“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由此可见,宋代A. 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B. 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C. 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D. 商家注重广告宣传效应【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孙羊正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等说明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的发达,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北宋商业发展的情况,没有涉及到生活习俗的改变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北宋时期在汴京城门附件有诸

11、多的店名和招牌,体现了北宋商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无法得出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孙羊正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等是店名和招牌,不是广告,故D选项错误。10.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而对于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则管理宽松。这表明A. 宋朝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能力B. 商品经济发展动摇宋朝统治基础C. 新兴的行业拥有了发展空间D. 新兴行业冲击自然经济传统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等是需要进行较精密的数字化管理的经济部门,联系材料中“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

12、,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可知,宋朝时政府管理能力不足,反而为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发展留下了回旋的空间。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有限,并不能表明其失去了对经济的掌控能力,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宋朝统治基础是否动摇,排除;D项,由于宋朝对一些新兴行业“管理宽松”使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能反映其冲击了自然经济的传统地位,而且在宋朝自然经济仍占据传统地位,排除。11.明嘉靖年间开始,各地试行“一条鞭法”,财政收支、丁粮征收及官府征发徭役均以银计算,计亩征银,将人丁和人户的庸调都转移到了田亩中,加大了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此举在客观上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

13、发展B. 阻碍了租佃制度的发展C. 将加快土地兼并进程D. 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加大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有利于放松对民众的人身控制,限制商人买田置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故B项错误;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反而对土地兼并有所遏制,故C错误。明中叶后,美洲白银大量涌入中国,白银开始成为主导货币,故D错误。12.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这反映出当时A

14、. 崇富重利思想盛行B.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C. 市井文学成为主流D. 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人阶层在市俗文学领域的影响,说明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故B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崇富重利思想盛行,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市井文学与其它文学比较,不能说明市井文学成为主流,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故D排除。13.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合理解释是清代人均GDP

15、(16501840年)A. 封建经济持续衰落B. 自然灾害的频发C. 封建赋税盘剥沉重D. 人口爆炸式增长【答案】D【解析】【详解】在康雍乾时期,国家政局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政策的颁行,清代人口从五千万左右爆增至四个亿,人口爆增的同时生产力并未有大的提升,人均GDP下降,故D项正确。封建经济并未衰落,甚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在古代发生频率是比较平衡,对历朝历代的影响差不多,不能作为清代人均GDP下降的原因,故B项错误。人均GDP未涉及赋税,故C项错误。所以选D。14.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上海船户张元隆揽装商客价值数万两银的布匹、瓷器“前往辽东贸易”;同年八月,松江船户张永升揽装茶叶、布、碗等货物“前往关东贸易”。这说明当时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B. 民间贸易缺乏政府监督C. 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商帮D. 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清初上海船户与东北地区在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