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学课件:2.2-中国的气候(共41张)教学文案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29638178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4.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秋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学课件:2.2-中国的气候(共41张)教学文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8秋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学课件:2.2-中国的气候(共41张)教学文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8秋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学课件:2.2-中国的气候(共41张)教学文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8秋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学课件:2.2-中国的气候(共41张)教学文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8秋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学课件:2.2-中国的气候(共41张)教学文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秋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学课件:2.2-中国的气候(共41张)教学文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秋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学课件:2.2-中国的气候(共41张)教学文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节时的海南 春节时的黑龙江 冬季北国风光 冬季南国椰林 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1 北方纬度高 气温低 南方纬度低 气温高 2 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 得到的太阳光热比南方少 3 冬季 我国北方白昼时间相对南方短 获得的太阳光热少 从而使南北方温差加大 4 北方临近冬季风的源地 受冬季风影响大 南方远离冬季风源地 受冬季风影响小 中国夏季气温的特点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南北温差小 中国的温度带划分 春小麦 马玲薯等 一年一熟 春小麦 玉米 大豆 甜菜等 一年一熟 冬小麦 玉米 甘薯 花生等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水稻 油菜 甘薯 茶叶等 一年两熟

2、到三熟 水稻 热带作物等 一年三熟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 在图上勾画出800毫米 400毫米 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归纳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降水最多的地方 降水最少的地方 1 比较广州 武汉 乌鲁木齐3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大小 说出它们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怎样的空间分布趋势 2 看一看广州 武汉 哈尔滨3个城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说一说它们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怎样的季节分配规律 读图 完成下列任务 中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征 中国降水的地区差异大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中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很不均匀 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5 9月份 季节变化大 归纳 中国干湿地区 一个地区气候的干湿

3、程度 与当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有关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气候湿润 反之 气候干旱 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 可将中国划分为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荒漠草原 荒漠 草原 森林草原 森林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活动 贝贝对中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进行了编码 用数字1 6表示温度带 字母A D表示干湿地区 读相关地图 找出下列城市在中国温度带 干湿地区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的位置 按照海口的示例 完成下表 A 温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4 温带大陆性气候 3 高山高原气候 C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2 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 有利于

4、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 使中国的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 也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 使中国农 林 牧 渔各业综合发展 还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形成中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说出下列珍稀动物生活地区的气候特点 野骆驼 在中国 主要分布于西北的荒漠地带 藏羚羊 分布于青藏高原 亚洲象 在中国 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一带 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对中国生产 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影响 请举例说明 活动 气候干湿程度不同 会影响农业类型 例如 东部地区以耕作业为主 西北内陆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 南北气温的差异 对传统民居建筑会产生深刻影响 例如 北方房屋墙体厚实 多双层窗户 南方房屋墙体相对单薄 门窗开

5、得较大 注重通风透气 季风气候显著 大兴安岭 阴山山脉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脉 冈底斯山脉 注意观察 雨带推移规律 4 5月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4 5月南部沿海地区 4 5月 注意观察 雨带推移规律 6 7月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6 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 6 7月 注意观察 伏旱 雨带推移规律 7 8月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7月 8月华北 东北地区 7 8月 注意观察 雨带推移规律 9 10月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9月南撤到南部沿海地区 9 10月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南部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 东北 夏季风的进退 东部地区雨带推移 中国气候具有大陆性特征由于中国大陆

6、面积广阔 西部伸入亚洲内陆 因此中国的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 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 气温冬季明显偏低 夏季明显偏高 活动 阅读下表 说一说这表明了中国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活动 1 读下图 将图中括号内的内容填写完整 东南 西北 季节 夏 年际 多特殊天气 中国的特殊天气主要有 寒潮 梅雨 台风 沙尘暴 寒潮是冬半年影响中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指的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标准 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为例 24小时气温下降10 以上 最低气温在5 以下 并伴有大风 寒潮的影响 急剧降温 霜冻 大风 有时还伴随雨雪天气 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示意 寒潮主要影响

7、我国哪些地区 活动 夏初 江淮流域常常阴雨连绵 因为这时正值梅子黄熟的季节 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 梅雨 霉雨 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相对湿度大 日照时间短 地面风力小 阴云笼罩 出现绵绵阴雨或阵性降雨 台风是极猛烈的热带气旋 标准 中心附近风力大于等于12级 影响 台风带来狂风 暴雨和风暴潮 在山区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台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在中国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有6 8次 主要影响中国的海南 广东 广西 台湾 福建 浙江等沿海省区 沙尘暴是指大风扬起地面的沙尘 使空气变得混浊 水平能见距离降低到1千米以下的现象 中国北方和西北植被比较稀少 沙质土壤较多 大风天气频繁 在气候比

8、较干旱的春季 很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 多气象灾害 中国是气象灾害严重的国家 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 干旱 寒潮 梅雨 台风 沙尘暴等 洪涝是中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 对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它多出现在降水比较集中的夏 秋季 是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多发灾害之一 干旱是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 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地区均频繁发生旱灾 由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人口 城镇密集 工农业发达 因而旱灾造成的损失更大 阅读 寒潮 梅雨 台风和沙尘暴对中国的影响入侵南方的强寒潮 常常会使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 在草原牧区 寒潮带来的暴风雪会覆盖草场 断绝

9、饲料来源 甚至冻死体弱的牲畜 在江淮地区 梅雨如果来得过早 雨期过长 雨量过大 就会出现洪涝和低温灾害 严重影响夏 秋农业收成 如果来得太晚 或者雨期过短 甚至 空梅 就会出现干旱 严重影响夏种和春播作物的生长 台风过境时 带来的狂风 暴雨可以引起山洪暴发 毁坏房屋 损害庄稼 它在海上掀起的巨浪 能够颠覆船只 危及航运安全 破坏港口设施 但台风登陆后 风力会逐渐减弱 带来的雨水能够缓解部分地区的旱情 沙尘暴天气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它使土壤变得贫瘠 农作物及各种设施遭到淹埋和损害 污染环境 对人 动植物造成危害 课堂练习 1 下列关于我国气温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漠

10、河是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B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冬季气温最高的地方C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D 海南岛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2 下列三城市的雨季由长到短依次是 A 长沙 哈尔滨 广州B 广州 长沙 哈尔滨C 长沙 广州 哈尔滨D 哈尔滨 长沙 广州3 我国东南部降水比西北部降水多的原因是 A 东南部离海洋近 西北部离海洋远B 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C 西北部比东南部离大西洋较远D 东南部的纬度比西北部低 C B A 读下表 完成4 5题 4 齐齐哈尔和巴黎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C 寒带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D 温带大陆性

11、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5 齐齐哈尔的气温年较差远大于巴黎 这说明了 A 齐齐哈尔纬度比巴黎高得多B 齐齐哈尔降水比巴黎多得多C 齐齐哈尔大陆性比巴黎强得多D 齐齐哈尔平均气温比巴黎高得多 A C 读右边我国某地降水柱状和气温曲线图 完成6 8题 6 对该地的气候特点描述 正确的是 A 终年高温少雨B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C 全年低温少雨D 全年降水较少 气温季节变化大7 该地可能位于我国 A 西北地区B 青藏地区C 长江中下游地区D 南部沿海8 形成该地气候的成因主要是 A 位于沿海位置B 纬度位置偏南C 深居温带内陆D 海拔高度很高 D A C 9 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A 寒潮B 台风C 洪涝D 旱灾10 梅雨 的主要特征是 A 狂风暴雨天气B 强度大 常伴有雷电C 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D 阴雨连绵 历时长 强度一般不大11 沙尘暴多发生在中国的 A 华北地区B 东南地区C 西南地区D 华南地区 A D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