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中.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636048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期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期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期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期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期中.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题分为两卷,第一卷为客观题,第二卷为主观题,请将第一卷的答案,写在第二卷题号相应位置。 2、本试题供高二文科班使用,范围为历史必修三的第一至三单元。第卷(客观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道家的思想用于修身,需要清心寡欲,做事情要有点法家的规矩,对于别人的态度则要学儒家 A爱无差等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

2、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3“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 5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

3、择佳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反对理学家只谈义理不谈功利的虚无说教。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异端”思想家李贽 A提倡拜金主义,发展工商实业 B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 C反对纲常封建礼教 D倡导“经世致用”思想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

4、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8在继承的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程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B朱熹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标准也是天理的反映 C王阳明主张要“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D“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9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

5、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10“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11“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旧中国时期为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1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

6、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14清朝郑板桥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是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15关于元杂剧,元人胡祗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此材料最能说明的是杂剧 A产生的背景复杂 B演出的情态逼真 C反映的内容丰富 D刻画的人物生动16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

7、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巨著出现 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创制黄道游仪 发明新型浑仪简仪 A B C D17假如你生活在战国后期,你不可能看到听到的历史现象有 A看见某人正在自家屋子里读道德经 B一人正在运用筹算法进行计算 C听说邻村某位医生正在依据伤寒杂病论替病人诊断 D见到了绘制在绢帛上的绘画作品18 窦娥冤里边的窦娥在行当中算 A 生 B丑 C净 D旦19下列文学形式不能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是 A诗经中的“风” B汉赋 C宋代的南戏 D元杂剧 20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平民化 B贵族化 C神秘化 D宗教化 10“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

8、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上述材料说明了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识即美德C认识你自己 D人人平等22右图是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子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23章太炎在革命之道德中说,“彼意大利之中兴,且以文学复古为之前导,汉学亦然,其于种族,固有益无损已。”这里的文学复古指的是 A宗教改革 B启蒙运动 C文艺复兴 D人权主义思潮24人类思想

9、文化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人物之一,有“西方孔子”之称;马克思赞誉他为“哲学的创造者”;后人称他为“智慧、泰然与明净的化身。”他是A泰勒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2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26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中,他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B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C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27美

10、国宪法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这种体制的理论基础的来源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28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想与自主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宗教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传统29 独立宣言中说“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这体现了谁的思想?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

11、梭 D康德30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是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第卷(客观题 共40分)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共40分)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

12、仲舒传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材料四 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分),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4分)。(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2分)。32(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