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592914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牡一中2018级高一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2分,共40题)1. 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这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 刀耕火种 B. 休耕轮作 C. 精耕细作 D. 耒耜耕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土壤自然肥力有肥、瘠之分,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属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的体现,C项正确。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营方式,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休耕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种;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

2、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耒耜是一种翻土农具,耒耜耕作是指用耒耜作为耕作工具耕种土地,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2.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 铁犁牛耕 B. 重农抑商 C. 小农经济 D. 闭关锁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属于耕作技术,不是造成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的最主要原因

3、,A项错误。B项提及的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不属于造成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的最主要的原因,故错误。D项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与材料不符,故错误。3. 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这一制度的宗旨是A. 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 B. 打破“累世公卿”局面C. 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 D. 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答案】D【解析】“假”指出租、借贷,“假民公田”指将“公田”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这一做法有利于解决小农破产流亡问题,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故D正确;“假民公田”主要是出租、借贷国家所有的土地,A

4、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把国有土地出租、借贷给百姓,并不属于租佃关系,C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解答即可。4.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

5、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5. 关于“五谷”,

6、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A. 水稻的发现时间较晚 B. 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C. 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水稻主要产于南方,其历史也十分悠久,但是由于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所以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五谷。6.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

7、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棉纺织品产量增多。”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C.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D. 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宋元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朝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使棉纺织产品增多,才出现材料中的现象,C正确。政府政策是各个王朝的共性,不能作为宋元时期个性发展的原因,A排除。棉花一开始就是经济作物,B排除。商品经济发展对丝、麻、棉都适用,D项与此无关,排除。7. 官营手工业在我国手工业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它被私营手工业取代主导地位是在A. 唐朝 B. 明朝 C. 元朝 D. 宋朝【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

8、识可知,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分为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其中明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ACD都属于明中叶以前,故与题意不符,错误。8. 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A. B. C. D.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可知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发生在明朝。根据材料“水旱

9、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描写的是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根据材料“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可知是明朝市镇的发展。根据材料“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可知是唐朝城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控制。综上所述,为同一朝代,故排除ABC,所以选D。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弄清四则材料出现的时间,二是紧扣设问要求“同一朝代”,逐一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9. 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A. 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 B. 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C.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 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10、“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为本题主要考查点。A、D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桑麻”的含义是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粮食衣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黄金珠玉不能与之相比。这突出反映了重农思想以及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情形之下商品经济不被当时的社会重视和认可,C项与题意相符,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10. 李伯重教授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指出1550年开始(明朝的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再到清朝的前期,我国出现早期工业化。我国的早期工业化A.

11、 成功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 主要的生产方式表现为官营手工业C. 促进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经营 D. 拓宽了江南工业化地区农民收入渠道【答案】D【解析】明清仍然属于封建社会,没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的早期工业化是近代工业革命前的工业化,主要体现在私人手工业规模的扩大,生产分工合作加强,直接排除B、C两项;我国早期工业化的主要原料多与农产品有关,劳动力主要来源于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必然结果,故D项正确。11. 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到了18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A. 英

12、国地理位置优越 B. 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C. 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D.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英国积极殖民扩张,注重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英国却成为了资本主义霸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国地理位置优越只是客观原因而非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意大利的文化传统和英国成为资本主义霸主无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18世纪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2.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

13、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有A. 推动两国成功实现社会转型B. 改变了两国原有的发展轨迹C. 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改善民众生活D. 打击了海外贸易,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B【解析】新航路开辟之后引起的价格革命,促使原先从事商品贸易的葡萄牙人走上了奢侈消费之路。而法国人却利用此次机会发展商业,改变了过于小农经济的模式。B正确;A与史实不符,错误;原始资本积累是殖民扩张时期,C错误;新航路开辟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D错误。13. 大国崛起中呈现了一张16世纪末开

14、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运货单上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和荷兰的亚麻布。材料反映了当时A.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商业革命促进贸易扩展C. 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答案】B【解析】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已经形成,这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促进世界贸易的范围扩大,东西方贸易进一步增强,符合题意,故B正确;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价格革命,物价上涨,也没有反映社会分化,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6世纪末开往东方

15、的葡萄牙商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时间和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4.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达到十三个。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C. 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D. 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答案】C【解析】“1851年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反映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当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这说明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英国农业快速发展,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圈地运动和农村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交通运输的发展,故D错误。故选C。15. 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A. 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 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C. 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 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工业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