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自治州四校高二历史联考.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582934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湘西自治州四校高二历史联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南湘西自治州四校高二历史联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南湘西自治州四校高二历史联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湘西自治州四校高二历史联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湘西自治州四校高二历史联考.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湘西自治州高二年级12月四校联考试卷历史时 量:90分钟 总 分:100分第卷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B“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D“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2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

2、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D探究人性发展本源3下面是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对此表解读错误的是 官办民办其他%不明%宋代1528706901403元代172361150 332129明代572129840 241271清代566724110 561866A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必然结果B宋代民办书院的繁荣与理学的发展有关C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制约古代文化的发展D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出加强的趋势4清代的考试中,考察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在康熙雍正时期为最重要的第一场,到了乾隆中期转为第二场,到了光

3、绪后期转为第三场,以上变化是由于A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需要C儒家学说丧失了统治地位D程朱理学弊端益显5柏拉图在最后一部著作法篇中明确提出:“要同时设立两位王而不是一位,从而使他们的权力有更加合乎比例的限度。甚至在那以后注意到你们的统治者仍旧会有狂热之举,就设法限制王族的专横,让二十八位长老在处理国务时发出与国王同等的声音引入一个礼仪官的职位,由抽签决定,作为一种约束。”这一主张A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本框架 B蕴含着分权制衡的思想萌芽C指出了轮番而治的潜在弊端 D成为罗马设立元老院的理论基础616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刚刚即位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

4、的最高荣誉“金玫瑰”。但时隔不久,他就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英国国教替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此举的深远影响是A英国国教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B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C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 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7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布的艺术。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把一块布穿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如多利亚式希顿(图1)和爱奥尼亚式希顿(图2),公元前200150年前后,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腰带位置上移,希顿变成高腰的设计(图3)。希顿的设计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图1 图2 图3A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B崇尚理性之美C开放包容的政

5、治文明 D追求自由精神8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9王维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此诗的创作风格是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10汉画题材重经史故事和人物

6、,至汉武帝,更反对艺术,而独对绘画予以重视,搜罗天下法书名画,设黄门之署,置尚方画工,从事绘图,以备应诏。可见汉画A 为政治教化服务 B 其理论已经成熟C 深受汉武帝推崇 D 艺术感染力极强11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引力波的发现对于了解宇宙源头、本质和洞悉其未来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8月17日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中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对此次引力波事件发生进行了成功监测,为全面理解该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判断,引力波的被探测填补了什么理论的缺失A哥白尼日心说 B法拉第的电磁感应C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7、 D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曾引用过一句名言“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获”。与此观点类似的是A相对论 B量子论 C进化论 D经典力学13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14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A

8、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B 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C 突出实用效率,批判祟洋虚无D 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15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A 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B 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C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D 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16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

9、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17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8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

10、科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那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19中国著名女医药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属于这同一时期的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C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D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201965年6月,江苏省

11、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C“文化强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1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22“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

12、自然为素材,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完整统一。”与材料中风格一致的作品是A诗经 B离骚 C马拉之死 D老人与海23.中外艺术作品常有许多相通之处,以下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A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B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C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感 D大胆创新,开拓绘画艺术的新流派24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A广播和电影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杂志 D网络与漫画第卷 非选择题(52分)二、非选择题

13、(共4大题,其中25题12分,26题15分,27题13分,28题12分)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梦民主路解说词中说:“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已超越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思想,开始走向民主、民治的新民本思想。”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民本与民主的比较材料二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民”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首次给“民”注入现代意义的是梁启超。1899年,他对“国民”的含义作了解释:“国者,积民而成,含民之外,则无有国。”后来他又指出:“国者,民之国也。”国民应该能“治一国之事”,“享一国之权”,具有“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