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牛年赏牛图.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556285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己丑牛年赏牛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己丑牛年赏牛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己丑牛年赏牛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己丑牛年赏牛图.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己丑牛年赏牛图斗转星移定时序,岁暮冬寒又一年。戊子即逝,己丑已到,在肖属牛年来临之际,我们特选几幅现代画家绘牛图,以此作为送鼠接牛迎春之庆。我国一向“以农立国”,牛在农业社会里,扮演着生产原动力的角色。从耕种养民到载重负远,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由于它具有吃苦耐劳的美德形象,古往今来的许多画家都以牛作为自己的爱物,并运用各种绘画技法创作出大量以牛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倪墨耕(18551919年)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初学画于王小某(素),人物、仕女及古佛像取境高逸,尤善画马、牛及走兽,能随手挥洒,不用起草。风雨牧归图(图1)为倪墨耕1914年传承任伯年绘画

2、的代表性作品。画面云暗风急,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整个景象在迷蒙雨气之中,芦苇被风吹得倒向一面,两头水牛正顺流向对岸浮游过去,牛背上的男子,左手牵制一水牛,右手举起一树枝,一只小鸟正稳稳站立于树枝之上。该画整体用淡色烘染,恰如灰蒙蒙地罩上一层烟雾。风之踪,雨之丝,凛凛逼人,画家完全地把风雨归牧所形成的一刹那间动感和那充满趣味性的一幕表现出来。此作品构思巧,布局新,形势美,下笔如有风,顿挫有致,无论是河水芦苇背景,还是人物与水牛神态的刻画,都充分体现了任氏画派绘画之特点,用笔秀润清新,线条活泼流畅,色彩淡雅秀丽,乃倪氏难得一见的精品画作。画中自题“时甲寅冬上月云吉,村上倪田墨耕写于璧月?V。”钤

3、“宝田私印”(白文)、“千乘”(朱文)印。亭前啃草图(图2)为倪墨耕1903年所绘制。此幅描绘一头老牛俯首啃草于茅草亭前,三只飞禽掠过天空向远方飞翔的田园景象。画家笔下之牛自然生动,造型严谨、笔墨精炼,极富情趣。由于画家深入生活,往意观察,仔细研究,所以他把老牛啃食青草时前足微屈,背高高地隆起,尾巴朝下轻垂,及整个骨骼筋脉表现得极为真实。画中自题“光绪壬寅冬十一月,村上倪田墨耕甫写。”钤“宝田私印”(白文)、“千乘”(朱文)印。齐白石(18641957年)是当代世界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我国当代画坛泰斗。他是中国民族绘画和民间艺术传统杰出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他把民族绘画和民间艺术的优秀遗产统一起来

4、,面向现实大胆创造,“自家法”作“自家画”,在近代中国绘画发展史上起着里程碑的作用。齐白石的绘画艺术之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与他在作品中所表达和流露出的深厚的民族情感、质朴的农民气质、孩子般的率直人真是分不开的。白石老人毕生尤其是他晚年的创作,所描绘刻画的大都是他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对象,如牧牛、砍柴、钓鱼,白菜、芋头、青蛙、锥鸡、油灯,大凡他记忆中的农村生活,都被他摄入自己的画幅之中,并注入自己真挚的情感。他的回忆、他的爱与恨、他的牢骚与幽默、他的人生体验和智慧,都质朴无华地融注笔端。对土地、家乡、亲族和祖国山河一草一木的片片深情,都化作水墨和色彩的图画,从而构成与传统文人画常有的超脱

5、避世、哀婉静观截然不同的精神特色,他的作品洋溢着健康、欢乐、诙谐、倔强和蓬勃的生命力。牛柳图(图3)为白石老人早年的一件绘画作品。画面绘一低头远去牛的背影,作者用与众不同的角度,准确把握住牛的形象,寥寥数笔一挥而成。图中虽用极为简约之笔绘一老牛,然而牛的质感,温和持重的性格则跃然纸上,从而也显示了白石老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造型写实功底。画面衬景为垂柳数条,柳枝线条雄健飘逸,笔势飞扬,用笔舞之蹈之,非神爽气盛之时不能作此。统观此幅作品长锋细线作柳条,功力深厚,淡墨数点作耕牛,笔简而神备。画中自题“阿芝”,钤“老萍”白艾印一枚。小儿牵牛图(图4)为白石老人92岁时所绘。画中牧童身穿红衣短裤,

6、腰系水壶,一手牵引缰绳侧身前行,一头耕牛仰头摆尾紧随其后。图中牧童造型稚朴洗练、情意相呼,耕牛笔墨简洁,形神兼备。这类生动逼真,极富天趣的书画作品,是白石老人较为新奇的代表作,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白石老人内心世界的平民意识和朴素的审美理想。该件作品布局新颖,画家在占据画面二分之一的上半部分,用洒脱劲健的书法作品充当了画作之背景。整个画面疏密有致、虚白相生,既是书法佳作,又是绘画精品,达到了书画合一的艺术境界。画面长题“祖母闻铃心始欢,璜幼时放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也曾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橐也属题旧句。九十二岁璜。”钤“齐璜之印”(白文)、“齐白石”(白文

7、)二印。王震(18671938年),字一亭,是当代著名书画家,海上画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1906年,王震返回吴兴老家白龙山麓居住,自始署名白龙山人。工书画,仡果、鸟兽、人物、佛像,无所不能。天真烂漫,雄健浑厚,与吴昌硕相近。王震技法纯熟,大幅小帧,挥洒自如,有旁若无人之概。饮水图(图5)是王一亭一件绘画佳作。画面描绘暮至夕阳落,村头小河边,枯树下,一头结束一天劳作的耕牛正引颈向上,痛饮河水。背景为绿绿的草地,绵绵的山峦,涓涓的河水,整幅作品墨色轻润,渲染有致,勾画简洁,神韵俱足,充满了诗情画意,令观赏者心旷神怡,并产生对恬静明快的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王一亭绘牛是比较有名的,图中之牛直接放笔以

8、浓淡不同的墨渍擦晕染出来,牛的质感、动感跃然纸上,牛角线条用浓墨,笔法古拙,极具力度感。画面自题“四顾苍茫月满山,江干树老鸟栖还,牧童归去无人问,饮水耕牛独自闲。”钤“王震大利”(白文)“一亭”、(朱文)两印。柳青牧牛图(图6)是王一亭晚年的一幅画作。画面斜阳抚慰大地,山坡绿草茵茵,河水波光粼粼,牧童赶牛在河边饮水一刻的田园情境,在画家挥笔浅饰问定格。整幅画面的空气中弥散着草香和湿润的气息,画中情景交融,风趣盎然,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让人心旷神怡。图中的牧童和水牛手法写意,笔简意浓,富有幽默感和生活情趣,具有田园抒情般的魅力,给人以无限遐想和丰富的艺术享受。画中自题“田功已毕闲无事,一任儿童

9、跨犊行。丙子仲春,白龙山人,王震时年七十。”钤“王震大利”(白文)、“一亭”(朱文)两印。张大千(18991983年)是我国近百年来,任继承传统、开辟时代新风的众多画家中,极具代表性的国画大师。他笔下的花鸟、走兽,其画风主要师法陈淳、徐渭、石涛和八大山人,技法上勾勒、写意兼而有之。大千先生把师古人和师造化结合起来,深入生活,就地取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纵观他以牛为题材的绘牛图,运笔收放自如,造型准确,生动逼真,色彩明净秀润,神完气足,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树下卧牛图(图7)是张大千先生1923年为其友人子鹤先生所作的一幅画。画面以四腿跪伏、卧地而息的牛儿为主要 表现对

10、象,以远山、古树作衬托。大凡不是对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把握的话,是万不敢涉此绘画风险的。该画以赭石、花青或以两色和墨为主,并配以大片留白。画面布局轻灵秀逸,虚实相问,色彩淡雅。远山朦胧,采用没骨法,以淡墨、赭石皴擦轮廓,尽显山野苍茫氤氲之气。坡岸上的古树用重笔双勾枝干轮廓后,以淡赭石皴染,树叶采用点簇法,或浓或淡,层次分明。柳树则不事勾勒,直接用墨绘出,运笔圆润而富弹性,线条流畅,清秀畅达。树下卧牛勾勒的笔法清疏简淡,惜墨如金,牛之筋骨转折十分到位,仅口、眼、尾等为重墨,其余部分依自然写实之需而有浓淡虚实之分,牛儿炯炯的眼神和目光里表现其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整个画面给人一种

11、宁静、祥和、悠闲之感。自题“癸亥二月几望,为子鹤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居士爰”。钤“季爰之印”(朱文)、“大千居士”(白文)两印。牧牛读书图(图8)作于1935年。该画明显存有石涛风格,画面描绘耕作之余一男子读书自娱的田园生活。画面绘古木一株,一男子倚坐于古树下卧牛旁,手捧书本作读书状。水边坡石以湿笔淡墨皴擦,用明快雅洁的淡青和浅赭渲染、点苔,表现水边土壤潮湿松软的质感和朦胧的意境。树叶不勾轮廓,而以淡墨和花青展示阴阳向背,灵动自然极富功力。人物衣纹线条简洁流畅。面部尤为简约生动,数笔点画之间,人物凝神读书的专注神情跃然纸上。画面构图新颖别致,气韵流动,仿佛将洋溢着自由恬淡的乡村生活变成了一首优美

12、的田园诗。自题“不受田单用,毋为宁戚歌。垄头耕已毕,放犊自婆娑。乙亥十月,大干居士灯下顷刻而就”。钤朱文“人间乞食”、“网师园客”和白文“大干居七”三印。李可染(1907*年)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他深入生活,学贯中西,融会古典写意和现代写实,同时勇于突破,大胆创新,形成富有时代气派的“李派山水”,开创了中国画坛的一代新风。在李可染的众多作品中,那些饶有田园诗昧的牧牛图,尤其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水牛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动物的“四绝”。秋趣图(图9)是李可染先生晚年的一件绘牛作品。画面描绘的是入秋时节,高高的瓜架下,两个牧童正在

13、聚精会神地逗着蟋蟀,两头水牛一前一后卧地休息,其中一头水牛闭目养神,另一头水牛似乎在侧耳倾听蟋蟀的厮杀声李可染生先因爱牛、画牛、师牛而享有盛名,他笔下的牛,形象生动,神态各异,情趣横生,堪称一绝。该画作娴熟老辣,意趣无穷,笔法自由,意境幽远。人们常讲对牛弹琴,意在人与牛无法沟通。可是在此幅画作中,水牛好似能理解它的主人牧童,从水牛的神态和举动看,它仿佛在关注战局。作者这种一反常态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牧童对水牛的爱是深挚的,水牛对牧童的依恋之情是深厚的,他们之间由于朝夕相处已彼此成为了“知己”和“朋友”,所以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图中两牧童与两条水牛的依倚况味,无不引人入胜,令人难忘。图中自题“秋趣图。忽闻蟋蟀呜,容易秋风起。壬戌可染写”。钤“可染”(白文)、“孺子牛”(朱文)两印。纵观以上画家们的绘牛图,我们可以看出,此一绘画题材不仅为画家们所爱,它更深入人心,为中国百姓所喜闻乐见。李可染先生曾这样赞美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身劳瘁事农,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肉,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不厌写之。”先生对牛之礼赞,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既是对普通劳动人民质朴勤劳性格的礼赞,又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颂扬。责编唐陌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