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556214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摘要: 在国家倡导大力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背景下,如何在应用型大学中进行研究生培养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在培养方式上,应用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为主,建立1+2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拓宽研究生知识范围、鼓励跨学科交叉等原则。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研究生 双导师 课程设置目前,建设“高质量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追求的办学目标。应用型大学是大众教育、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统一,在人才培养上定位于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针对于应用型课题的研发;在社会服务上,面向地方推进政产学

2、研合作,为当地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自新中国设置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培养单位为社会培养提供了大量的高端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硕士类型的需要多元化,再加上研究生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硕士培养的质量。借助部分高校推行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契机,努力探索应用型大学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案,能够同时促进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进步。本文从研究生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应用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1.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革1.1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现状。2009年3月6日,教育部宣布,

3、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将进行重大调整,研究生培养将从过去的研究型为主转变为应用型为主。但目前,我国大多培养单位仍采用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影响到高质量硕士的培养,研究生的就业也必将受到影响。我国的统招研究生虽然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两类,但在实际培养中二者并没有太多差别,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做明确细化的区分,二者均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对于企业的生产方式、方法及运营一知半解。1.2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讨。应用型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为主,应用型研究生应具有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与企业准确对接,满足企业对于所需人才的

4、要求标准。工程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已存在事物的发现和诠释,而工程则是利用各种科学理论、技术方法等创造或设计出一个新的事物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所谓的工程实践能力,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设计、管理等各个工程实践环节。具体来讲,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工程设计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相对于研究型研究生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1.2.1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要与当地的地方经济相结合。目前,以建设成为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的高校基本都是地方性高校,而地方性高校研究

5、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是服务当地经济,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及文化支撑。因此,应用型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方向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主动适应行业或地方发展需要,以实际部门需求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途径,努力培养专业特色鲜明、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且,只有与当地经济密切结合,才能吸引当地有代表性的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使企业的资源能够为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服务,从而弥补大多地方性高校科研资源相对薄弱的不足。1.2.2建立1+2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所谓1+2培养模式,是指研究生第1年在校内学

6、习理论课程,后面2年在企业工作站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这样既能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又能充实企业的研发队伍。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为研究生提供了平台促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提高。学校对在站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要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导师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初审等。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根据培养方案共同制订和实施培养计划,在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论文和实际工作等方面进行指导。工作站能为研究生提供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急、重、难、新问题,这可以为研究生提供大量前沿性、实用性、系统性的论文选题。进站研究生将在学校学

7、到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时引入企业科研及生产实践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科研水平的提升。研究生工作站所在企业可以在培养过程中尽早发现人才、选择人才,避免人才招聘的盲目性。1.2.3建设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产学研联合培养被证明是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日本的工科研究生教育充分利用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为这一培养模式提供平台依托,这种平台的优势在于结合了高校与企业的优势设备,实现了人才资源的相互补充,更重要的是它使研究生的培养紧密联系企业生产现状,实现了研究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密对接。在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之初就应该明确学校及企业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确定

8、研究生的进入机制及时间表,制定学生在培养基地的考核评价机制、答辩资格审查制度等。总之,要为联合培养基地的高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1.2.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导师水平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直接的决定性影响。资料表明,在人才培养中,机遇占5%,天赋占10%,而导师对学生的影响达85%以上。导师的品格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导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所以,导师资格的评审必须严格控制,使品德高尚、学术能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够获得导师资格,不能只看资历,让某些在学术上毫无建树且又没有责任心的老师获得导师资格。教师是知识经济教育的第一要素,只有了解了当下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动态

9、,才能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2.课程设置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应用型的研究生人才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应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点。应用型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2.1拓宽研究生知识范围,鼓励跨学科交叉。20世纪后半期以来,科学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的数量以几何指数的速度增加,同时出现了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如果还是局限于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下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狭窄的知识面会限制研究生适应能力、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上

10、要注意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联系。开设跨学科课程,将本专业的技术、理论、方法和交叉学科相联系并应用,对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跨学科课程是将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它不是不同学科之间简单的机械拼凑。工科院校的跨学科研究生课程应注重工、理、文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以不同视角分析和观察问题的能力,以及将科学的发展放在历史的背景下进行思考的思维9。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应与传统的单学科课程有所区别,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由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共同组成执教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阐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和不同点。2.2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应用型研究

11、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各个专业方向要安排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由企业专家进行授课或校企联合授课8;第二,鼓励理论课程增设实践教学环节;第三,提高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环节的比重,实施前必须制订详尽的实施方案,确保获得良好的实施效果;第四,在课程教学中要尽量突出实践案例的分析和研究。2.3强化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培养应用型硕士,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研究方法的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保证学位课的基础理论性是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合理设置研究生必修课程,加大基础理论的考核力度,提高学生对必修课及学位课的重视程度,使研究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奠定扎实的

12、理论基础。即使是上面提到的跨学科课程,其课程内容重点也应放在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上。增设或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或培训,使学生独立地开展以后的科学研究与试验,从而获得较多的创新成果。此外,对于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学习习惯的养成,只要做到这两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较大的提升空间。以上改革措施的实施,将促进“三个转变”的实现:培养模式的转变,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并重;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人才质量评价方式的转变,从注重在校期间培养质量转变为学习期间的学业表现和毕业后职业发展能力并重。参考

13、文献:1胡天佑.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3,5:26-31.2刘红奎,仪建红,赵培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2):34-36.3刘蜀阳,韩志宏.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发展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69-71.4薛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2007,(11):42-43.5吴建.“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培养研究生招生扩招后的培养探索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229-330.6周晓芳.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本质、体系和问题J.黑龙江教育,2010,(3):5-7.7李涛,梁国越,陈路芳.从四种“缺少”向四种转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7):154-157.8罗文,陈小兰,肖拥军,宋英明.我国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7):42-44.9黄勇荣.论研究生教育中的跨学科课程整合J.教育探索,2010,(11):41-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