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冲刺 第19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鲁教.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549976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 冲刺 第19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鲁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 冲刺 第19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鲁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 冲刺 第19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鲁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 冲刺 第19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鲁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 冲刺 第19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 鲁教.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9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 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区和稀少区分布 地区 原因人口稠密区东亚(中国东部、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南亚西欧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人口稀少区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地形崎岖,气候寒冷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气候干热、水资源缺乏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气候湿热南极洲、北冰洋沿岸寒冷地带气候寒冷世界人口分布规律:中低规律:主要分布在北

2、半球的中低纬地区;近海岸规律:主要分布在距海岸200米范围内;平原规律: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500米的范围内。探究点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地形平原和低地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高山和高原上层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稀疏气候气温和降水北半球温带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水资源人口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干旱地区的人口逐水而居,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土壤

3、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分布不同矿产资源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2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3政治因素可在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例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例1 读图及表“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回答: 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

4、利低温冷金属粘皮4929242131810-20(1)左图、右图和表格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2)由表格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3)右图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的原因是: , , 。(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 的影响,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 的形成和发展。(5)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主要有 (选择)A经济状况 B交通条件 C历史文化 D政策法规命题意图:本题较典型的考查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同时锻炼了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解析:根据材料解读时,要注意分清材料所表达的因素。联系教材的理论,结合本题的实

5、际,从图形表格抽象出人口的分布规律。如干旱地区的河流水源、地势高低、人体对温度的反映等,选择学科语言,针对性作出解答。答案:(1)水源地形气候 (2)温带或亚热带(3)地形平坦 土壤深厚肥沃 交通便利 (4)死亡率 城市 (5)ABCD变式训练关于人口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A人口稠密地区必然是环境好的地区 B人口稠密地区必然是生态条件好的地区C资源丰富的地区必然是人口稠密区 D经济发达地区必然是人口稠密区命题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解析:人口分布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其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条件。一般而言人口稠密区,或是经济发达区,或是自然条件

6、好的地区。环境和生态条件好的地区常常是人类活动干扰小的地区,人口稀疏;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未得到大规模的开发,人口也较稀疏,如西伯利亚地区、我国西部地区;而经济发达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区。答案:D探究点三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例2 (2011天津模拟)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题。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A空间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 D草场资源丰富下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A BC 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特点等相关知

7、识。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草场、矿产资源丰富,但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图可知,增加人口合理容量可以从增加耕地和提高科技应用方面来采取措施。但青藏地区增加耕地潜力有限,同时还需要保护生态,因此科技水平的提高才是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 答案:C B【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达 B开发历史悠久 C气候条件优越 D资源丰富2关于人口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是亚洲 B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C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南亚 D我国人口密

8、度最小的省区是新疆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适合养活多少人?科学家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引入了“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据此回答35题。3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就是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B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与该地区的最适宜人口相当C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确定性和稳定性D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由该地区的资源数量决定4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口受教育水平5若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c

9、 Bcba Cbac Dacb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67题。8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7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措施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10、(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图4为“四个国家1960年和2011年人口数量状况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有关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国人口总量和增长量最低 B美国人口增速和增长量最高C印度人口总量和增速最高 D沙特阿拉伯人口总量最低而增速最高9上述四个国家中环境承载力最小的国家是( )A沙特阿拉伯 B美国 C德国 D印度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完成1011题。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亿)合理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热带雨林气候28.00200热带草原气候14.1390温带草原气候1.065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沙漠气候0.181热带季风气候12.4311

11、0地中海气候2.2590亚热带季风气候9.30100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7.353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2.1930苔原气候00.01冰原气候0010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D技术因素11据表格判断,下列气候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C温带海洋性气候区D热带雨林气候区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1213题。12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13本区北部人口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土地资源

12、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 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 科技水平低 对外开放程度低 人口受教育水平低,消费水平低A B C D右图为“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示意图,据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A四川 B.广东C海南 D.广西 15. 从图示信息分析,下列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不合理的是A.加快经济发展,调控人口承载能力B.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C.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D.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综合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我国距海岸带不同距离的人口分布距离(km)020

13、020050050010001000人口(万)39054267403345210344占总人口数(%)35.924.330.49.4面积(万km2)97133235495占总面积(%)10.113.924.551.5人口密度(人/km2)40720114221材料二: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海拔(m)20020050050010001000200020004000人口数量(万)73345.119427.88647.510037.11590.8人口比重(%)64.917.27.78.91.4面积数量(万km2)144.597.2162.539.9315.9面积比重(%)15.010.216.925.032.9人口密度(人/km2)507.6199.953.241.85.0材料三:“八五”末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