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2020-黑龙江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29549974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2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2020-黑龙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2020-黑龙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2020-黑龙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2020-黑龙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2020-黑龙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2020-黑龙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2020-黑龙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65.020B 16DB23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T XXXXXXXX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23/T XXXXXXXX前言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的编写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延寿县林业局实验林场,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依兰县林业局,黑龙江省应急救援保障中心,黑龙江省林业监测规划院,五常市林业和草原局,绥芬河市林业和草原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晓乾、遇文婧、赵红盈、王琪、张平、孙屹然、刘冬梅、李宏光、

2、王丽娜、宫莉、王妍、王成、崔伟刚。6光肩星天牛防治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防治的虫情监测、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检查和技术档案。本标准适用于光肩星天牛的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LY/T 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3 虫情监测3.1 踏查3.1.1 时间每年2次,即4月中旬至6月上

3、旬幼虫开始活动后和9月至10月越冬前。3.1.2 路线在光肩星天牛未发生区或发生区周围,根据林木资源分布图,选定踏查路线。主要沿道路、防护林网、村屯,城市行道、庭院及公园,重点对车站等货物集散地、木材加工厂周边的林木进行踏查。按每5001000株树选 1 株样株的比例,进行调查并填入表 A.1。3.1.3 调查内容光肩星天牛成虫产卵刻槽,天牛幼虫排出的木屑,成虫羽化孔。3.2 标准地调查在已发生区,在防护林设立适当数量的固定标准地或临时标准地,一般设立面积为0.1 hm2(40m25 m)标准地,标准地总面积不得少于调查林地总面积的5%。每块标准地内的树木不少于200株。每块标准地内选取具有代

4、表性的标准株20株,进行虫害程度调查。城市行道及庭院绿化带设立固定或临时样点对目的树种进行全株调查。并相应设立对照区,将调查结果填入表 A.2。 3.3 虫害发生程度划分按LY/T 1681的规定执行。4 防治技术4.1 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实行动态管理,加强虫情监测,优先采用营林、生物、人工、物理等防治措施,必须使用化学防治时,农药使用按GB/T 8321 和 NY/T 1276的规定执行。4.2 营林技术4.2.1 树种配置合理配置目的树种、非寄主树种和一定比例的诱饵树种。可根据本地区树种资源情况,选择适宜树种和乡土树种进行配置,营造混交

5、林。4.2.2 诱饵树设置与管理诱饵树在林分中应均匀分布,株间或行间混交均可。适当控制诱饵树种高度,准确掌握诱饵树上天牛发生动态,及时防治。早期可采用虫孔插药签、人工砸卵或药剂防治等措施。光肩星天牛虫口密度高、危害严重时,应及时伐除诱饵树或截干处理,并迅速恢复诱饵树比例。4.2.3 高干截头在春季叶芽萌动前,截掉受害严重的林木干部一定高度的有虫部分。伐下的树干、树冠等应在天牛羽化飞出前进行除害处理。对萌生枝条可适度修整,按方位均匀保留枝条。4.2.4 萌芽更新一般在早春砍伐被害木。伐桩高度5cm7cm,伐桩应及时埋湿土。萌芽后及时除蘖、除草,适时灌水,防止牲畜等其它动物啃食。一般在6月7月定干

6、,不同方位留2个3个生长旺盛的萌条。4.2.5 清理虫害木4.2.5.1 清理对象光肩星天牛重度危害的衰弱木、濒死木及成过熟林,防治规划或设计中涉及的寄主林木。4.2.5.2 地理时间及程序秋季落叶后至春季发芽前统一清理。清理前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调查,标记出应清理的林木,做好设计,并取得林木采伐指标。清理时先外后内,四面压缩或从发生区边缘开始,向内逐步推进。4.2.5.3 虫害木管理将采伐后的林木,按干、枝、冠分类,枝丫集中处理,树干标号,集中堆垛,在成虫羽化前进行除害处理。4.3 除害处理4.3.1 熏蒸处理将砍伐下来的虫害木利用熏蒸剂熏蒸处理。4.3.2 加工处理对虫害木进行制板、粉碎、

7、制纸浆、制胶合板、菌糠等处理。制板时加工厚度2cm 以下。4.3.3 水浸处理将砍伐下来的虫害木集中放于水中或石灰水中,浸泡40d以上。4.4 人工物理防治成虫羽化期,人工捕杀;成虫产卵期和初孵幼虫期,砸击产卵刻槽或用刀片铲除卵痕。4.5 生物防治4.5.1 保护和招引益鸟保护有鸟巢的林木,人工挂置鸟巢,招引以啄木鸟为主的益鸟。4.5.2 保护和利用其它天敌保护和利用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肿腿蜂(Scleroderma spp)、蒲螨 (Pyemotes spp)等天敌。4.5.3 应用引诱剂防治成虫羽化期,6月下旬至8月中旬,利用光肩星天牛性引诱剂或植物

8、源引诱剂,在林间挂置光肩星天牛诱捕器进行诱捕,集中后灭杀。4.5.4 生物药剂成虫羽化期,6月下旬至8月中旬,可采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施放量为15万亿45万亿孢子/hm2。中温高湿环境下,采用飞机或地面喷粉或低量、超低量喷雾,地面人工放粉炮;预防性措施可采用人工敲粉袋、放带菌活虫等方法。干旱少雨季节不宜使用。4.6 化学防治4.6.1 树干打孔注药幼虫开始活动至成虫羽化前和卵孵化期至幼虫越冬前,对实施喷药等其它措施防治困难的高大树木进行树干打孔注药。4.6.2 树干(冠)喷雾成虫羽化高峰期,即7月下旬至8月初,对光肩星天牛集中连片危害的林分进行树干、大侧枝、树

9、冠地面常量、超低量喷雾,以微湿为宜。4.6.3 药剂堵(注)虫孔幼虫期及蛹期,清理虫孔排出的木屑,向内注入或塞入药剂,用泥封口。4.6.4 插药签2龄以上幼虫至蛹期,用锥子或螺丝刀疏通天牛排粪孔,从树干上部到下部逐孔插签,用泥封孔。插签时注意留下签桩以备效果检查。5 防治效果检查5.1 检查内容检查光肩星天牛成虫当年在树干上新产卵刻槽数、幼虫排粪孔数。5.2 检查方法在未进行防治的天牛发生区选择与防治区发生情况相似的林分设立对照区,在防治区选择有代表 性林分设立标准地。标准地内随机选取20株样株,四旁绿化及防护林带每隔100株300株各选l株, 检查是否有天牛产卵刻槽和幼虫排出的新鲜木丝。标准

10、地的设置同 3.2。5.3 检查时间药剂防治效果调查在3 d10 d进行,其他防治在效果出现后进行。5.4 效果统计有虫株率、虫口密度、虫口减退率、有虫株率减退率分别按(1)(4)计算。V = C / A 100% .(1)式中:V 有虫株率,%;C 有虫株数,单位为株;A 调查总株数,单位为株。P = D / A .(2)式中:P 虫口密度,单位为头/株;D 调查总虫数,单位为头;A 调查总株数,单位为株。Q = (P1 - P2)/ P1 100% .(3)式中:Q 虫口减退率,%;P1 防治前虫口密度,单位为头/株;P2 防治后虫口密度,单位为头/株。R =(V1 - V2)/ V1 1

11、00% .(4)式中:R 有虫株率减退率,%;V1 防治前有虫株率,%;V2 防治前有虫株率,%。6 技术档案应建立防治技术档案,包括虫情监测、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检查等。附录A (资料性附录)光肩星天牛调查记录表A.1 光肩星天牛线路踏查记录表见表B.1。表A.1 光肩星天牛线路踏查记录表地点: 市 县(区) 乡镇(街道、林场)填表单位名称: 样地编号林班小班林龄年树种组成调查株数株有虫株数株踏查面积hm2有虫株率%123456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人:A.2 光肩星天牛标准地调查记录表见表A.2。表A.2 光肩星天牛标准地调查记录表调查单位名称 标准地编号 地点 林班及小班号 树种组成

12、 平均胸径/cm 林龄/年 林分面积/hm2 实际调查面积/hm2 平均树高/m 海拔/m 坡向 坡度 标准株号虫孔数/(个/株)标准株号虫孔数/(个/株)标准株号虫孔数/(个/株)111212122231323414245152561626717278182891929102030有虫株数有虫株率/%虫口密度/(头/株)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人:B附录B (资料性附录)防治效果记录表B.1 防治效果记录表见表B.1。表B.1 防治效果记录表标准地名称: ;防治方法: ;防治方式: 标准地编 号林班小班有虫株率/%有虫株率减退率/%虫口密度虫口减退率/%防治区对照区防治区对照区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人: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