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9545271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教师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阳山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班别: 学号: 姓名: 课题:后叙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2018.3 主备人:邝素勤 审核人:林树娣 授课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等文言基础知识。2、过程与方法:认识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

2、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2、标题注解(1)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2)“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

3、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3、故事背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

4、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4、注音嫉妒(j) 杀戮(l) 云霄雨霁(j) 沮遏(j ) 须髥(rn) 诉讼(s sng) 卷帙浩繁 (zh)蚍蜉(pf) 远遁(dn) 诟骂(gu) 羸弱(li) 睢阳(su)创伤(chung) 潜滋暗长(z)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韩愈,文中可译为“我”)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撰写)张巡传。翰以(凭借)文章自名(自负),为(认为)此传颇详密。然尚(尚且)恨(可

5、惜)有阙(通“缺” 缺失,不足。)者,不为(替)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事迹)首尾。诵读后思考:1、本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起。2、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中丞传后序?请用本段原文回答。明确:“然尚(尚且)恨(可惜)有阙(通“缺” 缺失,不足。)者,不为(替)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事迹)首尾。“【2】远虽(虽然)材若(似乎)不及(比不上)巡者,开门纳巡,位(职位)本在巡上,授之柄(权柄)而处其下,无所(固定搭配,没有什么)疑忌,竟(最终)与巡俱(一同)守死,成(成就)功名。城陷而虏。(1)与巡死先后异(不同)耳(罢了)。两家子弟

6、材(通“才” ,才能。)智下(低下),不能通知(全面理解)二父志(志向),以为(认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2)远诚(真的)畏死,何苦守尺寸之(结构助词,“的”)地,食其(代词,他)所爱(所爱之人)之肉,以(表目的的连词,“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代许远)围(围城)守(死守)时,外(名作状,在外)无蚍蜉蚁子(形容微弱的,“一丁点”)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然而)贼语以国亡主灭。(3)远见救援不至,而(表转折关系,但是)贼来益(更加)众(多),必以(认为)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将要,且将)尽,虽(即使)愚人(愚蠢的人)亦能数日(数着日子)而(表修饰关系)知死处

7、矣。远之(主谓间,取独)不畏死亦明(形容词作动词,弄明白。)矣。乌有(哪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4)虽(即使)至愚者(最愚蠢的人)不忍为。呜呼!而谓(说)远之贤而为之邪?(1)(句式:被动句)翻译: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2)翻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成了俘虏,便认为许远是怕死而用言辞向敌人降服了。(3)(句式: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翻译:而敌人告诉说唐朝已亡了,国君已经死了。(4)(句式:被动句)翻译:哪有城被攻破、部下都死了,只有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诵读后思考:1、这段主要写谁?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明确:许远。事件有:、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8、。、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贼语以国亡主灭(诱降)2、本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明确:“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3】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主谓之间,取独)陷,自(从)远所分(所字结构,名词:说分担的部分)始(开始),以此诟(辱骂)远。此又与儿童之(结构助词,“的”)见(见识)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1)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2)观者见其然(这样),从而(从:跟从;而:表递进,译为“并且”)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主谓间,取独)好(喜欢)议论,不乐(不乐意)成人之美如是(到了这个地步)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

9、此卓卓(叠词,卓越),犹(还)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哪里,表反问语气)能知人之(主谓间,取独)卒(最终)不救,弃城而逆遁(预先逃走)?苟(如果)此不能守,虽(即使)避之他处何益?及(等到)其无救(没有救兵)而且穷(处于困境)也,将(率领)其创残饿羸(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之余(余部),虽欲去(撤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凭借)千百就(接近)尽(死亡)之卒,战百万日(名作状,每日)滋(增多)之师(士兵,这里指敌军),(3)蔽遮江淮,沮遏(阻遏)其势(兵势)。天下之(主谓间,取独)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丢弃城池)而(表目的)图存(考虑

10、活路)者,不可一二数,擅(掌握)强兵坐而(表修饰关系)观者相环(到处都是)也。不追议(追究议论)此,而(反而)责(责怪)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4) (1)翻译: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2)翻译: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3)翻译: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4)翻译: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诵读后思考:1、此段为什么而辩论? 明确:“分守”不是睢阳失陷的主因,也不是许远的过失。2、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比喻论证,如:1、人之将死2、引绳

11、而绝之正反对比论证,如: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3、本段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守城意义?明确: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4】愈尝(曾经)从事(任职)于汴徐二府,屡(多次,屡次)道(名作动,取道)于(在)两府间,亲祭(祭奠)于其(那)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常常)说巡、远时事(当时的事)云:南霁云之(主谓间,取独)乞救于(向)贺兰也,贺兰嫉(嫉妒)巡、远之(结构助词,“的”)声威功绩出(超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喜欢)霁云之(主谓间,取独)勇且(又)壮(豪壮),不听其语,强(强行)留之,具(准备)食与乐(音乐),延(延请)霁云坐。霁云慷慨(慷慨激昂)语(动词,

12、说)曰:“云来时,睢阳之(结构助词,“的”)人不食(没有进食)月余日矣!云虽(即使)欲独食,义(名作状,在道义上)不忍;虽(即使)食,且(将)不下咽!”因(于是)拔所佩刀断(砍断)一指,血淋漓,以(把)示(给看)贺兰。(1)一座大惊,皆感激(感动激昂)为云泣(名作动,流泪)下。云知贺兰终(最终)无为(替,给)云出师(出兵)意,即(就)驰去(离开);将出城,抽(抽出)矢(箭)射佛寺浮图,矢著(通“着”,中)其上砖(上面的砖)半箭,曰:“吾归(回去)破(击败)贼,必灭贺兰!(2)此矢所以(用来的)志(通“识”,标志、标示。)也。”愈贞元中过(经过)泗州,船上人犹指(用手指)以(连词,而)相(互相)

13、语(名作动,讨论)。城陷,贼以(用)刃胁降(使动用法,使投降)巡,巡不屈,即(就)牵(拉)去,将(将要)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回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表被动,被)不义屈(屈服)!”云笑曰:“欲将(将要)以有为(有所作为)也;公(对对方的尊称)有言,云敢不死!”即(于是,就)不屈。(1)(句式:省略句)翻译:于是拔出佩刀斩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看。(2)翻译:我回去击败叛逆,一定要消灭贺兰,这支箭用来作标记!诵读后思考:1、本段写谁的那几件事?写出了他的什么性格?明确:写了南霁云,事件有:1、乞救于贺兰,被强留。2、断指不食。3、射矢明志。4、笑而就义。选取最有代表

14、性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慷慨激昂、坚强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2、写这个人物对全文有何作用?明确:借以烘托巡加倍义烈。【5】张籍曰:有于嵩者,少(年轻时)依(依附,投靠)于(到)巡。及巡起事(起兵),嵩常(通“尝”曾经)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在)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当时)年六十余矣。以(因为)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没有什么)不读(阅读)。籍时尚(还)小,粗(粗略)问巡、远事,不能细(仔细,详细)也。云:巡长(身高)七尺余,须(胡须)髯(两颊上的长须)若神(像神人一样)。尝(曾经)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1)嵩曰:“未熟(没有熟读)也。”巡曰:“吾于(对)书读不过(不超过

15、)三遍,终身不忘也。”因(于是)诵(背诵)嵩所读书,尽(背诵完)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认为)巡偶熟此卷,因(于是)乱(随意)抽他帙以(表目的,来)试,无不尽然(这样)。嵩又取(拿)架上诸(众多,许多)书试以问巡,巡应口(随口)诵无疑(毫无迟疑)。嵩从(跟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写)文章,操(拿起)纸笔立(立刻)书,未尝起草。初(刚刚)守睢阳时,士卒仅(唐代口语,多达)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将近)数万,巡因(凭借)一见(见一次)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就)张(张开)。及城陷,贼缚(捆绑)巡等数十人坐,且(将要)将戮(杀害)。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有的人)起或泣。巡曰:“汝勿(通“毋”,不要)怖(害怕)!死,命(命运,天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被杀)时,颜色(神色,面色)不乱,阳阳(安适自得的样子)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外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比)巡(2),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有的人)传(传说)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占有它),嵩将诣(到去)州讼理,为所(表被动,被)杀。(3)嵩无子。张籍云。(句式:宾语前置句)翻译:为什么老读这部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