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三历史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542395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高三历史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陕西高三历史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陕西高三历史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高三历史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高三历史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宋国曾约集晋楚两大国召开消

2、除战争的弭兵会议。会上晋楚约定: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这次会议表明A. 大国争霸局面宣告结束B. 大国之间既争夺又妥协C. 中小诸侯国从此免于战祸D. 晋楚两大国分享霸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弭兵会议的召开背景是晋楚之间的战争使各个国家不堪重负,无力再战,因此双方订立议和盟约,这表明大国之间既争夺又妥协,因此B选项正确。大国争霸局面并未结束,A选项不符合史实,错误;中小诸侯国并未因此免于战祸,C选项不符合史实,错误;D选项错误,仅凭此材料无法得出两国分享霸权的结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记述出处太祖

3、、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A.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B.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C.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D.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削弱了地方兵权和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造成了地方力量的衰落,无法应对边境少数民族的威胁,这说明北宋的制度设计虽然解除了藩镇割据的旧弊,但由此形成了新的

4、地方积弱的问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削弱地方权力消除了地方割据但造成地方积弱最终导致靖康之役的溃败,不能体现该制度保障了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C选项错误,削弱地方权力造成地方积弱导致最终靖康之役的溃败不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D选项表述片面,不能体现第二段材料的内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A. 西周B. 秦朝C. 西汉D. 唐朝【答案】C【解析】此王朝的疆域中通过河西走廊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管理西域。4.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

5、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天饬,敌不敢入犯。”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囿,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材料不能表明A. 加强长城防御,阻止蒙古侵扰B. 与蒙古议和互市,使南北经济发展C. 边塞安定互通贸易,促进民族交融D. 重修长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边备大天饬,敌不敢人犯。”可知,明朝加强了长城防御,阻止蒙古侵扰,依据材料“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囿,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可知长城沿线民众与蒙古议和互市,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因此A、B、C选项可以从材料中得出。材料并未体现修复长城加剧了人民的负担,

6、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戊戌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对劝他离开的人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对谭嗣同的这种做法的评价,正确的是A. 他一语道破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B. 虽精神可嘉,但其历史行为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 反映了他对光绪皇帝的“忠君思想”,不值得提倡D. 体现了他愿为改革牺牲的精神,但未认识到中国改革不成功的真正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选项,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不只是专制体制,A选项错误;谭嗣同的变法要求符合历史发展

7、的潮流,B选项错误;谭嗣同的做法反映了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和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是值得提倡的,C选项错误;谭嗣同的行为体现了他愿为改革牺牲的精神,但未认识到中国改革不成功的真正原因,D选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6.1906年,孙中山针对有人对民族主义的误解时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下列对这段话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明确反对当时流行

8、的种族复仇思想B. 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C. 认为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D. 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可知,孙中山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因此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内容,没有正确地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因此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具有民族和民权两种意义,即将推翻清朝统治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合起来,因此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那政治革命的结

9、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可知,孙中山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观点指导革命,因此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7.新中国成立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A. 占据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B. 获得了自由发展与竞争的空间C. 受到国营经济的领导D. 消除了阶级剥削的因素【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政府采取无偿没收的方式消灭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使其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生产和销售,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农经济仍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经

10、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B选项错误,新中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需要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生产和销售,不能完全地自由发展与竞争;D选项错误,新中国初期要求将资本主义剥削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没有完全消除了阶级剥削的因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它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A. 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B. 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C. 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D.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对借贷关系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表明罗马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因此C选项正确

11、。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对私有财产的维护。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马克思曾经说:“资本主义的农业,其前提并不是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恰恰是剥夺其劳动条件,即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下列史实符合上面论述的是A. 英国圈地运动B. 法国雅各宾派专政C. 俄国农奴制改革D. 美国宅地法的颁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英国圈地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地主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造成了农民与土地分离,符合题意,A选项正确;雅各宾派把逃亡贵族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农村公

12、有土地按当地人口分配。不是剥夺农民的土地,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允许农民通过高价赎买获得一块分地,并非剥夺农民的土地,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宅地法允许农民在西部无主土地上连续耕种并缴付少量手续费,获得大块土地。并未剥夺农民的土地,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0.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称:“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它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政治诉求提出的背景是A. 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B. 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C. 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

13、市场D. 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美国独立宣言中宣称美利坚民族要追求平等、自由、生命和幸福的权利,摆脱英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独立,这与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关系,民族意识成为当时北美13个殖民地联合一致抗英的纽带,没有美利坚民族的初步形成,就没有北美13个殖民地联合一致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所以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是这一政治诉求提出的背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不是北美13个殖民地联合抗英的直接背景,错误;B选项错误,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13块殖民地联合一致的抗英斗争,北部几个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不能成为中南部地区和北部联合斗争的背景;C选项错误,统一市

14、场的形成是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的条件。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1.威廉二世的外交大臣比洛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这段话表明A. 德国成为容克贵族的国家B. 德国为了摆脱危机奉行对外扩张政策C. 德国为了利益而要在世界上争霸D. 德国法西斯要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德国的对外政策已不再满足于在欧洲大陆争雄,而要在世界上争霸。因为19世纪末德国经济已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德国要重新瓜分世界领土,与各国争霸

15、,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统一之前的普鲁士王国是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的君主专制国家,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建立了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合统治,并非从19世纪末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才成为容克贵族国家;B、D选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2.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结局。从根本上说,这些国家的改革都没有解决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B.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C. 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D. 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东欧和苏联普遍实行改革,但是没有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致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累,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计划和市场都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这些国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C选项错误,这些国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的因素,不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D选项错误,这些国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没有解决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