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3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同步测试必修3.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535008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3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同步测试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3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同步测试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3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同步测试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3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同步测试必修3.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答案B解析“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2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 D保持稳定型增长答案C解析根据坐标中种群年龄组成直方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种群,由此可预测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

2、会逐渐下降。3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答案C解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不会明显变大。4(2011合肥)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

3、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答案C解析蚜虫的活动范围比较小,一般选用样方法来统计蚜虫的种群密度。5(2011调研卷)下列各项实验或探究中,与其所用的技术或方法相符的是()A探究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培养液培养法B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同位素标记法C无子番茄的培育生长素处理D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纸层析法答案B解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用对比实验的方法。62010年夏季,四川和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有关当地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持续降雨会引起当地生物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变为“S”型B当地植物基因突变发生的某种新性

4、状有可能适应水生环境C持续降雨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抵抗力稳定性减弱D水分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答案A解析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而呈现“S”型曲线增长,这与特大水灾无直接关系。7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t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答案B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不适应变

5、化的环境而被淘汰,也可能环境优越,缺少天敌,呈“J”型增长;对于呈“S”型增长的生物种群来说,增长率最大时,种群的数量在K/2左右。8某种群以“J”型曲线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在环境中只有该种群B该种群比其他种群更适合环境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答案C解析当种群所处环境资源无限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制约,呈“J”型曲线增长。9(2011青岛)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

6、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答案C解析根据公式,第一次标志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故种群数量504213161,但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所以灰苍鼠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应多于13只,因而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应小于161只。10(2011温州)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

7、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是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的开始下降答案B解析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由表格可知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试管内的种群数

8、量也最先开始下降。11(2011北京海淀)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答案B解析标志物脱落、致使第二次捕获的含标志的个体减少,计算结果会偏大,A错误;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统计对象包括计数室方格内的和大方格线上的菌体(只计数大方格的相临两条边线上的酵母菌),如果只计算方格内的,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小,B正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或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如在较密集

9、的地方取样或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均会使计算结果偏大,C、D错误。12(2011北京海淀)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数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A BC D答案C解析种群数量包括各个年龄组成个体数之和,不能通过某个年龄组个体数来判定种群数量的增减,错误;种群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当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

10、死亡率,种群数量一定增长,正确;动物如果对捕捉器形成了条件反射,不利于再次捕获,故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正确;如果食物分布均匀,种内斗争会使种群均匀分布,正确;个体没有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等属于种群的特征,正确。二、非选择题13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_,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特性。(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

11、的_、_、_。答案(1)a过度繁殖(2)b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3)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种群增长曲线分“J”型曲线和“S”型曲线,理想状况即没有资源和空间限制为“J”型曲线,而实际情况为“S”型曲线,造成这一结果是因为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引起的,图中阴影部分即被淘汰的个体,而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14下图示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1)(5)题。(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_年后开始的。(4)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

12、呈_型。(5)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一点是_,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_点上。答案(1)d(2)b(3)2(4)S(5)db解析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应用。种群增长在无限环境中呈指数增长,曲线是“J”型;而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是“S”型,环境中有一个最大种群容量。种群增长速度取决于某点切线斜率的大小,斜率大,增长速度快。由于环境容量是一定的,达到最大容量后数量已不再增加,所以在资源利用时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使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最为合适。15(2011郑州)请根据图中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

13、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观赏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体现马缨丹的疯狂蔓延趋势的曲线是_,该曲线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_的特性。马缨丹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叫做_。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又从外地引进了几种爱吃马缨丹的昆虫,不久马缨丹的数量大量下降,引入这些昆虫后,夏威夷岛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什么变化?_。(2)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点时进行,原因是_。答案(1)过度繁殖外来物种入侵抵抗力稳定性增强(2)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率最大解析据题意:马缨丹被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说明该段时间内马缨丹过度繁殖,呈“J”型增长。自然界“种群增长”一般呈“S”型增长,也就是图中的曲线的一部分(c之前部分)在该部分的e点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有利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后种群数量的恢复。-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