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迁移为语言发展保驾护航.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534912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用迁移为语言发展保驾护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巧用迁移为语言发展保驾护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巧用迁移为语言发展保驾护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用迁移为语言发展保驾护航.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用迁移,为语言发展保驾护航摘 要: 在长期的教学摸索中,作者抓住文本中值得品味的好词佳句,值得鉴赏的布局谋篇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迁移,从而省时高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语言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实践的平台。 关健词: 阅读教学 语言发展 迁移运用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爱写;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觉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好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停留于内容分析式的教学,对于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没有很好地吸收,对于文章的写作方法,没有有效地运

2、用,以至于到了五六年级,有些学生仍然语言贫乏,语无伦次。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真正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努力提高学生语言的发展水平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运用“迁移”规律,从兴趣入手,把读说写训练相结合,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好词佳句迁移给语言披一件五彩的霞衣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而且要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要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学生造句的能力。1.品味词语,现学现用。词语是构成句子、篇

3、章的最基本元素。作家在写文章时都会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以便确切传达出思想、情感和形象意义。我们读文章,如果在揣摩用词精妙的基础上,再加以迁移运用,那么将会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了解到一年级学生对于“一群”这个词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师:小朋友,雪地里都来了哪些小画家啊?谁能用上“有有有还有”来说一说。生:雪地里的小画家有小鸡,有小鸭,有小狗,还有小马。师:(随机打出动物图片)啊,有这么多的小画家,所以我们说出示句子(“一群”描红):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师:谁来读一读,读出一群的感觉来(生齐读,强调“一群”)。师:真多啊!小朋友,像这

4、样许多的人和动物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用“一群”这个词。除了一群小画家,我们还可以说“一群什么呢?”生:一群蚂蚁!生:一群大雁!从上述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通过训练,不但准确理解了“一群”的概念,而且能很好地用上这个词进行说话,进行了有效的迁移。其实,每篇文章中值得细细品味的词语,值得迁移运用的词语很多。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抓几个关键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和运用,将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2.研读佳句,活学活用。“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因此,我们应该适时地寻找文本中值得研读的句子,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之上,随机加以迁移运用,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1)关键句式的迁移:句子的排列组合,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模式,这种句子自身的规律和模式,称之为句式。如果细读文本,我们就会发现文质兼美的课文中,都隐藏着许多句式,就像千万珍珠散落在草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本中有价值的句式进行摹仿,以此来达到语言迁移、规范语言的目的。(2)说明方法的迁移:到了中高年级,课文中出现很多科普性文章。为了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作者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我们在引导学生了解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同时,也可以把它们作为迁

6、移元素。(3)修辞手法的迁移:语言要表达得生动形象,必须要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所以在理解课文时,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修辞方法,让其体会比较再加以运用。通过训练,由仿到创,由强迫运用到自觉应用,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常用的修辞方法,同时又通过语言实践提高了语言的发展水平。(4)细节描写的迁移: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一滴水、一片枯叶在文本中就好比是细节。在小学生的课本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的经典可以学习、借鉴。如果我们教师能充分地利用好这样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仿写,并且能做到举一反三、日积月累,学生语言表达的生

7、动性、形象性何愁不到位呢。二、布局谋篇迁移破解语言排列组合的密码阅读是语言吸收的过程,说话和作文是语言输出的过程。我们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在教学中如果有效地结合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那么学生的语言表达就会更具逻辑性、条理性。1.学习文章的构段方式。常见一些学生写作时东拉西扯,条理不清,表达不顺,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好段的写作方法,不知如何去写好一段话。为了使学生作文时言之有序,我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2.学习开头结尾的方法。开头和

8、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头开得好,下笔如有神,文思奔涌,脉络清晰;尾结得好,收束有力,则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而我们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开头不是过于突然,对所要记叙的人和事缺少必要的交代,就是绕大弯子空发议论,或无的放矢地去写景抒情。结尾不是匆匆收场,就是画蛇添足,或空喊口号,或拖泥带水。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密切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各种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分析这些写法的好处,然后再进行迁移运用。3.学习详略得当的方法。堆砌材料是学生在写作中的通病,常常是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得当,导致文章的中心模糊,表意不清。毛主席在花山这篇课文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值得借鉴。作者围绕中心写

9、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毛主席在花山时不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影响乡亲们的正常生活,叫警卫员将集中到村里另外一台碾子上碾米的乡亲们请到自己屋外的碾子上碾米。第二件事是毛主席将一直舍不得喝的茶叶拿出来,让警卫员沏给碾米的乡亲们喝。第三件事是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推碾子碾米。课文对前两件事情写得比较详细,而对第三件事写得比较简略,对毛主席为什么住进了“花山”这个村子、他住的农舍是怎样的情形、他是怎样夜以继日地工作的这些内容,有的不写,有的只是一笔带过。因为前面两部分的内容能够鲜明、集中、突出地表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重点去写,写得较为详细;而后面两个方面的内容,跟这篇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

10、或很远,所以简略去写,或者一笔带过。学生通过阅读明白: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有的材料和中心关系密切,能有力地表现中心,就要详写;有的材料离中心远一些,只是起辅助表达作用,就要略写,做到该详则详,泼墨如水;该略则略,惜墨如金。引导学生体会了这个道理之后,我随后进行了这样的训练,对这种写作方法进行迁移训练:如写秋游,如何安排材料,哪些该略,哪些该详,哪些不写?根据是什么?全班讨论到什么地方秋游。我到超市买食物。一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来到屿山公园,我们开展了采集树叶的活动。我们拍照留念。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屿山。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应该写详细一些,因为这是秋游的主要过程,是给人印象最深刻

11、的,最能体现这次秋游的意义所在。而一路上看到的景色和依依不舍地告别屿山则因为和上述内容关系不大所以略写,至于全班讨论到什么地方秋游和到超市买东西是秋游之前的准备工作,就干脆不用写了。如果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抓住教材的特点,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详略处理的方法,再加上这样的训练巩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肯定会得到提升。除此之外,仿立意,仿选材,仿顺序等都是在阅读教学中值得学习的布局谋篇的方法。“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阅读和写作间的紧密关系。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必须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挖掘文本中值得迁移的元素,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有机联系起来,以读带写,读写结合。仿是创的基础,创是仿的深化。只有在不断的迁移过程中,学生才能领悟及熟悉各种写作技法,才能有创作的能力,才能使语言发展达到理想的目标。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2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9):39-42.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