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与实践并重.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531778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授与实践并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讲授与实践并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讲授与实践并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授与实践并重.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授与实践并重摘要: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与培养方式决定我们不能固守前人的教学方法,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除了教师不断完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不断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新方法。关键词:高职;音乐欣赏;教学方法高等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是“以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直接就业于某种职业岗位(群)为目的,对应的是一种需要“高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的职业”。在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当中,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音乐欣赏不是一门新课程,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前人已经做出不少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面对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或非音乐专业学生。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今

2、天已经有不少高职院校开设音乐专业。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与培养方式决定我们不能固守前人的教学方法,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除了教师不断完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不断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新方法。一、 高等职业学院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法与现状传统的音乐欣赏课的课堂安排通常是课堂的讲授与音乐欣赏结合起来。教师讲解一部作品时,首先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及作品的表现内容,然后分割作品,分段细讲音乐表现了什么,是怎样表现的,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讲解聆听音乐。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音乐欣赏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在位置上安安静静,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进入角色,安静地听,也有可能

3、是没听懂而沉默无语。这种教学法由于没有教学反馈,教也就无从得知教学的效果。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在音乐欣赏课应当增加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把双向互动的教学观念、提问法、设问法、课堂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等新方法引入到课堂当中。这些方法虽然能给课堂带来一定的效果,但还是未能达到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目标。再者,这些方法在对于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是可行的,因为,就现阶段的生源质量来说,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功底比较扎实,也相对具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用以上讲授方法,效果也许不错。但是在现今高职院校中音乐专业的学生的基础较差,入学以前为了应付入学考试,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大多偏向技巧方面的教育,忽略整体素质

4、的提高,大部分学生除了自己演唱或者演奏过的作品外,很少接触其他的作品。学生的欣赏习惯仅仅停留在通俗歌曲的层次,对严肃音乐尤其是严肃音乐当中的器乐、多声部作品比较陌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欣赏严肃音乐作品的愿望,但由于知识面太窄,只懂得贝多芬、莫扎特等几个著名的音乐家,对音乐史当中大部分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比较陌生。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良与更新。二、 改良旧的教学的方法讲授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对于知识性强的科目来说,讲授法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可是,用讲授法来讲授音乐这门比较特殊的专业,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其原因就在于音乐材料的特点上。音乐的材料是声音,语言的表达也依靠声音,

5、作为音乐材料的声音与语言的声音有着不同的特点,语言的的声音具有语义,每说出的一句话,一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但是,作为音乐材料的声音,是没有特定含义的。“音乐中的任何一个声音都不会有确定的含义,它们是非语义性的。”既然音乐没有一种约定俗称的意思,我们很难用文字或者语言来说明音乐的意思。因此音乐的材料的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音乐不容易被文字、语言所描述,决定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当中,它是难以言传的,并且它的难以言传性相对高一些,深入一些。既然音乐的是没有语义的,是难以言传的,是不是音乐欣赏课就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呢?不是的。在作品外围情况介绍的时候,我们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例如,在介绍作品的背景、风格、作者等内

6、容的时候,讲授的方法是非常适用的。但是我们在讲授这些外围情况之后,学生还是不能深层次理解音乐。比如在讲马斯涅的小提琴曲沉思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讲授法交待:“沉思小提琴独奏曲, 原曲为朱尔斯?埃米尔?马斯涅的歌剧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所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泰伊思冥想曲”,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涅的代表作品。乐曲结构简单,为虔诚的行板,D大调,4/4拍子。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小提琴曲独奏曲沉思是根据同名歌剧泰伊思所作于1894年。剧情为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公元四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沦落风尘的女伶泰伊思由于受到修道士

7、雅达那耶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这段间奏曲表现了泰伊思厌倦世俗,而产生通过信仰宗教来求得解脱时的心态。由于这首乐曲旋律优美,华丽而富有色彩,刻画人物感情的手法颇为细腻,营造着一种朦胧的美,在小提琴独奏曲中,她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可能都能把握,但是在欣赏音乐的环节中,他们不一定被音乐感动,陶醉其中。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改良一下讲授的方法。首先,我们先把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的、科学的语言,一种是感性的、艺术的语言。理性的、科学的语言注重自然科

8、学逻辑思维,它的特点是非常精确。音乐的不可言传性告诉我们,这种语言来解释作品的外围情况非常适合,如果我们试图使用语言来描述音乐,解释音乐的内涵,语言就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我们就要转换另外一种语言艺术的、感性的语言,带动学生的情绪。虽然感性的语言也不能够准确地描述音乐,但是感性的语言能够调动我们情绪,为音乐作品的进入,营造一定的氛围,使学生更容易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释放心中的情感,进入更深层次的欣赏。比如,同样一首马斯涅的小提琴曲沉思,在欣赏音乐之前,如果我们能够为学生朗诵一首在情绪上较为接近的诗歌作品,在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情感当中,音乐音乐缓缓流淌出来,学生就更加容易投入到音乐的

9、情感当中,为音乐所陶醉。学生就不会产生“听不懂”的感觉。三、 通过实践训练加强学生的感性经验的积累音乐欣赏课向来被认为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一般上课除了实际音响体验之外,很少涉及到实践内容。培养音乐欣赏能力为什么要实践,又该以何种方式实践呢?音乐的不可言传性告诉我们,要了解音乐这门艺术最好的方法是聆听,所谓聆听就是一个感性经验积累的过程。感性经验的积累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作品的印象,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与其他美术、雕塑等艺术门类不同的是它不能提供一个时间或者空间上的实物,音乐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稍纵即逝。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当我们首次欣赏某一曲目时,随着音响的结束,音乐留给我们只有一个模糊的形象

10、,我们很难通过一次欣赏就掌握音乐的组织形式、音乐的内涵。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种对象作用于我们知觉的时间越长,它留给我们意识的印象也就越深”譬如,我们要把文章背诵下来,我们需要不断地重复阅读文章,这样,文章留给我们的印象就越深刻。在音乐欣赏上,我们要领略一部音乐作品的美,基本前提就是多听,去熟悉它。才谈得上深层次体会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组织方式上的特点,体验音乐作品中开掘不尽的美。只有多听,才能解决深层次的欣赏和广泛地涉猎各种类型的的音乐作品,也就是解决欣赏的深度与广度的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呢?短短时间的课堂只能让学生初步涉猎作品,显然是不足以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很深刻的

11、印象,更谈不上深层次的审美。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后时间里多次聆听同一个作品,获取感性经验,便成了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的方法是布置学生课后写读后感,这种方法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收效甚微。笔者的经验是在课堂布置作业各种新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累音乐的感性经验。例如,给学生一首作品(mp3格式),教师讲解关于作品的外围情况,然后让学生独立或者以合作的方式,用ppt的形式设计一套画面(画面可来源于互联网上的图片),并随着音乐的播放自动播放画面,画面的内容不限,但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用图画展现音乐的色彩、音响的浓淡。这种作业形式比较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完成作业,通常学

12、生都需要反复多次带着思考来聆听,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欣赏大型器乐曲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大型器乐作品、无标题音乐。从而解决学生欣赏深度的问题。第二种方法,让学生做简单的唱片策划,可以解决学生欣赏的广度问题。方法是是给学生一个主题,例如婚礼音乐、葬礼音乐、经典小提琴作品、十大序曲等的题材,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大量涉猎各种音乐作品,从中挑选符合唱片内容的作品,并把选曲的思路写出来,然后查阅资料,为每一首作品写一小段介绍性的文章,作为唱片封面的内页。学生通常对与工作相关的实践充满热情,他们为了筛选作品,就会在课后的时间大量聆听多个不同的音乐作品,为了写介绍性的文章到图书馆翻阅资料。这样的训练过程虽然不是一个单纯的欣赏过程,但是,通过这个训练,我们确实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一种欣赏音乐的能力。笔者以06级的音乐传播专业为试验,经过一年的讲授和实践,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的反映是,能听“懂”大型器乐作品。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这一群体,有着自身的特点,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深入地研究教学工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注释:肖化移.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6;5.王次?.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3王次?.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