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金银器赏析.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529669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馆藏金银器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馆藏金银器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馆藏金银器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馆藏金银器赏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馆藏金银器赏析和林格尔出土鎏金银带饰 图一1965年,内蒙古博物馆征集到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土城子双庙村出土的一组鎏金银带饰。带饰由9个方形、1个(ch)尾及带扣缀连组合而成(图1)。带饰用薄银片模压錾刻锤揲,表面鎏金。方形(ku)边长5.3厘米,厚0.9厘米,周边下折成斜面,中心突起一半球形,上錾浮雕式主题纹饰,内容为一人首鸟身乐伎,手持乐器分别为鼓一、铜钹一、阮咸二、笛二、笙二、箫二,作吹奏、弹拨、击打状(图29)。乐伎面庞丰满圆润,高鼻阔目,额有点饰,头戴条纹圆顶小帽,鸟身曲肢振翅,作奋力表演状。身上以细线刻划表示鸟羽,线条细腻流畅;每个乐伎身侧均饰一排团花内垒成的葫芦状图案;底纹为蔓草,

2、间以鱼子纹。背面四角有铆钉,有的还残留皮带痕迹,由此可知,9件带以银钉与皮带固定。尾为长方形,一端平直,一端呈弧形,长14.9厘米,宽5.8厘米,厚0.9厘米(图10)。其上有两个半球形突起,所饰乐舞伎一作吹奏状,一作舞蹈状。半圆球之间突起一球状小钮,其上一弦纹将之分割成上下两半,上刻划网络纹;周饰以浮雕飘带。尾磨损较重,应为死者生前使用之物。带扣,长7.5厘米,宽3.4厘米,椭圆形扣环,表面錾刻俯仰错落的半圆形三叶花图案,间以鱼子纹地。 图二到图九这组带饰以人面鸟身乐舞伎作为主题纹饰。人面鸟,又叫美音鸟或妙音鸟。梵语称“迦陵频迦”。考古发掘中,有许多反映人面鸟的文物出土。从文献及出土文物看,

3、人面鸟多与长寿、神仙有关。抱朴子?对俗说:“千秋之鸟,万岁之禽,皆人面鸟身,寿亦如其名。”和林格尔土城子出土的带饰作为实用之物,定有希望长寿之意。这些乐舞伎,均为高鼻深目的胡人。头戴小圆帽,额饰一点,赤臂袒胸,臂上带钏,这些装饰内容蕴涵了浓郁的印度文化因素,与西域受佛教影响的龟兹伎人的装束关系很大。 图十,图十三尾上反映的舞姿,一臂曲肘上举,手指相撮,作弹指状;一臂曲肘下摆,手内握物,曲腿振翅作舞蹈状。与敦煌莫高窟(205)北壁第三幅“西方净土变”内容相近。杜佑通典对这种舞蹈曾有描述:“举止清飚,或踊活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首弄目,情发于中,又能自止。”此舞蹈应为龟兹乐。龟兹乐流行于今新疆

4、库车一带,历史上这里的民族一直以能歌善舞而闻名。乐舞伎身后有节。在唐代,节被广泛使用。如皇帝在招亲纳妃时,节为一种仪仗。都督、节度使所持之节,则作为权利的象征。新唐书?车服志记载:“节,县画木盘三,相去数寸,隅垂击麻。”宋史?舆服志载:“旌节唐天宝中置,节度使受命之日赐之,得以专制军事。”节上设圆盘三层,红绿装订为旌,与唐玄宗时盛行的霓裳羽衣舞中所用节大同小异。 图十一,图十二新唐书?礼乐志记载龟兹伎所用乐器,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笙、箫、苏门答腊鼓、毛员鼓、侯提鼓、都县鼓、鸡篓鼓、腰鼓、齐鼓、铜钹等。和林格尔出土的带及尾上反映的拍板,阮咸在新唐书?礼乐志龟兹伎中亦有记载。从出土实

5、物及壁画中得知,拍板为胡乐中常用的乐器。阮咸亦称阮,古人称为秦琵琶。据传这种乐器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阮咸首创,因而得名。阮咸虽为汉乐,但在唐代为胡人所喜爱。在敦煌莫高窟(112)所绘龟兹伎西方经变图中,所用乐器有琵琶、箜篌、鸡篓鼓及阮咸。此带为汉式腰带,原为蹀躞(dixi)带上的饰件。唐代的分为三类:一为方形;一为上系环,又称环带;第三种为方、圆兼有。这些是装饰在皮革上的。唐代,带数目和质地是区别官阶的重要标志之一。显庆元年,根据长孙无忌等人的建议,重新制定了各级官员的服色带饰。“以紫色为三品之服,金玉带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

6、银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玉石带八;黄为流外官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七。”据上述记载判断,银鎏金亦即金。唐代官员所饰金数目,最少为十。可以推定,此带定然有缺,应为十。按新唐书记载,五品官员金十,所以此组带饰应为五品官员生前所用之物。金凤冠顶饰此冠顶饰出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凉城县麦胡图村,残高11.3厘米,宽8.8厘米(图11)。钗头为一只金凤凰,凤首头顶花冠微低,敛翼,脚踏一朵浮云,美丽的凤尾呈扇形展开(图12)。祥云下是一朵莲花,花瓣分三层交错罗列,底层是如意云朵组成的圆形底座。金凤除头部以金叶制成,其余部分均用细如毫发的金线镙制而成。冠体纤细秀丽,玲珑剔透,精美绝伦。 图十四此

7、冠与江西省南城县明益王朱由槟夫妇墓出土的金凤钗的钗头凤极为相似,只是凤尾略有区别,后者尾羽向上翻卷。制作工艺及装饰风格亦一致。故此金冠饰无疑为明代之物。集宁古城遗址出土金饰品20世纪50年代,在内蒙古集宁市东南25公里的土城子村古寺庙遗址出土铜铃两件,上有梵文,为宗教法器。在房屋内出土大瓮,内藏有金银器、瓷器、陶器、铁器、钱币、骨器等。2002年至2003年经再次发掘,出土遗物多达7000多件,其中可修复的达5000多件,有国内罕见的釉里红玉壶春瓶、砚滴、青花高足杯等。现将出土的几件金饰件介绍如下:錾牡丹纹金簪1件。簪头圆形突起,面模压錾刻浮雕式牡丹花,下连兰花叶形簪铤。簪体用金条锤揲成兰花叶

8、形。长14.7厘米(图13)。嵌绿松石金耳坠2件。“S”形金钩上部焊一朵花,花芯的镶嵌物脱失;下部金丝穿一颗绿松石。长4厘米(图14)。 图十五四瓣形花丝金耳坠1件。花瓣呈椭圆形,花芯呈圆形,花瓣间饰卷草,周缘起边,口缘焊连珠纹,周壁饰镂空卷草纹,花芯底部饰八瓣镂空花,花瓣底部饰镂空式“S”形卷草纹。背面焊一“S”形金钩。装饰工艺采用了花丝、镂空技法,玲珑剔透,长45厘米(图15)。三瓣花形金耳坠1件。花瓣呈杏叶形,花芯呈圆形,花瓣间饰物缺失,周缘起边,口缘焊连珠纹,周壁饰镂空卷草纹,花芯底部饰镂空花,花瓣底部饰镂空卷草纹。背面金钩脱失。装饰工艺采用了花丝、镂空技法。长4厘米(图16)。 图十七,图十六高浮雕菩萨纹金饰1件。金饰呈杏叶形,分大小两层,周边均为弧形卷草纹,并以绳纹勾边。正中盘坐一高浮雕戴冠菩萨,面部丰满,高鼻,双目微闭,神态安详,右臂执物屈于胸前,左手扶膝。金饰采用模压、锤揲、錾刻工艺精制而成。高4.9厘米(图17)。在众多的发掘品中有一块石碑,上刻“集宁文宣王庙学碑”,碑身前后两面均有文字,正面文字说明朝廷“尊师重道”,下署“皇庆元年(1312年)春正月”;背面刻有捐资人姓氏,并有“集宁总管府”字样,可见古城为集宁总管府所在地。元史?地理志称:“集宁路领县一,集宁。”这些金器应是元代集宁路的物品。责编一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