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一人教实验.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527484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一人教实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一人教实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一人教实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一人教实验.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一)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 夏商的政治制度: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夏朝,启即位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地方设有封侯、伯。2. 西周的分封制: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西周后期,王

2、权衰落,分封制受破坏。 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即是对这一制度(分封制)的挑战,战国时期,诸侯彼此征战,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分封制崩溃。3. 西周的宗法制: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 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大小宗之分,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君臣上下级)关系。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层),层层分封。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

3、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至高无上的皇权: 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嬴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用的玉印称“玺”。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4、,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3.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 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4. 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5、: 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驰道,开灵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秦始皇的专制,使人民处境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 汉朝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习惯称三公。 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

6、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 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 隋唐时期,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 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

7、.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 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 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 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与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将道的监察长官改为观察使,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

8、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从汉至元,中央严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初,沿袭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后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

9、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2. 内阁的创立: 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3. 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实行部落贵族共同议政的传统。 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

10、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第二单元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 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清朝乾隆后期开始衰落,鸦片战争前社会问题严重。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上升势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夺取更多的商品

11、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列强开始对中国侵略扩张。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许广州一口通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面对鸦片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在广东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即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2.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1840年,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林则徐严加防范,英军沿海北犯,清政府派琦善与英方谈判“议和”。 1841年,英军进一步扩大战争,攻占虎门,威胁广州,强占香港。中国爱国军民英勇抵抗。其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清军进行的定海战役较为突出

12、。 由于中国总体实力处于劣势,加上政府领导不力,清军节节败退。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上海、宁波、厦门、福州和广州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英国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美国和法国也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

13、了更多的侵略权益。3. 鸦片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以“修约”讹诈遭拒绝为机会,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先发难进攻广州,法国随即加入。1857年攻陷广州。 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进逼天津。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大沽和天津。1860年,侵入北京并洗劫了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三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局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4.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强国向帝

14、国主义过渡。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制订了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清军出兵之机侵入朝鲜,并蓄意挑起侵华战争。 1894年,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船只,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由于清政府和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的投降政策,清军在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中均告失败。 1895年,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战争以清军惨败而结束。马关条约 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投资设厂的规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也刺激了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

15、深了。 在战争中,中国爱国军民再次显示出不畏强暴、坚决御侮的斗争精神,如平壤战役中的左宝贵、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还有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5.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山东、河北等地区人民自发组织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打出“扶清灭洋”旗号,到1900年形成高潮。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和清军英勇抗击。联军先后占领天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外逃途中,一面命令严厉镇压义和团,一面与侵略者议和。 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二)抗日战争1. 全民族的抗战: 1927年,日本首相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侵略中国满洲的方针。此后又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等一系列侵华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城炮轰卢沟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奋起抗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