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大附中高三历史期中不全.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521278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山大附中高三历史期中不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西山大附中高三历史期中不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西山大附中高三历史期中不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山大附中高三历史期中不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山大附中高三历史期中不全.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答案不全)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计34分)1.“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3. 钱穆在中

2、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政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各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A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C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4.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5.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

3、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6.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 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作者主张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 D.巩固统治,关

4、注民生7.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曾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 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 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 B.思想博大精深但具有封闭性C.以追求天理为治学目标 D.其治学方法是格物致知8.“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材料表明古代山水画A属于古典浪漫主义 B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C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 D兴盛于宋元时期9.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5、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10.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D反帝反封建的五

6、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1.“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C革命党人的阶级进步性 D清政府统治基础的丧失12.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13.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 “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

7、公之义。”该诏书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14.“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5.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的秩序C.较大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

8、情 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16.对于五四运动,胡适、蒋梦麟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中指出:“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要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由此可见,作者A.感叹青年学生牺牲学业的罢课行为 B高度肯定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 C认为青年学生应该关心国内外大事 D批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卑劣腐败17.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

9、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19.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国际环境有利 B民族独立实现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大力支持20.20世纪初,北京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些传言:“北京新的供水

10、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A百姓排斥先进工业文明 B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 C传统生活观念的顽固性 D开明与守旧的思想并存21.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A. 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 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C. 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 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22.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状况,福建省非常具有

11、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A.4.6个 B.3个 C. 2.5个 D. 0.55个23.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文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A 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4.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

12、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25.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26.有学者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大的战斗有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材料可以说明A相持阶段,国民党依然在积极抗战B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