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和诚高中高二历史周练5.4.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520860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晋中和诚高中高二历史周练5.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西晋中和诚高中高二历史周练5.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西晋中和诚高中高二历史周练5.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晋中和诚高中高二历史周练5.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晋中和诚高中高二历史周练5.4.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晋中市和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周练试题(5.4,无答案)考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第I卷(选择题)一、 选择题(2x20分=40分)1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2在1938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认为

2、中共一年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在复杂的环境和困难的条件下真正运用了马列主义;明确指出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这在客观上反映了A党的“左”倾错误在思想上已被彻底肃清 B毛泽东开始成为党实际上的领导核心C党的抗战路线和建设成果获得了外界认可 D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3汉书外戚传:“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汉代A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宰相权力受到明显压制C最高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 D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态4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

3、“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5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

4、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6西周时官员任命和诸侯分封均有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册命仪式。在册命时,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表明西周时期A选官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B产生了维护等级的儒家伦理思想C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义务内容 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7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永久殖民地。与西班牙和法国殖民地不同的是,英国殖民地的皇家总督缺乏广泛的官僚式管理,而前者的皇家

5、总督则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庞大官僚机构。英国对北美的这种管理方式A使北美殖民地形成自治的传统 B导致北美殖民地爆发独立战争C源自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完善 D有效保障了英国在北美的利益8“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C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D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的影响918世纪80年代,不管签署的是邦联条例还是联邦宪法,美国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精英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建立一个最有利于

6、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邦联条例到联邦宪法的转变过程,反映了当时的美国A选择宪法和政体的观念基本不变 B希望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C力图确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体制 D坚持奉行妥协机制和实用精神10卢梭十分欣赏希腊人的民主,认为凡是人民所需要做的事情都由人民来做。他还对当时英国的议会进行斥责,认为英国人民只有在选举期间是自由的,一旦议员被选出来后英国人民就变成奴隶了。这段话旨在说明A卢梭否定英国君主立宪制 B人民主权论”已经过时C社会契约论的优势很明显 D英国代议制具有局限性11“作为斯图亚特家族的成员之一,玛丽赋予新制度以连续性的外观。威廉懂得,在政治生活中,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

7、斥更为有利。威廉和议会有某些不同看法是难免的议会的力量更大了。”这段文字反映了A光荣革命前国王与议会的关系 B英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 D司法权独立于王权原则的确立12下表为不同年代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的相关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A议会至上原则已经被打破 B分权制衡原则渐趋完善C政府和议会利益日趋一致 D内阁的影响力日益增强13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

8、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A辛丑条约签订引发庚子拳乱 B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C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 D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14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暴力”更能概括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 B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C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意在打破中国闭关锁国 D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概括侵略的全部影响15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拒绝

9、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A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B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16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

10、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C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17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将工农兵苏维埃作为一种革命的“政权形式”。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将口号由“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要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这些变化反映了A共和政体被各党派接受 B民主革命任务发生转变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中共建国思想趋向成熟18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

11、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19自1930年底开始,中共中央先后把60%的党务人才、城市工人骨干派遣到各个苏区。派往各苏区去负责的主要领导干部,大多数都是从莫斯科回来的干部和留苏学生。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以工人运动带动苏区的革命 B依然坚持国民革命运动的路线C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 D对工农武装割据

12、理论达成共识20“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从某个角度说明A陈独秀犯右倾错误的原因 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然性 D苏联反对意识形态革命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九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

13、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材料二 亨利八世从1519年起,连续八次、历时七年,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直接推动了国家机构改革。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都铎君主审时度势,提高议会地位;改组政

14、府机构,成立法庭专司审判,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机构改革的差异。(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材料一 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摘编自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材料二 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