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车夫”MBA攻略.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514642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第一车夫”MBA攻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上海第一车夫”MBA攻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第一车夫”MBA攻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第一车夫”MBA攻略.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第一车夫”MBA攻略“的哥”臧勤的营业额数字:2005年4月,17081;2005年12月,16373元;2006年2月,14188互联网上一篇题为:“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一堂MBA课”让上海大众新亚出租车公司的驾驶员臧勤一夜成名。“8000元的哥”臧勤,成为了东方时空、大家说法、社会记录、实话实说等央视名牌栏目的座上宾,被媒体称为“上海第一车夫”。由臧勤带队,大众公司24名的哥组成的“臧勤班组”也没能逃过媒体的视线。普通的哥走上MBA讲坛,带领同业致富的故事为街头巷尾人们津津乐道,有人赞叹,也有人质疑,上海“的哥”一个月真能挣8000元吗?臧勤班组成员是否真像媒体报道的那样,月收入都从3

2、000元左右涨到6000元?甚至于那篇博客,臧勤的传奇班组是否都是出租车公司精心策划的一场虚幻的盛宴?我们为什么挣不到8000元中午时分,锦江出租车公司司机罗光明在一家“的哥定点饭店”稍事休憩,边吃饭边跟记者谈起了他们的生意经:“只要你不停地在路上跑着,就能赚到钱。”30岁出头的罗光明在锦江公司算小字辈,是因为实在找不到别的工作,才来开出租车。刚来的时候,同事们都嘲讽他:“你头打破了啊,这么年轻,干什么不好,干嘛来干这一行。”在上海,出租车司机年龄普遍偏大,因为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去吃这个苦。出租司机们说,现在,上海市大大小小的出租车运营公司都在展开激烈的“车夫争夺战”。只要内部员工介绍朋友来公司

3、当驾驶员,两个月内没有跳槽,介绍人就可以拿到1000元介绍费,不要小看它,这相当于辛苦开车100个小时赚的钱。来锦江当驾驶员之前,罗光明给一家外企开车,每个月的收入在15002000元之间。罗光明对记者说:“听说开出租一个月至少赚3000元我才跳槽过来,钱赚得不见得比以前多多少,可压力和辛苦足有以前的10倍。”听到记者提起臧勤的名字,几个低头吃饭的司机猛地抬头,睁圆了眼睛,摆摆手直嚷嚷:“不可能,不可能,如果真是净赚8000元,对的哥来说,意味着一天要净赚500多元(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做一天歇一天,一月按15天计算),就是说平均每天要做1100元以上的营业额。”“我们公司开了20年车的老师傅,一

4、个月收入也从没超出过5000元。”一个司机反问记者:“他若是真的一个月挣到了8000元,还能让外人知道这些秘诀吗?”一个月赚8000元意味着要保证每天从虹桥机场到浦东国际机场跑两个来可惜这样的好事绝不会每天都发生。臧勤其人臧勤和他的大多数同事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他的生意经和别人的就不一样,这个“的哥”的传奇仅仅是个传奇,还是真的存在?上海大众出租汽车公司办公室主任凌东书向?望东方周刊出示了“的哥”臧勤的营业额数字:2005年4月,17081元;2005年12月,16373元,2006年2月,14188元这越发激起记者的好奇心,一睹这位神秘人物庐山真面目的期待之情与日俱增。而出现在记者面前的臧勤

5、,却看不出跟其他出租车师傅有多大的不同。如果非要说他身上有什么特点,那就是他的细致。每次出车前,臧勤都要把制服洗干净、自己动手熨出笔挺的裤线。他的车厢里闻不到一丝烟味,车窗擦得清清爽爽,坐垫也调整到舒适的位置,还有少不了的话梅糖,给犯烟瘾的乘客解馋用。臧勤手拿一张报纸出现在记者眼前,这张报纸头版标题就是:“臧师傅感觉:累!累!累!”他说,“自从媒体曝光后,我的生活就不再平静。半年来,我瘦了10斤。半年来没有看过一部DVD,没有开过一次音响。除了开车还要忙着接受采访,被邀请去讲课。”出租行业圈子之外,臧勤备受推祟。邀请他讲课的课时费已经达到每小时2000元。海康人寿保险主管邵乾对?望东方周刊记者

6、说:“我们邀请臧勤来给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讲课,一个半小时公司支付给他4000元,因为他值这个价钱。很多经理说臧勤的语言表达可能不及教授那么流畅严谨。但是他讲得实在、很有针对性,保险业的很多实战营销都可以借用他的方法。”“他演讲的精彩之处在于想到了别人想不到的。”臧勤自己也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医生坐上出租车,得知开车的是臧勤后说:“我们医院开中层干部会议,院长就拿你作为例子。要我们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收入。”臧勤听后开玩笑道:“怎么?你们也准备吸引回头客,给病人多开几刀啊?”可人们也有另一种议论。“在出租车行业中,臧勤这事出来后我们是有点压力的。”臧勤的顶头上司大众出租车上海大众

7、新亚出租汽车公司运营分公司经理孟国毅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正是油价上涨基费上调的敏感期。人家都在说生意难做,你这里说一个月赚8000元,要给人骂的。”面对同行们的质疑,不理解,还有冷嘲热讽,臧勤轻松地笑笑:“我不生气,我只是觉得他们很可悲,这样的心态使得他们永远都在抱怨,抱怨公司苛刻,抱怨乘客刁蛮,抱怨油价又涨了。他们以为开出租车就是靠运气,靠卖傻力气赚钱。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不理解我能把这行看得这么美好。因为我在不断更新工作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才发现了其中的乐趣,任何一行都是有兴趣才能干得好。”中国的出租车行业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整整十年。这是臧勤去香港、新加坡学习完之后的体会。在香港,驾驶员的储备箱

8、里永远放的是当日的财经报纸,拉不到客人,他们赶快翻翻报纸,而不是点支烟焦躁地守株待兔。新加坡的司机对车厢的爱惜程度不亚于自己的私家车,他们开了三年的车可能比有些中国司机开三个月的车还要干净整洁。“内地的哥绝大多数都是中专、技术学校,有的甚至小学毕业,他们对出租车也要讲经营艺术可能还很陌生。”“8000元的哥”这样炼成上海第一财经频道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曾问过臧勤:“你把总结多年的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的贡献出来,不怕别人抢了你的生意?”臧勤回答:“你不知道我还保留了20吗?”臧勤在讲课中曾经向司机们介绍过,晚上10点徐家汇附近的写字楼里加完班的白领都会打车回家。现在这个时段,港汇、汇金广场下面排队的

9、出租车确实比以前多了好几倍。但臧勤又开始逆向思维,他用统计方法算了一个概率,从梅龙镇到徐家汇,司机们都想着排队的客人很多,没有考虑排队的出租车也很多。如果左手转弯去华亭,尽管打车的人不多,但抢到生意的概率是20,而徐家汇的概率只有 5。用臧勤的话说,收入每提高1000元都像是一次脱胎换骨。现在对他来说,月收入上升到9000元的瓶颈在于:第一,每天早上6点半到7点的时间还没有充分利用。第二,长途回程的空载率还比较高。臧勤对时间的吝啬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他说:“我的海绵里还有水没挤干。”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驾驶员到吃饭时间,开车找地方花15分钟,吃饭15分钟。两顿饭就要占去一个小时。而我出门前把饭

10、放到保温箱里,中午拉客人到小区,我就用几分钟的时间,快速把饭吃了。”“很多人说中午没有什么生意,不吃饭也只能是在马路上空跑,他们怎么不想想,中午城隍庙里逛了一上午的游客要出来了,北京路上的五金店里的顾客也转完了,都拿着很重的东西,他们来的时候可以坐大巴,回家谁还愿意拎着大包小包挤公车?”臧勤的家庭背景兴许能说明他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从何而来?臧勤的爷爷解放前毕业于上海一所大学,曾任学生会主席,奶奶毕业于德国一所医科大学,臧勤的父亲则是原上海新闻报证券版的编审,母亲是外科医生。唯一的弟弟臧舜现任上海大江集团副总裁、财务总监。臧勤这位年薪百万的弟弟非常佩服自己的哥哥,他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尽管我

11、们兄弟俩的工作不在一个阶层,但在我心里,哥哥永远比我强,上海的总裁一抓一大把,第一车夫却只有他一个。”臧勤22岁读完职业高中的汽车技术专业后就开始开公交车。同事们周末在打麻将、侃大山,他在读成本核算、企业管理、心理学、市场营销、臧勤没有别的嗜好,业余时间就喜欢看书思考。在给公司管理人员讲课的过程中,很多大公司给臧勤伸来了橄榄枝,臧勤说:“我不会走,这个行业我还没有做到顶尖,我的知识和理念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而且我很享受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满足感,每天接触不同的乘客,我从他们身上可以汲取很多的养料。”臧勤即将要出的一本书里谈到很多对出租车行业落后管理的思考,他说:“我不敢想着要去颠覆管理部门的思

12、想,我只希望我所说的能给他们一些触动。”每个“的哥”都有未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BA中心主任叶明海教授认可臧勤的理念,他说:“通过细分目标市场,成功运用物流管理系统的有关知识,让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使得效益最大化,是完全有可能达到一个月赚8000的目标。”他说:“MBA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理论来源于实践,臧勤之所以做得这么出色,离不开他十七年的运营经验积累和对行业规律性东西的把握,不光是出租车,任何行业只要把技术做到精益求精,都会带来丰厚回报。”中国的出租车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充分竞争必然会出现司机业务水平的优良差之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臧勤只是个别现象,要想完全拷贝他的理论不切

13、实际,真要那样,大家都趋向一致,就会达到没有空车的理想状态,这显然不可能。宁波市出租车协会秘书长徐玉书对臧勤的经营之道颇为欣赏,但他认为,让每个司机都很难效仿。从运营模式上说,浙江绝大部分城市都采取承包或买断,司机经营压力很大,而上海是“公车公营”,“的哥”作为企业职工,心态相对好些。臧勤本人也说过由于背景不同,很多东西确实难以复制,他能传授的只是方法,有没有效果无法确定。臧勤所在的上海大众新亚出租汽车公司运营分公司经理孟国毅则直言:“臧勤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其模式无法复制。”“大众就是要树立一个典型,以此来美化自己。”“所有司机都在抱怨收入低,臧勤班组敢号称收入可以做到3000元、6000

14、元、8000元的三级跳,大众正好借此挖人过去填补空缺。”“这不奇怪,出租车司机不平衡的心理是有历史渊源的。”叶明海说,“上世纪80年代初,出租车作为政府机构的外事接待用车初具雏形,最早的振华、锦江公司都不是市场化运作,开始甚至是亏本的。那时出租车很少,竞争没有现在这么激烈,上世纪90年代初司机的月收入一度达到过5000元,比公司白领挣的还多。随着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相比其他职业司机收入相对增长缓慢,心理自然就不平衡了。”叶明海说:“出租车作为准公共产品,不可避免要双轨制操作。一方面要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政府还要规范引导,而现在很多问题是有关部门控制太严,与其让出租车司机都来学习臧勤的高效工作方法,不如让出租车管理机构先来学学如何做到资源的优化组合。比如拼车,既可以节省个人打的成本,同时又降低道路资源占用率,还有益环保,可是政府没有出台法律使之合法化,出事后的保险、责任赔偿也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