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文博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培优 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495022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福州文博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培优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福州文博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培优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福州文博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培优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福州文博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培优 1.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培优试题(无答案)第I卷(选择题)第一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台题目要求的。一、选择题(48分)1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2.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 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生

2、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3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4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

3、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8下列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反映了()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

4、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9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10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

5、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11.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12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

6、蹶不振”的原因有( )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 B C D13.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轮船统计年份船只吨位其中千吨以上轮船来源:学科网ZXXK船只吨位19281352290791117213482193027924154471382479691932345657725717834221119353895675173208461812A. 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141953年10月,中共中央

7、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1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16“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

8、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8.“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共85篇,1959年共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

9、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1960年基层队“大跃进”有所反思A. B. C. D. 19. 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A. 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 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20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

10、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21. 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22.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

11、.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23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24右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墙上画作的风格人物的发型照明手段饮食方式A BC D福州文博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培优检测历史答题卷(满分:1

12、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I卷得分II卷得分 总分 25 26 27合计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选择题(2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每小题2分,共48分。请把答案填写在表格上。)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II卷二、材料分析题(第25题16分,第26题17分,第27题19分,共52分。)2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